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編劇的錯嗎?編劇都在幹什麼!

都是編劇的錯嗎?編劇都在幹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好一段時間沒追劇了,近期討論度很高的韓劇小女子經常被工作夥伴提起,今日終於點開,驚為天人。

不是什麼拍攝水準的問題,演員的陣容也沒有其它韓劇華麗;是戲,是衝突,是人物,是那個精準聚焦的戲劇主題與縝密設計的類型懸念,是劇本內核與商業包裝的完美扣合。

「大家都在討論一些感覺的事,沒人分辨得出什麼是好的衝突,什麼是壞的衝突。」

昨日參加的梅花鹿影展,導演精準道出我難以一言蔽之的內心淤塞。身為編劇,我們成天泡在衝突與人物之中,挖掘角色,構思情節,求的只是導演製片人看完會有「好的感覺」,不用再整個重寫一遍。每一次劇本會議之前都是誠惶誠恐,深怕自己偷偷加進的一點個人辯證,會被展開放大,會被扣問「這個情節不合理吧」「我們上次說的是這樣嗎」。

也不是要指控職場權力如何不對等,事實上環境比以前更有溝通的空間,但仍然想要明白主張——

「對於人物、劇情、價值觀的選取,在影視產業裡從來都不是編劇說了算」。

編劇看似一種專業,其實門檻極低,不只學校沒教,許多人連一個劇本都沒看過就開始寫,連討論的標準是什麼都從沒想過。因為文字處理的能力不錯,因為看過一些通俗小說,就能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把行動化為想像空間,用炫目的辭藻創造深度,以通暢的文筆覆蓋瑕疵,到了最後,會議桌上討論的都不是衝突主題或人物動機,而是某個辭彙給誰不好的感覺、哪個台詞又觸動了誰敏感的神經。

我們在編的經常不是戲,而是製片人與導演心裡那個難以言說的邏輯;我們更傾向規避風險、順著毛摸,而不是在無限劇情的可能裡找到切合主題又讓人驚喜的事件。

近期炎上的天龍國標籤大全,產製流程和其它影片並無二致,絕對是在製片人、導演和編劇之間拉扯抗衡,很多時候還會加入演員的觀點,「#編導演製」四者在影像作品裡缺一不全,除此之外還有投資者與平台方要考慮,永遠不可能也不該是某個單一原因導致了結果。

批評指教為的是良性成長,但沒有人想被莫名貼上偏離事實的標籤。多走一步,看看別人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更瞭解這個產業,針對問題展開討論,才能幫助我們把它變得更好。

avatar-img
黃嗣軒的沙龍
56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嗣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一位朋友看了伊尼舍林的女妖之後告訴我:沒什麼特別感覺,兩位主角都很有事,根本不是正常人。我可以明白他的意思是無法帶入。但這不禁讓我開始納悶,我們就都是很正常的人嗎? 想起先前遇到的一個痛苦經驗。
今年有幸參與沉浸劇場、VR影像等新媒材的劇本編寫,加上之前開發過互動影視,想從幾個角度對這些新媒材提出粗淺看法。首先是被動性與主動性。無論是影視結合互動,還是劇場加入沉浸,為的都是增加觀者的主動性,換個角度講是要吸引對主動性有興趣的未觸及觀眾。VR有穿戴限制,互動影視模仿電玩,沉浸劇場最無可取代
影視開發的錢現在更容易拿到了,整體影視業也越來越好,對於創作人才的需求也更多,那為什麼身為編劇的我要感到悲觀呢?十幾年前,從科技業轉職編劇的黑米分享過「#準編劇」這個詞,也就是說「寫了一些劇本但是沒有作品被拍出來的編劇」——這件事在未來不只會更容易發生,而是會變成常態。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一位朋友看了伊尼舍林的女妖之後告訴我:沒什麼特別感覺,兩位主角都很有事,根本不是正常人。我可以明白他的意思是無法帶入。但這不禁讓我開始納悶,我們就都是很正常的人嗎? 想起先前遇到的一個痛苦經驗。
今年有幸參與沉浸劇場、VR影像等新媒材的劇本編寫,加上之前開發過互動影視,想從幾個角度對這些新媒材提出粗淺看法。首先是被動性與主動性。無論是影視結合互動,還是劇場加入沉浸,為的都是增加觀者的主動性,換個角度講是要吸引對主動性有興趣的未觸及觀眾。VR有穿戴限制,互動影視模仿電玩,沉浸劇場最無可取代
影視開發的錢現在更容易拿到了,整體影視業也越來越好,對於創作人才的需求也更多,那為什麼身為編劇的我要感到悲觀呢?十幾年前,從科技業轉職編劇的黑米分享過「#準編劇」這個詞,也就是說「寫了一些劇本但是沒有作品被拍出來的編劇」——這件事在未來不只會更容易發生,而是會變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