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冷知識】氣象中常用的風速單位「節」是怎麼來的?

【大氣冷知識】氣象中常用的風速單位「節」是怎麼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風速的單位「節(knots)」現今的定義為每小時幾海哩,而一海浬等於1852公尺,意即「一節」約等於每秒半公尺的速度。那麼這個「速度」單位的定義和 knot(繩結)之間有什麼關係?

其實在海洋相關的的領域也可以常常看到這個「速度」單位。原因是這個單位,最早在十六世紀左右,是拿來測量船的「航速」時所使用。

在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沒有準確的時鐘、也沒有航行器錄器,更沒有gps定位。因此要計算船本身確切的航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當時的水手便使用一個很古老的方式測量船速──「繩結」。水手們會拿一條非常長的繩索,並在繩索上每隔一段相等的距離打上一個繩結。然後將該繩索其中一端綁上浮體之後,拋入海中,另一端則綁在船上。丟下去繩索便會被拉曳下海,留在船上的繩長就會不斷減少。然後水手便在船上用沙漏計時,觀察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繩索被拖曳入海的繩節數。自然地其對應的船速就可被換算出來。

因此,船速「幾節」原先就是代表船上的繩子每秒鐘少掉幾個繩結。

而當時在使用繩結測量時,兩個繩結間的長度通常就是以水手的一隻手臂長作為標準,也就是大概半公尺長。現今「節」的定義是約略是每秒半公尺這個長度,其實也有跡可循。


avatar-img
天氣筆記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此專題主要介紹一些簡單的大氣概念,將不定期更新。內容包含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的大氣現象、常在媒體或天氣預報上聽到的詞彙,或是一些生活上和日常天氣有關的小知識。此專題目的在以最通俗的方式盡可能的介紹一些有趣的大氣知識(可能會犧牲一些精確度),讓沒有理工背景的人也可以輕鬆理解,是目前規劃的科普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氣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期北半球極端高溫頻傳,連原本夏季不怎麼開空調的歐洲人,家用冷氣的安裝率也在幾波要命的熱浪過後暴增。為什麼讓熱浪發生時,熱傷害這麼容易發生?正常的排汗沒有用嗎? 容易中暑的環境和什麼大氣條件有關? 濕球溫度是什麼? 濕球溫度和中暑有什麼關係? 濕球溫度其實就是反應環境的相對濕度
近期北半球極端高溫頻傳,連原本夏季不怎麼開空調的歐洲人,家用冷氣的安裝率也在幾波要命的熱浪過後暴增。為什麼讓熱浪發生時,熱傷害這麼容易發生?正常的排汗沒有用嗎? 容易中暑的環境和什麼大氣條件有關? 濕球溫度是什麼? 濕球溫度和中暑有什麼關係? 濕球溫度其實就是反應環境的相對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