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分離時試圖連結,相聚卻形同分離-那些《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教我的事(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年九月,是蘋果(APPLE)新品上市的季節,雖然每年蘋果都有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但身為蘋果生態系的使用者,必須說近年來的產品讓我有種了無新意的感覺。沒有那種“哇!好酷!”的讚嘆,也就沒有那種“哇!好像可以買!”的衝動。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第一次看到iPhone的時候,可是非常驚訝。
  2010年,我在紐約的深夜街頭因為訂房被取消而手足無措,此時同行友人拿出她的iPhone4,用著有限的網路搜尋可住宿的地點,靠著Google Map找到落腳處,
  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智慧型手機的價值。在異地救命。
  那時候,離iPhone初代(2007)問世的時間,也才三年。智慧型手機的受眾很少,即使一般手機在當時已經有上網功能,但卻沒有那麼多行動上網的需求,網路也不如現在快速,價錢昂貴的智慧型手機對我來說,顯然沒什麼吸引力。
  但自從深夜在紐約中央公園迷航的恐怖經驗後,一回到台灣,我買了人生第一隻iPhone,就是當時的那隻iPhone4。當時我還在讀大學,身邊沒有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沒有人在用Line,那還是MSN、MP3的時代。
  然而,雖然沒有人可以跟我Whatsapp,也沒有人可以跟我iMessage,可是我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在公車上回小組報告的Email,可以用KKBOX隨載隨聽,可以隨手記下想法做報告,還可以隨時查資料,在那個手機網路並沒有吃到飽的時候,在學校用Wi-Fi就可以把iPhone4發揮一定的價值。即使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新功能,我還是覺得手機智慧起來真是方便。
  只是那時候的我,一定沒想到到了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我卻懷念起沒有人用Line和臉書的時候,沒有人會動不動就用Line打電話,卻連自己的手機號碼幾號都背不出來,家用電話幾乎消失,沒人會傳簡訊了,收到的詐騙簡訊和信件也遠比真正重要的信件多了十倍以上。
  手機,智慧科技,變成又愛又恨的東西。
  在這個特別懷念舊世代的時候,我遇見了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而我在書裡看見的一字一句,除了印證了我對智障型手機的想念其來有自,更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和這些“工具”的關係不再一樣,使得我和“人”的關係也不再相同。
  科技把我們綁在一起,又保証會鬆綁。連結性的技術曾答應我們更多時間,但隨著行動電話和智慧手機侵蝕工作和休閒的界線,全世界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就算我們沒在「工作崗位」上,仍要「隨時待命」;壓力沈重之下,我們想剪接那些錯綜複雜的部分,以「去蕪存菁」。
  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想要你的好,但我又不想承擔你的不好,你的優點我都想要,但缺點我不想忍受。
  科技,讓我可以隨時與人聯繫,但也因此難以拒絕被聯繫;讓我隨時可以與時並進更新資訊,但也同時被雜亂無章的訊息入侵。
  科技讓我們更容易在想聯絡時聯絡,不想聯絡時跳脫。
  就像一開始Line只能用ID加彼此好友,所以當身邊的人開始用Line的時候,也得是你願意給他ID的人可以加你,這也意味著有一定程度的篩選度,Line就像是移動的MSN,而且多了可愛的熊大貼圖,多麼吸引人。這也使得網路通訊軟體慢慢轉移到行動裝置,或者陸續被淘汰。
  然而,久而久之,即時通訊軟體越來越開放,慢慢從一個單純的通訊平台,變成購物、新聞、廣告等資訊轟炸的源頭,從一個與想連結的人保持聯繫的方便工具,變成工作、詐騙各種無差別入侵生活的媒介。
  科技好像讓我們越靠越近,越來越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但關係也不像以前,帳號不代表自己,互動也不屬於自己。擔心關係斷線,所以非得與裝置保持連線。
  可是,與裝置保持連線,真的讓我跟人有維繫嗎?我不確定。
  與此同時,捷運上人手一機、盯著螢幕目不轉睛的畫面,已經成為常態。誰知道高中時老師叫我們把握時間用通勤時間背單字的風景已成歷史,仔細一想在通勤時候看紙本書好像遠古時期的事了,跟紙本書比起來,通勤的時候滑臉書、IG,看youtube、抖音還比較容易,以前還會聽廣播,現在變成聽podcast,很快地閱讀已經消失在生活中。而關係,好像也因此變化。
  但一旦科技操縱了親密關係,人際之間就可能被削弱到只剩下連結。然後,簡單的連結又被重新定義成親密。換句話說,網路的親密悄悄蛻變為網路的孤獨。
  不論我們的裝置是否在使用中,沒有它們,我們就會覺得與世界斷絕聯繫,漫無目的地漂流。
  我常常也搞不清楚,隨時隨地可以聯絡到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真實的人,抑或是虛擬的帳號;這樣的互動是親近的交換彼此想法,還是強迫餵食的文字罐頭訊息?我發現自己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螢幕上、網路上、手機上,好像只要盯著這些資訊,有了貼圖、文字的互動,關係就在。
我們被生活的重量和速度壓得喘不過氣,訴諸科技幫我們找出時間。但科技卻讓我們更忙碌,比以往更急欲尋找僻靜。
  但最後,換來更多的緊張、焦慮,科技維繫的關係不確定感遠勝於面對面的交流,科技負面的效果讓我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裝置上,繼續慌張。我好像連結了很多帳號、網站與資訊,從一段訊息的刺激累積到更多更多的數位交流,卻永遠不踏實,永遠不夠。
  任憑軟體「認知」我們的「最愛」來量身定做重要而該記得的事,被「我的最愛」裹住的我們,錯失了邊緣視野的風景。
  於是,在數位世界裡,有些決定看似自己做的,卻可能是被決定的。我們在無意識下被投放資訊,誤以為是自己的需要,各種最新產品推陳出新,可是我們真的會使用這些工具或者需要這些功能嗎?人工智慧總會用大數據推薦我們適合的東西,但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我真的需要這些科技嗎?
  顯然,科技帶來的方便是我需要的,但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然而這些變化究竟有哪些,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會員
24內容數
偶爾想要遠離生活,不論是短期旅行或時長期遠行,踏出那一步,帶給自己的不僅是沿途的風景,更是學習。跟著我出走,看這些留下的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凡事都有個契機,我會遇上這本書,是因為一場亞隆的線上新書分享會。雖然整場分享會都跟這本書無關,但有賴於線上分享會帶給我的一頭霧水,讓我上網搜尋了一些關於亞隆新書的消息。   然後,在一場訪問亞隆的影片中,我遇見蘿蕊・葛利布這個作者......
  如果說凡事都有個契機,我會遇上這本書,是因為一場亞隆的線上新書分享會。雖然整場分享會都跟這本書無關,但有賴於線上分享會帶給我的一頭霧水,讓我上網搜尋了一些關於亞隆新書的消息。   然後,在一場訪問亞隆的影片中,我遇見蘿蕊・葛利布這個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面對大量教科書、文獻和資料,是碩博士生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厚重的書本往往令人感到壓力,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日本作者 IPUSIRON 和增井敏克在《「技術書」の読書術》中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讀書方法:將書拆成小冊來讀,稱為「分冊化讀書法」。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面對一大堆厚重的學術文獻與教科書,這些書不僅內容繁雜,光是厚度就讓人望而生畏。 但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這些讀物變得輕鬆易讀呢? 答案是有的——這就是「分冊化讀書法」,一個專為應對厚重書籍而生的閱讀技巧。 ▌什麼是「分冊化讀書法」? 「分冊化讀書法」
Thumbnail
這不是書評,是我思考、生活的痕跡。 人際關係和溝通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也必須坦白的說,看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成為交際達人, 但卻能觸發更多的思考, 如果能實踐書中看似老生常談的內容, 那才是本書的用意,但也確實不容易。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歲月靜好》蔣勳 本書依廿四節氣為序,是作者美學之道、生活哲學、所見所聞下的隨筆,讀者可跟隨文字視覺欣賞筆下草木花朵、川流山河,學着觀賞歳月。池上是個富有感染力的慢活社區(作者居池上),但不等於只有駐地才能慢活,其中於巴黎角落聽街頭音樂家表演的一段,已反映過安靜沉着的生活,不限時地人,只管用心。
Thumbnail
《雲淡風輕》蔣勳 自池上回來,再讀蔣勳的文字,感覺多了一份連繫。如在池上穀倉美術館內看見老師的畫作<縱谷之秋>,遂於書中先讀到老師作畫的經過和源由,後再談及穀倉美術館建立的由來和相似的畫作<山醒來了>的安放,是對他口中的島嶼的珍惜和分享精神。
Thumbnail
《捨得捨不得 - 帶着金剛經旅行》蔣勳 靜定和平的作品,如看滿月現身平定的水面,不疾不徐,氣定神閒,沒有一點浮躁。「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面對大量教科書、文獻和資料,是碩博士生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厚重的書本往往令人感到壓力,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日本作者 IPUSIRON 和增井敏克在《「技術書」の読書術》中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讀書方法:將書拆成小冊來讀,稱為「分冊化讀書法」。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面對一大堆厚重的學術文獻與教科書,這些書不僅內容繁雜,光是厚度就讓人望而生畏。 但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這些讀物變得輕鬆易讀呢? 答案是有的——這就是「分冊化讀書法」,一個專為應對厚重書籍而生的閱讀技巧。 ▌什麼是「分冊化讀書法」? 「分冊化讀書法」
Thumbnail
這不是書評,是我思考、生活的痕跡。 人際關係和溝通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也必須坦白的說,看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成為交際達人, 但卻能觸發更多的思考, 如果能實踐書中看似老生常談的內容, 那才是本書的用意,但也確實不容易。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歲月靜好》蔣勳 本書依廿四節氣為序,是作者美學之道、生活哲學、所見所聞下的隨筆,讀者可跟隨文字視覺欣賞筆下草木花朵、川流山河,學着觀賞歳月。池上是個富有感染力的慢活社區(作者居池上),但不等於只有駐地才能慢活,其中於巴黎角落聽街頭音樂家表演的一段,已反映過安靜沉着的生活,不限時地人,只管用心。
Thumbnail
《雲淡風輕》蔣勳 自池上回來,再讀蔣勳的文字,感覺多了一份連繫。如在池上穀倉美術館內看見老師的畫作<縱谷之秋>,遂於書中先讀到老師作畫的經過和源由,後再談及穀倉美術館建立的由來和相似的畫作<山醒來了>的安放,是對他口中的島嶼的珍惜和分享精神。
Thumbnail
《捨得捨不得 - 帶着金剛經旅行》蔣勳 靜定和平的作品,如看滿月現身平定的水面,不疾不徐,氣定神閒,沒有一點浮躁。「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