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之歌》——擲骰子般的三種機遇人生可能

2022/09/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命運的岔路如同火車,從分岔點以後一去不復返,迎來不同的結果。
電影《機遇之歌》是波蘭名導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作品,描述主角 Witek 在車站搭上抑或錯過火車之後,截然不同的三種人生際遇⋯⋯
❗️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

散落片段與三條故事線,交織出故事樣貌

電影中除了三條明顯的生命際遇,其中穿插了數個當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畫面:尖叫的男人、醫院中滿血傷患、醫學院解剖課不適的女同學、遠行至丹麥的男孩、男孩進行數學習題時得到「筆跡很像母親」的評價、少年喪父後在車站邊痛哭被警察看見⋯⋯所有在當下看似無法串接的片段,在三條故事線走完之後,經由觀眾在腦中重組,都一一對應了他們各自想補足的故事。
三條重要的故事線發展分別為:
  • 1️⃣【體制內】
    順利搭上車 👉認識政治工作者,打算走體制內改革 👉逐漸掌握更多政治權利,卻遭人利用,導致從事社運的伴侶、夥伴被捕
  • 2️⃣【體制外】
    未搭上車且火爆地與警察發生糾紛 👉接觸到社運人士,在地下組織工作 👉一次組織遭人掃蕩的過程,他因為與愛人纏綿而躲過,卻被同伴當作是內賊
  • 3️⃣【中立派】
    未搭上車後遇到前來送別的 Olga 👉回到醫學院就學,期間時運亨通,在政治立場上保持中立,不入黨、也不聲援社運 👉因緣際會即將接任院長,出差時搭上的飛機卻在空中爆炸
故事線之間也有彼此呼應補充的作用:
路線 3️⃣ 中,院長兒子因參與政治活動受補,解釋了為何路線 1️⃣ 主角在等待愛人時,會看到醫學院院長從受警察拘禁的場合走出;
路線 1️⃣ 中 Czuszka 從事地下反抗活動,與 Witek 初相逢時手上還沾染著油墨痕跡,在路線 2️⃣ 中則是 Witek 親身參與組織,印製千份宣傳;
主角於路線 1️⃣ 中搭機最後一刻,班機因罷工受到影響,這在未能出國的路線 2️⃣ 中以廣播形式呈現;路線 3️⃣ 搭機前,主角遇到了路線 2️⃣ 描述,欲前往法國的神父一行人。

充滿機遇的人生際遇

「機遇」的意涵不只存在於火車搭上與否後分岔的三種路線,還隱含在 Witek 本身的生命際遇中。Witek 曾有個雙胞胎兄弟,在生產當下因母親難產而死。若當年存活的男孩是另一位,故事將大有不同;路線 3️⃣ 欲前往利比亞的 Witek 原定班機較早,為了替妻子慶生而改至巴黎轉機的另一班機,卻意外遭遇死亡⋯⋯

片中呼應的波蘭歷史

1956 波茲南起義

Witek 出生那年,正好是波茲南起義。路線 2️⃣ 中 Witek 向法官回報出生時地「1956 年 6 月 28 日,波茲南」對波蘭人來說是有特殊意涵的,片中數次閃過的醫院場景充滿傷患,正是他誕生當日的波茲南。
波茲南在當時是波蘭重要的工業城市,當時的工人代表們就中央權力的日漸擴張,與越來越糟的生活條件向黨中央請願,數次協調未果,工廠工人發起罷工,當地學生也加入遊行,然而遊行最後演變成暴力衝突,抗議民眾一度以武力佔領共產黨地方總部,最後當局以軍火支援,武力鎮壓並逮捕參與者。
波茲南起義後,波蘭境內改革派的聲音逐漸變大,新任溫和派領導人上台,時稱「波蘭十月」。

1968 波蘭反猶

路線 2️⃣ Witek 與當年遠行至丹麥的好友重逢,從 Witek、好友、好友姊姊彼此的談話中,可以推敲出好友一家是猶太人,之所以要遠行至丹麥,是因 1968 年共產政府進行反猶清洗,迫使當時境內在納粹大屠殺後碩果僅存的猶太人再度逃亡。那年 12 歲的 Witek 送別好友,成了片中草地上告別的畫面。
事件起源於 1967 年以阿六日戰爭後,波共領導人於公開演說中發表反猶演說,對當時波蘭國內民眾引起迴響,境內猶太人被貼上了復國主義、反波蘭的標籤,猶太人被政府逮捕、被民眾毆打、被機構開除,許多人被剝奪公民身份,僅能帶著 5 鎂鈔票,和單程文件離開波蘭——即便多數人的認同,都是波蘭人先於猶太人,甚至到反猶浪潮興起時,才有年輕人知道自己的猶太根源。

1977 飛行大學 Flying University

飛行大學是路線 1️⃣ 中 Czuszka 與路線 2️⃣ Witek 參與的地下組織,透過私下集會來分享反共文學、詩歌,偷偷印刷遭查禁的書籍,分送至不同城市。片中的兩種路線,組織最後都以遭到當局發現、人員受逮捕告終。
真實歷史中的飛行大學最初於 1977 年由社會學者 Andrzej Celiński 組織授課,許多講者都有正式的學術工作。因其「不斷在各種小地方移動講課」而得其名,人們提供自己的公寓辦講,如同片中描述。當時政府仍打壓相關活動,參與者可能遭警方逮捕、遭罰款。
隔年 1 月,學者們成立獨立運作的教育組織——科學課程協會(Society of Science Courses, Towarzystwo Kursów Naukowych)成立,延續飛行大學運作,宣稱組織宗旨是為教育服務,不具政治性。然而協會運作期間仍受到當局打壓,最終於 1981 年波蘭宣佈戒嚴的隔年中止活動。
當時天主教教會雖未公開支持相關活動,也有一定程度默許,片中更描述神職人員對地下運動的投入。

作品命運

作品於 1981 年完成後因波蘭當局審查機制,直至 1987 年才於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於世人面前亮相,開啟了奇士勞斯基往後備受全球影迷注目的創作生涯,陸續創造了經典作品如《藍白紅系列》、《雙面薇若妮卡》。

後記:聞天祥名家講堂場次

這次觀影時,有幸參與在光點華山的聞天祥名家講堂場次,當日老師為大家整理了本次光年映畫 vs 聯影 DVD 版本遭刪減過的九處出入,從劇情上解析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序曲般畫面」,Witek 角的性格在不同故事線,即便境遇不同仍是正直,彰顯奇士勞斯基導演「不以陣營判斷人的善惡」。
對奇士勞斯基創作生涯介紹也非常精彩,描述到奇士勞斯基過往有許多紀錄片作品,然而拍攝過程,他因為紀錄片被用於定罪他人的法庭證據,以及經歷紀錄片拍攝對象希望部分片段不要被收錄,陷入了「呈現真相」與「尊重被攝者」意願的兩難。電影相較下有更多發揮空間,可讓他自由揮灑。
飾演本片 Witek 的演員 Bogusław Linda 是波蘭備受盛名的男演員,獲得數次波蘭金獅獎,多次表達對 LGBT 支持,2017年台灣上映的《殘影》(Afterimage)中扮演在共產時期堅持創作信念的畫家。

Reference

如果你喜歡⋯⋯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點擊按心、收藏本文,也可以追蹤 Facebook、Instagram,掌握更多資訊👇
珊 Shan
珊 Shan
上班時是加密貨幣軟體業 PM/下班後鍾情歐陸政治文化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