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一隅,一個老者躬著身子、顫抖著手,使出渾身氣力,緩緩地將一個空罐子塞進回收箱裡。──情節出自電影《藍白紅三部曲》
重看波蘭大師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Three Colours trilogy),情節早已忘了大半,但那一再出現的玄秘片刻,卻始終銘記在心。這一乍看毫無意義的凝視插曲,交織著觀者龐雜的感官思緒:或是對尚未失去敏銳洞察的慶幸,或是對小人物境遇的同情,或是因置身事外的焦心。
但也正是它,串起了三部曲之間冥冥交會的機緣。在那驚鴻一瞥的剎那,一個決定、一個善舉,都將牽動起錯綜纏繞的命運齒輪。
在攤販盤據的華沙市中心,風塵僕僕返鄉的奇士勞斯基向一個老頭探問起他手上的空啤酒罐。待對方開了價後,他卻又這般反問道:「我要個空罐子幹什麼?」──情節出自書籍《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
帶著些許打趣口吻,奇士勞斯基曾在訪談集中,輕描淡寫提及這段同樣意義不明的橋段,也讓人不住反覆推想,從影格絢麗到現實荒涼,那個不起眼的空罐子於他,又承載著什麼樣的意義?
《藍白紅三部曲》的傳奇性,幾乎從展映伊始就註定。這個野心勃勃的系列作由法國、波蘭、瑞士三國合製,1993 年九月《藍色情挑》(Three Colours: Blue,後簡稱《藍色》)在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首映,隔年二月《白色情迷》(Three Colours: White,後簡稱《白色》)來到德國柏林,五月《紅色情深》(Three Colours: Red,後簡稱《紅色》)在法國坎城影展畫上句點。
相繼在歐洲三大藝術影展亮相,《藍白紅三部曲》不負期待摘下數獎:《藍色情挑》斬獲威尼斯金獅獎;《白色情迷》搶下柏林最佳導演銀熊獎;《紅色情深》雖在坎城金棕櫚角逐中憾負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還是另獲奧斯卡金像獎三大提名等多項嘉許。
只是早在《藍白紅三部曲》後製期,這位名揚國際的波蘭電影作者即隱隱透露封筆訊息,最終在《紅色情深》首映會上正式宣布退休,震驚影壇。1996 年,奇士勞斯基在接受心導管手術後病逝華沙,享年 54 歲。在生涯高點驟然長逝,令人無限嘆息。《藍白紅三部曲》自此成了奇士勞斯基的創作終曲,更添傳奇性。
重梳奇士勞斯基後期作品中反覆映現的宿命、機遇、偶然等母題,人們總會不由探究起他作品中的半自傳色彩。尤其是在《雙面薇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裡,主人公的心臟疾患和生涯抉擇,與奇士勞斯基的個人境遇竟有著驚人疊合,不免叫人浮想聯翩。而《藍白紅三部曲》乍看是三段構思精巧的情感故事,但那當中,是不是也摻雜了他的自我指涉?我相信是的。
波蘭電影中的「異類」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在電視劇《十誡》(Dekalog, 1988)、電影《雙面薇若妮卡》之後,雖然奇士勞斯基以《藍白紅三部曲》再度享譽國際,但對他個人而言,這顆「成功」果實或許並不真的那麼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