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領導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 —— 珍妮弗·康維勒
我能批評一個人,意味著我對他負有管理責任,也有相應的權力。
比如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但如果我們對他沒有管理權,也擔負不了管理責任呢?比如,下屬對領導、客戶對甲方、同事對平級?在這種關係中展開建設性衝突,其實就不是發起批評了,而是提意見。
1. 先發展關係,再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提意見」三個字,一出口就已經輸了。不管是誰,只要聽到對方說的那句「我現在想給你提個意見」,就會立刻調出自己潛意識里的防禦對抗心理。因為這句話背後透露出來的含義是「你這樣做不對」。
所以,我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改一改自己的語言習慣,用「提建議」這三個字來代替「提意見」。
與「提意見」最大的區別在於,「提建議」暗示你在發現問題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個解決方案。你沒有抓著對方的小辮子,說他哪裡做錯了,而是在想辦法讓他變得更好 —— 這就提前管理了對方的感受,解除了雙方潛在的對抗局面。
所以,即便我們做出的實際動作是提意見,表達時也要想辦法把它處理為提建議。這不僅是措辭的調整,更是目標的調整一把解決眼前某個問題的目標,調整為發展雙方「共同體關係」,做到「先發展關係,再解決問題」。站在盟友的立場上,提出有益於對方,也有益於我們自己的建議,對方更有可能接受,我們的溝通也更有價值。
在瞭解這一前提後,我們通過一個公式來看提意見的分解動作:
提意見 = 事前徵求同意 + 定義雙方關係 + 提供具體建議
2. 提意見
■ 步驟一:事前徵求同意
我們在「輔導」一節 中提到,好多人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晚輩傳授經驗。這肯定是出於好心,但未必能起到輔導效果。還是那句話:「你覺得自己是過來人,但是人家讓你過來了嗎?」同理,提意見之前,我們也要事前取得同意,等對方同意你「過去」了,再「過去」。
當然,徵求同意不是說「有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都說到這份上了,大部分人也不好意思不讓你講。這不是徵求同意,而是在發免責聲明。
在溝通之前,要先確認三件事:
- 事實:要瞭解具體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 情緒:要明確你在提建議過程中希望表達怎樣的感情?
- 目標:要想清楚為什麼提這個意見,希望達成怎樣的效果。提意見一定要抓大放小,一次解決一件事。
在完成事實、情緒、目標三方面的準備後,你就可以做徵求同意的第二步了:「我對這件事有個建議,你想聽一下嗎?」
倘若對方真的有這個需要,他肯定會找機會與你面對面溝通。如果他閃爍其詞:「太好了,但我現在沒時間,你能不能寫個微信給我?」或者升級溝通場合:「好啊,你把誰誰誰叫上,咱們一塊兒說。」都說明對方不是很想繼續聽你的意見。
當你接收到上述信號時,就此打住 —— 在提意見這個場景里,我們沒有義務,也沒辦法強制要求對方服從我們的意志。適時關閉溝通界面,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保護關係的方式。
而在對方願意聽取你建議的情況下,過程中也有幾個注意事項:提意見和批評一樣,要控制時間和場合,最好在對方心力資源充沛的情況下提。別等人家快下班了,要出門接孩子時把人攔住,或者在人家加班到半夜,快結束工作時上去提意見。同樣,最好不要當眾提,當著眾人的面,很容易激起雙方輸贏對抗的心態。
■ 動作二:定義雙方關係
我反復講,提意見要先發展關係,再解決問題 —— 所以,我們就是要證明自己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分子來發言的,也充分考慮了共同體的利益,並不是隨便指指點點。
所以一開場,我們恰恰應該先定義雙方的關係,告訴對方,我們是一伙的。
比如,你提意見的對象是跨部門同事,你們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在提意見前就需要重新定義雙方的關係,可以這麼說:「我們一起在公司共事那麼長時間,我特別認同你,覺得你是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戰友。」
總的來說,我們在提意見時的自我認知必須是一名利益攸關者 —— 我跟這事兒有關係,所以我提的意見才值得被認真傾聽。
■ 動作三:提供具體建議
我們之所以強調「建議要具體」,是因為只有具體的建議才是可以執行的。如果對方聽罷覺得有道理,就可以立即展開行動。比如,一個新員工針對某個具體的開會方式、某項具體的管理舉措向公司提建議,只要足夠具體,哪怕這件事很小,也能贏得他人的重視和尊重。但反過來,沒有帶上具體方案就提意見,對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在刷存在感。因為提出意見的人不是真正認為這件事必須要做,只是想顯示一下自己高明,刷個存在感。
很多新人初入一個環境,會為了自我表現瘋狂提建議。但到這裡我們會看到:提出具體的建議、展現方案力之前,我們需要證明自己是共同體的一分子。不是有句話那麼說嗎?「母校就是自己能罵,但別人不能罵的地方」。只有是共同體的一分子,你才可以提意見吐槽,如果不是,不好意思,這個共同體的所有人都會站出來反對你。
3. 小結
- 提意見關鍵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把提意見轉化成提建議;先發展關係,再解決問題。
- 提意見的動作要領是:事前徵求同意,把雙方的共同體關系定義好,再給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