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21. 貴德。誠於中形於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出萬事萬物,德培養而繼續生化,分別分離造成形狀,以能量差別成就。

所以萬事萬物都是由「道」,分別分離出「無」「有」、「清」「濁」,像酒杯一樣分出酒水酒渣,而不為了什麼,沒有偏頗而置中,將「德」展示。不用施加命令也會自然形成。

所以道生萬物,德培養萬物,生長育成,獨立試煉,提供所需,壯大後走向滅亡。

生成而不以為擁有,不為什麼而做,意不在意處,也不自恃其能,長成也不做主宰。這稱為「玄德」。是「有」「無」渾然一體的心聲。

「亭」是指獨立,而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外來事物。

「貴」是指站在「中」而彰顯其價值。「要呈現有」的狀態稱為貴。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始即是初,初即是一,一即是無。

道生出了「無」,萬物由此生化生成。既然存「無」是母,意之所向即是「子」;

意之所向已知,回復守無的狀態,就算身體沒了,這樣的生化也不會停止。以滿足取代缺乏的情緒,關閉外界的擾動,這樣身心意都不會費力;有了缺乏的情緒,處於未濟的狀態,這樣身心意都不得止,動個不停。明白情緒是微明。保守己意,無有入無間,至柔馳騁於至剛。

說明「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運用光來認識萬事萬物,回歸陰陽合一神意合一,身體情緒的擾動入於無。這是神意合一,恆定的方法。

「兌」卦是指缺乏,情緒,積聚。

「未濟」即是動個不停。

「救」即是止。

「習」即是襲,神意合一。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完整而不停息的是不會被拔除的,完整而合在一起的是不分離的,這樣生成的萬物是生生不息的。

所見一切皆是念。

意與身相合,所得即是真。意與家相合,所得即是有餘。意與鄉相合,所得即是深長。意與邦相合,所得即是豐盛。意與道相合,所得即是遍布一切。

觀外相即知意念之所在。

吾的感受,如何影響意之所向,而食母於道呢?用這個方法即是。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拿孩子來比喻,保守心意而深藏的樣子。「比喻」不是「就是」。

保守己意不被外在現象所侵害,像是保護孩子不被毒蟲所螫,猛獸所傷,凶鳥所抓。

保守己意,身體即可以自然反應。像小孩子ㄧ樣,筋骨柔弱,拳頭卻握的很緊,不知交合之事,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

保守己意,身意即可以協調運作。像小孩子ㄧ樣,哭整天,嗓子也不會啞,這是身意相協調的表現。

知身意相和即為恆定,知其恆定即為明白。

明白以上的道理,「有」會出現助益的事物。

以心使氣,神是意的主人,意不為主。心使弦而弓滿,即是造勢而強。

以心使氣,以身行氣,身意相和,即是造勢。

當「物」分別分裂完成完整後會停止,即不再分裂。

當不再分裂的時候即是呈現的時候了。

「益」即是風雷益,即是動而順,即是應理,即是心使氣、互大心,即是益生。歸藏曰「諴」。

「羊」即是「兑」,即是「欲」。即是「未」,在申之前。

「早」是指光照到物上而被看見呈現。

「壯」是大的意思。雷天大壯。雜卦傳說「大壯則止」。大壯有大撞,衝突,傷,的意思。

「老」象形指扁擔挑土,坐在地上不動了。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示現意之所向的不是「定名」的那個,「定名」的那個不是示現意之所向的這個。

使缺乏的情緒不再感覺缺乏,停止向外看,保守心意,生成空間而分裂,不互相衝突,彼此互相應合。如此即與「無」「有」相和。

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與道太親近,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與道太疏遠,

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以道分別,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固執於道,

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過於看重而生佔有之心,別因爲明白了這道理而有分別分離而生輕賤之心,

這樣才能行道而示現彰顯。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讓「我」因為「知」而發動道,分別而產生裂縫,那麽一定要警惕這事。大道是很平坦的,而身體喜歡小徑捷徑,而使「意」受到情緒感受影響。不工作,不生產,沒有存糧,穿戴的很好,飲食浮誇,帶著好劍,堆積財貨,這是意跨越了自己的位置,而直取了神的位置,道不是只有站在一邊。

「我」,能產生分別裂縫者。

「夷」,大弓,大跟弓指的都是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徑」,小道,指的是以情緒感受而由道產生的裂縫。「盜」,直取。

「夸」即是無足之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skYi 的問疑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AskYi 的問疑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一直談到這裡,大家有看清楚「道」的樣子了嗎?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時,光照在哪條路上你即會看到哪條路,也許看到一條路,也許看到兩條路,也許看到兩個方向。也許看到四個方向。當然也跟你的「目」望向哪裡有關。
Thumbnail
一直談到這裡,大家有看清楚「道」的樣子了嗎?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時,光照在哪條路上你即會看到哪條路,也許看到一條路,也許看到兩條路,也許看到兩個方向。也許看到四個方向。當然也跟你的「目」望向哪裡有關。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Thumbnail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