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冷知識】氣象中常用的風速單位「節」是怎麼來的?

2022/09/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風速的單位「節(knots)」現今的定義為每小時幾海哩,而一海浬等於1852公尺,意即「一節」約等於每秒半公尺的速度。那麼這個「速度」單位的定義和 knot(繩結)之間有什麼關係?
其實在海洋相關的的領域也可以常常看到這個「速度」單位。原因是這個單位,最早在十六世紀左右,是拿來測量船的「航速」時所使用。
在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沒有準確的時鐘、也沒有航行器錄器,更沒有gps定位。因此要計算船本身確切的航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當時的水手便使用一個很古老的方式測量船速──「繩結」。水手們會拿一條非常長的繩索,並在繩索上每隔一段相等的距離打上一個繩結。然後將該繩索其中一端綁上浮體之後,拋入海中,另一端則綁在船上。丟下去繩索便會被拉曳下海,留在船上的繩長就會不斷減少。然後水手便在船上用沙漏計時,觀察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繩索被拖曳入海的繩節數。自然地其對應的船速就可被換算出來。
因此,船速「幾節」原先就是代表船上的繩子每秒鐘少掉幾個繩結。
而當時在使用繩結測量時,兩個繩結間的長度通常就是以水手的一隻手臂長作為標準,也就是大概半公尺長。現今「節」的定義是約略是每秒半公尺這個長度,其實也有跡可循。
天氣筆記
天氣筆記
一個喜歡天氣的大學生,希望利用自己在大學的專業科目所學,把大氣科學裡生澀難懂的物理和數學,轉譯成平易近人的科普知識,讓更多人理解氣象預報的困難與科學極限,判斷正確的天氣資訊、做正確的解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