屬於你的道德經 -- 25. 物外。相內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體在情緒上不因外在的勢,而影響意使意不止,則道的大勢即會來到。

用「無」的空間開始往體的周邊親近,「無」的空間開始滿足體的生活。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所以聖人明白自己的存在,但不是以自己為主。

明白自己的感受,但是不自己彰顯持有。愛以身為天下,貴以身為天下。

所以「離體」把自己丟出去,捨去「他」,吾無身,保守己意,「以無爲用」。

「厭」是指滿足。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貴以身為天下。

外相並不怕被消滅,為何要消除外相呢?

若有以消滅為單一工具,不斷要消除外相,「吾」、感受就會使得外相不斷循環出現,而使得這單一工具被破除。這樣誰還能執著於消除外相?

任何事物、概念在現象界都有其破除之事、物、法,會將其破除。而你代替它進行破除,這叫做自以為是,代替道分別分割分裂。而自以為是這麼做的,很少不傷到自己的。

這也是在說,死是人最強的感受情緒,任何負面的感受情緒,看著它雲淡風輕漸漸消散,不要自以為是,而強行消滅它,強行消滅它,會傷害自己。

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體行為上產生分離分裂偏離原設目標,是因為候王、意,產生了很多缺乏要填滿,所以分離分裂。

體的飢渴貪婪,來自於收攝太多的外相供給,這是貪婪。

體的調整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意以「有」而為,在意過多的外在現象與活動,聖人猶難之,這是以複雜在調整。

體的受情緒影響而喪失行為功能,是來自於意在意於求「生」,所以輕易就死。生生之厚。

意不在「生」,意不在意處,以無的空間展現生化者,是掌控示現而彰顯「生」。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有力於執取,則終結。有力於成為受方,則有生機。

此兩者,是分割後或是這ㄧ邊或是另一邊,都是空間的分別,有誰知道原因?

這是因爲聖人仍然是在建立出複雜,而不是處於「ㄧ」。

空間的分裂生化,不佔有而能皆有,知者不言而完整了相應,不分割「意」而會自動運作。以「一」分裂,「一」連綿不斷,坦然而完整了全局。

空間的網格很大,大到看不見,很疏遠,看不明白,但是不會因爲空間生化而沒有相應之「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skYi 的問疑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AskYi 的問疑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2022/09/13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講心法, 主要講"著相"與"心漏", 也是很實用的佛學知識, 著相,"著"音同"著魔"的著, 意思是執著住了某個相, 若你執著住了某種相, 就會被這種相給牽制住, 在宗教或法上也是許多人著相, 例如"著聖人相",你若認為只有聖人能講法, 那你便無法得到正知見, 你會不斷在眼前錯過真理, 因為
Thumbnail
講心法, 主要講"著相"與"心漏", 也是很實用的佛學知識, 著相,"著"音同"著魔"的著, 意思是執著住了某個相, 若你執著住了某種相, 就會被這種相給牽制住, 在宗教或法上也是許多人著相, 例如"著聖人相",你若認為只有聖人能講法, 那你便無法得到正知見, 你會不斷在眼前錯過真理, 因為
Thumbnail
你可以訓練自己完全活出另外一種可能性, 或更正確的, 你能夠把這個已訓練成你本能的東西... ...給完全去掉, 藉由正確的知見與智慧, 恢復你本來的面貌--- 這個面貌用佛法的方式說, 稱作"如來"。
Thumbnail
你可以訓練自己完全活出另外一種可能性, 或更正確的, 你能夠把這個已訓練成你本能的東西... ...給完全去掉, 藉由正確的知見與智慧, 恢復你本來的面貌--- 這個面貌用佛法的方式說, 稱作"如來"。
Thumbnail
佛說 :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緣起性空。 【觀身不淨】: 人一生一世總是為這身體受盡苦惱,為了吃飯就得拼命賺錢,冬天怕受寒,夏天又怕受熱,我們是這身體一輩子的奴隸。 所以說:人總是把身體當作主人對待,卻忽略了你的內心才是你真正的主人,身體只不過是讓你新陳代謝排泄廢棄物的工具,它隨
Thumbnail
佛說 :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緣起性空。 【觀身不淨】: 人一生一世總是為這身體受盡苦惱,為了吃飯就得拼命賺錢,冬天怕受寒,夏天又怕受熱,我們是這身體一輩子的奴隸。 所以說:人總是把身體當作主人對待,卻忽略了你的內心才是你真正的主人,身體只不過是讓你新陳代謝排泄廢棄物的工具,它隨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你是身體嗎?如果是,為何連呼吸都不能由「你」自由控制? 你在身體外面嗎?如果是,為何可以感覺到肚子餓? 你是記憶嗎?如果是,為何記憶有時會變來變去,有時還自己造假? 你是情緒嗎?如果是,為何來去無蹤,莫名其妙? 你是感受嗎?如果是,為何不能持續存在? 你在哪裡? 你在嗎?
Thumbnail
你是身體嗎?如果是,為何連呼吸都不能由「你」自由控制? 你在身體外面嗎?如果是,為何可以感覺到肚子餓? 你是記憶嗎?如果是,為何記憶有時會變來變去,有時還自己造假? 你是情緒嗎?如果是,為何來去無蹤,莫名其妙? 你是感受嗎?如果是,為何不能持續存在? 你在哪裡? 你在嗎?
Thumbnail
你以為的你,總是注重著「有」,而忽略了「無」。就像音樂旋律的優美,除了音符,音樂家如何處理音符跟音符的間隙,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一幅畫,也不會把整面填滿,所留下的空間,對構圖的美,極其重要。滿滿的沒有空間,反而喪失了生命力。 即使活在地球上,也常常忘了空氣的存在。 那麽「你」是一個容器嗎?
Thumbnail
你以為的你,總是注重著「有」,而忽略了「無」。就像音樂旋律的優美,除了音符,音樂家如何處理音符跟音符的間隙,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一幅畫,也不會把整面填滿,所留下的空間,對構圖的美,極其重要。滿滿的沒有空間,反而喪失了生命力。 即使活在地球上,也常常忘了空氣的存在。 那麽「你」是一個容器嗎?
Thumbnail
我們來於無明。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父母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不知道未來方向,因此從他人的身上去尋找味道,尋找方向,藉著他人不讓我們自己失望,這種存活模式形成我們的走向。所以,我們讓所有的「不圓滿」創造「我」的走向,但這些人事物都是無明的組合,所以「我」的走向也是無明的狀態。
Thumbnail
我們來於無明。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父母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不知道未來方向,因此從他人的身上去尋找味道,尋找方向,藉著他人不讓我們自己失望,這種存活模式形成我們的走向。所以,我們讓所有的「不圓滿」創造「我」的走向,但這些人事物都是無明的組合,所以「我」的走向也是無明的狀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