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無邊界,但是這世界充滿了不如原作的改編作品,而且這些「被不如」的原作,八成是小說。How so?
首先,祈禱這世界上的小說讀者不要凋零得太快。因為人類 70% 左右的感官經驗著重在視覺,而小說雖然要用眼睛讀,但它給出的印象不是視覺印象,而是抽象的文字,或語言聽覺。本來,文字是製作成本最低廉的故事載體,在想像空間和描繪細緻度上佔盡便宜。後來,資訊爆炸了,一切資訊都超載,製作成本低的媒材類型成為紅海中的紅海,又退化成注意力不容易聚焦的貧乏媒體。何況製作成本高昂,但資訊強度高的影音,因為平台的全球整合,競爭範圍放大,製作成本隨之提升,精美度和資本集中度也高到競爭激烈得連神作都看不完的程度。誰還一個字一個字讀故事呢?
除了生於文字世代的讀者,其實還有單純在找故事的人。其中一種是為了找出適合放大、宜於改編,但還不是劇本的故事。這是小說的機會,小說作者的機會。
我很幸運,從第一部小說《矯情之家》就得到這種機會。此後寫的長篇小說,也以影劇改編的規格來發展。娛樂重擊在 podcast 裡問了我幾個問題。
- 開始寫作的契機是?
- 創造故事時就希望改編成影劇嗎?會如何回過頭來影響自己的創作呢?
- 與鏡文學合作的經驗有哪些原本沒預料到、或是學到的新知識?
- 認為台灣影視文娛產業在影視編劇或原著開發上該強化哪些?
- 近期推薦的影視文娛作品,特別是有原作的?比較一下與原著之間的不同。
這五組問題,podcast 中已經回覆,就不重述。不過 podcast 能聊的時間有限,而且娛樂重擊的採訪角度接近為影劇產業找本子。這裡為了寫小說的人來講講,落筆的時刻,為了容易影劇化,能採用的思維和手法。
- 製作規格
任何一位設計師要開一個設計檔案的時候,必定要先設定好產出規格,從尺寸到像素,沒有比改規格更傷筋動骨的事。
如果你意在寫個能拍的故事,首先要明白市場上能拍的規格。《大裂》如果不是胡遷自己的主意,沒辦法拍成大象席地而坐。如果你不是 Quentine Tarantino,跟我一樣只是個寫小說的,但又覺得筆下這篇可以拍,就用可以拍的規格來設定。
這裡有一份劇本徵件,是既有影劇市場產品常見規格的好參考。故事長度和相對應的影劇作品長度,請參考這篇。關於長度,粗略分成電影和戲劇,最大的差別就是故事切點的有無。戲劇的切點必須定時定量,而且一開始就規劃完畢;電影則是要讓人找不出去尿尿的時間,倒不是因為電影院太黑。
寫小說常常像走夜路,一盞頭燈只照得見腳前一步。影劇不可能,那是時間非常昂貴的產業,從拍攝到上映,都是錢、錢、錢。所以預算捏得精,是回本與否的關鍵。敘事結構與成品相符的故事,或至少敘事密度足以成為優良改編基礎的故事,對製作方的吸引力往往比概念迷人的故事更佳。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擅長的規格是中篇、長篇,或甚超長篇,可以考慮多看電影、劇集、連續劇,分析優質作品的敘事步調和劇情轉折的密度,為筆下故事架出規格。
以剛完稿的故事《韓式偶像包袱》為例,章節列表如下:
起點:布宜諾斯艾利斯
預設一:你、和你、和你,都是公司產品
預設二:每一重社會身份,都從排序而來
預設三:團體大於個人,否則你就黑了
預設四:娛樂性可比你的正義重要得多
預設五:民意如流水、粉絲如潮汐
Give Me One Reason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Killing Me SoftlyEverybody’s ChangingMoney Money MoneySmooth CriminalEl FusiladoPaparazziI Can’t Do It Alone
MADE IN CHARIS
MADE FOR CHARIS
MADE WITH CHARIS
MADE BY CHARIS
CHARIS MADE
珍珠
眼尖的話,光從章節標題都能看出這故事有三層結構,也許是三幕劇。除了開場和結尾,三組章節標題明確地暗示了結構、事件、場景轉換,甚至為章節明定出主題或氛圍。這些章節不是菜單,沒有說明每一段使用的素材和使用技法,但能點出這段能給讀者什麼。更重要的是,有了每個段落的主旨規範,拿來拍影集,就能直接分集。
- 故事類型
類型故事比純文學好賣,我猜這是常識。電影和戲劇,都不流行故事飄在雲裡霧裡,所以能用一種分類或一句說完的設定,會讓人比較有耐心。
如果你嚮往巴黎或世居八里,相信都能寫出屬於那個城鎮的故事。這其中的頂點大概是莫言,一輩子寫故鄉高密縣,寫到拿諾貝爾文學獎。但如果你還需要讀這篇文章,大概還遠不及那個程度。讓我們蹲著先,不急著好高騖遠。無論是鹿港還是香港,都不是一個最好翻拍的題材,因為城市或地點不是人物、不是情緒、不是衝突,它們甚至不能算是一種場景設定。城市的性格就和所有抽象事物一樣,易寫難拍。那些讓你深有所感的狀態,愈是無以名狀、愈是難以成案。就算王家衛能拍出你的感受,你的故事也遇不上他。如果意在翻拍,就不要選特別挑人品味的描述對象。《接近無限透明的藍》不是因為把青春的無措寫得透徹而被翻拍,是因為那是村上龍的代表作。
類型故事在實務面上的好處是:容易貼標籤。貼標籤這個敘述法被污名化得非常嚴重,僅次於八股文。事實上,沒貼標籤的東西非常難賣。就連跟朋友約吃飯,都會問要吃中式西式日式了,在已經了解彼此到可以直接說出〇〇麻辣鍋或XX餐酒館之前,分類是很省時間的溝通聚焦工具。觀眾在市場裡這樣選片看,製片自然也傾向這樣找本子。如果你有喜歡的類型,甚至擅長寫某個類型,會是很好的切入點。
另外,關於電影,鬼片和恐怖片是永遠有基本盤的類型片。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票房這樣說。
- 高概念 high concept
或者你有一個好點子,可以用一句話說明設定。最明晰的案例,就是哥吉拉大戰金剛和蝙蝠俠對超人,簡單粗暴,連觀眾都已經設定完畢。這絕非必要,長據 IMDB 榜首的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就完全沒做到,而且片名超不吸引人。但如果你沒有把握做得那麼好,high concept 能讓你很快被了解。舉個例:
- 軟弱的男主角的生活因為超能力者起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女強男弱的新戀情、被特權集團追殺的日子、還有不請自來的退休特務,軟蛋都被逼得硬起來。
- 超級英雄黑化。
超能力明星和他們的產地成為新特權階級,而且絕對沒有表面上那麼正義。 - 她隻身闖入神秘賭場,憑賭技進入貴賓室,賭注愈賭愈大、風險愈賭愈高。她到底能不能闖進三個月後究極貴賓室裡,決定國運的一場世紀賭局?
- 權力的深層結構。
無物不可賭、賭約保證履行的地下賭城,想往深處賭,得憑地上掌握的權力。
1 到 4,只有兩個故事。前一個是 The Boys,後一個是我今年會寫完的《深層賭博》。1 和 3 用了出租店錄影帶背面敘事法,把所謂故事大綱用劇情粗略交代;2 和 4 只說出設定,沒有劇情和人物。有些故事只能用 1 和 3,但能用 2 和 4 的故事,可以更快引發興趣,而且不瑣碎。
找本子的人通常沒有時間細讀小說本身,想靠小說文本的魅力迷倒他們,需要非常了不起的文筆和敘事能力,才能讓忙鬼們居然願意讀下去。但小說的文筆和敘事能力對改編成劇本最沒幫助。但如果小說設定明確,可以用一句 logline 說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對製片判斷故事是否可用,有極大的幫助。想想你是改考卷的老師,就知道你有多少注意力可以花在翻閱良莠不齊的作品上。寫個一目瞭然的概念,對你和對製片都有幫助。
其中如果說要有什麼概念類型,我首推衝突。蝙蝠俠對超人就是故事世界觀撞擊,兩強爭霸。這篇寫歌詞教戰提到 Christmas Card from a Hooker in Minneapolis 這種命名法本身,有了乍看之下放不在一起的起點和終點,這中間就顯然得有故事。
最後,小說和劇本的差別,首先在故事文本上,前者是自給自足的一個故事,而後者是完整作品的一項製作環節,為了最後的作品服務。對產出最後的作品愈有利的小說文本,愈容易用以改編成劇本。這裡先說規格設定,下一篇就談內容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