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分離時試圖連結,相聚卻形同分離-那些《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教我的事(上)

2022/11/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年九月,是蘋果(APPLE)新品上市的季節,雖然每年蘋果都有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但身為蘋果生態系的使用者,必須說近年來的產品讓我有種了無新意的感覺。沒有那種“哇!好酷!”的讚嘆,也就沒有那種“哇!好像可以買!”的衝動。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第一次看到iPhone的時候,可是非常驚訝。
  2010年,我在紐約的深夜街頭因為訂房被取消而手足無措,此時同行友人拿出她的iPhone4,用著有限的網路搜尋可住宿的地點,靠著Google Map找到落腳處,
  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智慧型手機的價值。在異地救命。
  那時候,離iPhone初代(2007)問世的時間,也才三年。智慧型手機的受眾很少,即使一般手機在當時已經有上網功能,但卻沒有那麼多行動上網的需求,網路也不如現在快速,價錢昂貴的智慧型手機對我來說,顯然沒什麼吸引力。
  但自從深夜在紐約中央公園迷航的恐怖經驗後,一回到台灣,我買了人生第一隻iPhone,就是當時的那隻iPhone4。當時我還在讀大學,身邊沒有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沒有人在用Line,那還是MSN、MP3的時代。
  然而,雖然沒有人可以跟我Whatsapp,也沒有人可以跟我iMessage,可是我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在公車上回小組報告的Email,可以用KKBOX隨載隨聽,可以隨手記下想法做報告,還可以隨時查資料,在那個手機網路並沒有吃到飽的時候,在學校用Wi-Fi就可以把iPhone4發揮一定的價值。即使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新功能,我還是覺得手機智慧起來真是方便。
  只是那時候的我,一定沒想到到了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我卻懷念起沒有人用Line和臉書的時候,沒有人會動不動就用Line打電話,卻連自己的手機號碼幾號都背不出來,家用電話幾乎消失,沒人會傳簡訊了,收到的詐騙簡訊和信件也遠比真正重要的信件多了十倍以上。
  手機,智慧科技,變成又愛又恨的東西。
  在這個特別懷念舊世代的時候,我遇見了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而我在書裡看見的一字一句,除了印證了我對智障型手機的想念其來有自,更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和這些“工具”的關係不再一樣,使得我和“人”的關係也不再相同。
  科技把我們綁在一起,又保証會鬆綁。連結性的技術曾答應我們更多時間,但隨著行動電話和智慧手機侵蝕工作和休閒的界線,全世界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就算我們沒在「工作崗位」上,仍要「隨時待命」;壓力沈重之下,我們想剪接那些錯綜複雜的部分,以「去蕪存菁」。
  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想要你的好,但我又不想承擔你的不好,你的優點我都想要,但缺點我不想忍受。
  科技,讓我可以隨時與人聯繫,但也因此難以拒絕被聯繫;讓我隨時可以與時並進更新資訊,但也同時被雜亂無章的訊息入侵。
  科技讓我們更容易在想聯絡時聯絡,不想聯絡時跳脫。
  就像一開始Line只能用ID加彼此好友,所以當身邊的人開始用Line的時候,也得是你願意給他ID的人可以加你,這也意味著有一定程度的篩選度,Line就像是移動的MSN,而且多了可愛的熊大貼圖,多麼吸引人。這也使得網路通訊軟體慢慢轉移到行動裝置,或者陸續被淘汰。
  然而,久而久之,即時通訊軟體越來越開放,慢慢從一個單純的通訊平台,變成購物、新聞、廣告等資訊轟炸的源頭,從一個與想連結的人保持聯繫的方便工具,變成工作、詐騙各種無差別入侵生活的媒介。
  科技好像讓我們越靠越近,越來越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但關係也不像以前,帳號不代表自己,互動也不屬於自己。擔心關係斷線,所以非得與裝置保持連線。
  可是,與裝置保持連線,真的讓我跟人有維繫嗎?我不確定。
  與此同時,捷運上人手一機、盯著螢幕目不轉睛的畫面,已經成為常態。誰知道高中時老師叫我們把握時間用通勤時間背單字的風景已成歷史,仔細一想在通勤時候看紙本書好像遠古時期的事了,跟紙本書比起來,通勤的時候滑臉書、IG,看youtube、抖音還比較容易,以前還會聽廣播,現在變成聽podcast,很快地閱讀已經消失在生活中。而關係,好像也因此變化。
  但一旦科技操縱了親密關係,人際之間就可能被削弱到只剩下連結。然後,簡單的連結又被重新定義成親密。換句話說,網路的親密悄悄蛻變為網路的孤獨。
  不論我們的裝置是否在使用中,沒有它們,我們就會覺得與世界斷絕聯繫,漫無目的地漂流。
  我常常也搞不清楚,隨時隨地可以聯絡到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真實的人,抑或是虛擬的帳號;這樣的互動是親近的交換彼此想法,還是強迫餵食的文字罐頭訊息?我發現自己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螢幕上、網路上、手機上,好像只要盯著這些資訊,有了貼圖、文字的互動,關係就在。
我們被生活的重量和速度壓得喘不過氣,訴諸科技幫我們找出時間。但科技卻讓我們更忙碌,比以往更急欲尋找僻靜。
  但最後,換來更多的緊張、焦慮,科技維繫的關係不確定感遠勝於面對面的交流,科技負面的效果讓我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裝置上,繼續慌張。我好像連結了很多帳號、網站與資訊,從一段訊息的刺激累積到更多更多的數位交流,卻永遠不踏實,永遠不夠。
  任憑軟體「認知」我們的「最愛」來量身定做重要而該記得的事,被「我的最愛」裹住的我們,錯失了邊緣視野的風景。
  於是,在數位世界裡,有些決定看似自己做的,卻可能是被決定的。我們在無意識下被投放資訊,誤以為是自己的需要,各種最新產品推陳出新,可是我們真的會使用這些工具或者需要這些功能嗎?人工智慧總會用大數據推薦我們適合的東西,但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我真的需要這些科技嗎?
  顯然,科技帶來的方便是我需要的,但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然而這些變化究竟有哪些,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會員
22內容數
偶爾想要遠離生活,不論是短期旅行或時長期遠行,踏出那一步,帶給自己的不僅是沿途的風景,更是學習。跟著我出走,看這些留下的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