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時代已經結束。一切體系現在正處於崩潰與重組的過程,承續我之前對於能源危機的描述;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目前潛藏於世界的糧食危機,由於烏克蘭戰爭,以及武漢肺炎疫情封鎖的後果,世界正在進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時期。
從新軸心開始蔓延的糧食危機
從201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就開始囤積糧食,這實際上是中國作為目前世界體系的弱勢方的一種體現,因為不能保證再陷入全面對立-不論是新冷戰或是新世界大戰的前提下仍然維持糧食供應的一種反應。

年產萬斤的中國稻田(實際上稻米都是其他國家運來的)
從北非到中亞與南亞-免免強強的糧食供給
通常來說,在冷戰階段作為牆頭草的一眾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反而很容易陷入因為兩邊不是人,而面臨各種包括糧食等物資困難的情境。不過在未來幾年這些國家實際上卻比中國、北韓、伊朗這類位於新軸心內的國家還要更容易取得糧食,這是因為新軸心的力量過於薄弱,以至於牆頭草的一邊可以一邊支持美國對部分新軸心的封鎖政策,另外一方面可以買新軸心的糧食,印度模式就是此類糧食供給的體現。
但是短期來看因為仍然過於搖擺與相對的不集權化,這些「中立」國家仍然比新軸心內部更容易爆發糧食危機。
美國勢力範圍內-看似無準備但事實是安全的
儘管因為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使糧食供應鏈下滑,但是美國勢力範圍內卻仍然是糧食供應最安全的地方,不只北美與澳洲行粗放農業的情況下,仍有大量的糧食出超,而歐洲、台日韓,都有強大的集約農業基礎,地均糧食產量比同樣行集約農業的中國還要多一倍以上。就算因為全球貿易而下滑的農業產出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建其農業體系,或是透過美國的全球海運來獲得短期所需的糧食進口。

在中國跟俄羅斯看來,荷蘭的糧食作物跟工廠製造出來的沒兩樣
也因此與美國結盟的國家是最不需要擔心糧食危機的,因為這些國家如果不是因為人口密度低所以行粗放也還是會有大量糧食能夠賣出,就是擁有更厲害的集約農業系統,能夠養活大量的人口,因而避免糧食危機。
在下周我會開始探討全球的人口勢力變遷會怎麼影響未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