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6. 滔滔江水,道貌岸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直談到這裡,大家有看清楚「道」的樣子了嗎?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時,光照在哪條路上你即會看到哪條路,也許看到一條路,也許看到兩條路,也許看到兩個方向。也許看到四個方向。當然也跟你的「目」望向哪裡有關。

raw-image

前文提到「上善若水」,水很接近「道」,它切割分別萬物時,不佔有萬物的位置。如果咱們看著河流的岸邊,會發現儘管河岸線很長,卻沒有一段河岸是長的一樣的,變化多端,因地因勢制宜。道的展示,也是這樣,所以稱「道貌岸然」。這句成語也也有另外一個視角,道的樣貌是高大的。道不自高,想來是別人對它的銓釋。

raw-image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章同樣也用水的動態來說明「道」的樣貌,萬物在道中,像是將一個容器放在水流中,容器只會被裝的剛剛好滿,不管是哪一個容器,也不會多於也不會少於該容器所能裝的容量,不會有因為堆疊累積而超出容器的現象;深遠的像是萬物的本源。

「道」在展示的時候,像是在撕一張紙,尖點不斷的消逝,分裂分別也很徹底,不會有一絲的相連。分裂時展開的空間,光可以透進來,光與空間使的外相可見,而示現分裂的「有」。光與空間對所有的「有」是一視同仁。分裂完後,給人感覺好像有什麽卻又看不到。聽起來好玄?對,道即是以玄在展示,透過分別,分裂的縫隙或空間,可以感受到好像存在,卻不知到是從哪理來,不知是誰造就了它,先於一切有形的主宰。

萬物以空隙,互相分別卻又同在天地宇宙這個空間內。

raw-image

難道不是先有了天地才有道嗎?不是這樣的,第一章提到「無」「有」是同出而異名,天地之間承載萬物的空間,是跟萬物一起生成的,是萬物形塑了天地。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天地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是萬物形塑了天地,聖人也不是ㄧ開始就叫聖人,是百姓形塑了聖人。天地並不是自生的,聖人也不是自稱的。天地之間的空間,難道不是像風箱一樣嗎?不是的,虛天地,壓天地,它也不會變扁,一旦運作,它就生出更多空間。天地之間的空間因「無」「有」的生化而變多。定名多了會生惑,太多惑即會加速敗亡,不如維持平衡即可。

第二十二章「多則惑」,第四十四章「多藏必後亡」,與「多言數窮」是前後呼應的。「數」即是「速」。「多言」即成了「或」,會讓人不知所措而有了「惑」。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意」而由「神」展示分別分裂,稱為「谷神」,它是不會停止的。「玄」是從這裡生出來的,稱為「玄牝」。這「無」「有」生化的開開閉閉,是天地不斷生化的源頭。這接連不斷似有若無的生化,用「它」一點也不費力。

還記得第一章提過,「無」「有」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嗎?

「牝」母牛,由牛匕組成。「匕」是畜類雌性生殖器的象形,代表「所從出」。

「玄牝」指生出玄的地方。

raw-image
raw-image

多觀察自然界,即會看見道的不斷生化,樹木的生長不斷的分支,細胞的分裂,雪花的形成,閃電的形狀,地震的裂縫,都是玄之又玄,是眾「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skYi 的問疑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AskYi 的問疑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時時警惕自己要讓心回歸安住。而也要好好的真誠看待、微笑迎接每一個機緣、每一時刻,這都是老天爺精心安排,來幫助我們學習、反省,要讓我們回歸道中。如此,一而再的學習、反省、修正,一步步走回道中,越來越能安住在道心中,即是從動詞的守中,到動名詞的守中,一直保持在道心中。第六章延續於此,守中即能遇見谷神。
Thumbnail
時時警惕自己要讓心回歸安住。而也要好好的真誠看待、微笑迎接每一個機緣、每一時刻,這都是老天爺精心安排,來幫助我們學習、反省,要讓我們回歸道中。如此,一而再的學習、反省、修正,一步步走回道中,越來越能安住在道心中,即是從動詞的守中,到動名詞的守中,一直保持在道心中。第六章延續於此,守中即能遇見谷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