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閒聊]台北人聊「什麼才是台北人」

2022/10/1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這兩天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來到日本出差,為了跟她見上一面,我坐了兩個半小時的車去名古屋找她玩,隔一天換她放假坐車來找我玩。
我們兩個都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認識到現在十幾年。
那年我剛退伍,她還是學生。某個大型活動上她是總召,我是義工,之後我們一前一後去了日本跟英國,後來她在歐美來來去去發生了不少精彩故事,現在回到台灣定居,而我卻在日本生了根。
第一天晚上在旅館大廳,她邊讀邊幫我挑出文章裡的錯字,我有一搭沒一搭的跟她聊著天。就這樣兩個人聊著近況,聊著時事,也聊些朋友的八卦,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就好像回到當年一樣。話題換著,就聊到最近充滿爭議的台北女子圖鑑。她沒有看,我就藉著裡面一些橋段,跟她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台北人」
我們很快就有了初步共識:「真正的台北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深究那些細節
台北的資訊來來去去很快、很多、很雜、品質良莠不齊,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如果從小不學會開啟濾網,很快就被那些雜訊塞爆了。所以大家常說「台北人冷漠」某種程度上應該是那個濾網造成,如果我們對每件事反應都很大、都很熱情的話,在台北這個人吃人的社會應該會活得很辛苦。
而後來衍生出的結論,就是真正的台北人,不會想去定義什麼是真正的台北人,因為台北什麼樣的人,什麼奇怪的事都有。有很窮的台北第三代,就有超有錢的北漂第二代;有過著奢華生活的窮人,也有省吃儉用的有錢人;有整天愛把「我們台北就是這樣」掛嘴上的人,也有不愛說自己來自台北的人;有喜歡走在流行尖端的人,也有喜歡慢活的人。台北變化很快,不只是資訊流通,連我們出生長大時面對的風景,可能換一代就完全不一樣了。20歲的台北人、30歲的台北人跟40歲的台北人記憶中的台北,應該大不相同。
雖然去定義“台北人”這件事,很難有什麼結論,那把範圍縮小一點,放在『我跟我同溫層的台北人』可能會具象一點。

我眼中台北的風景

以前自我介紹我常常說自己是鄉下來的、自幼家貧、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很多人會覺得就是在講幹話,一個從小就在仁愛路一段那邊長大的人,擺明就是在唱秋。當然我當年氣焰很旺,也不會多做解釋,但其實會這樣講是有原因的。
以前我長大的環境,大概就是在現在中正紀念堂靠電信局那塊,同學、老師們很多也都住附近。那裡的學生分兩種,一種就是整天都要補習,被家長逼的很緊那種,另一種就像我們這種沒人管,家長偶爾翻開聯絡簿就要吃棍子那種。
對我來說,放學以後跟朋友在眷村屋頂爬上爬下,抓各種蟲來玩,餓了偶爾跑去同學家吃個飯就是日常。我從小爸媽就離婚了,當時國小爸媽離婚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啊!到了新班級老師總會用一種好像我父母雙亡的口氣來詮釋,因此同學跟同學的家長們對我總是充滿同情跟關心,也讓我有機會可以去白吃白喝,還能免費體驗各種家庭盯小孩寫作業、規定玩樂時間的第一線好學生生活。

那種爸媽有在管的同學娛樂很少,漫畫就那幾本,有些人反覆看到會背才能買新的,好不容易寫完功課可以玩電腦,又要拿超大片磁碟片自己在那研究半天(那時大人是不會來幫忙的,買個遊戲要學會安裝就要弄半天)。國小印象深刻的是有兩個朋友,在不同時期放學時會一起走路回家,一個每次回家路上都聊遊戲,他玩的遊戲不多,但是對遊戲裡每個橋段、道具都倒背如流。另一個是高年級認識,我們回家路上就聊七龍珠,那時候七龍珠已經完結篇,但就聊七龍珠可以聊兩年!每天放學回家路上就是聊七龍珠!!還聊很爽!想想實在也很扯....小學生真容易滿足。
在我記憶中中正區就是各種族群混居,但大家倒也處的不錯。
當初仁愛路這邊不像大家認知中充滿豪宅跟有錢人(以整個社會來說可能相對有錢一點啦),有些地方是感覺很破舊荒廢的日式住宅,也有眷村,變成國宅都是後面的事了。那時候我認知中的台北,是個野貓野狗滿街跑、偶爾會有狗屎,巷子已經夠窄車還要停滿道路兩側,但生活機能、鄰居之間的氛圍都很好,硬要說有什麼不滿的話,大概就是會被野狗追吧?
就是這樣的環境,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家算什麼都市,那時候我認知中的都市,大概是繁華的東區、西門町跟台北後車站一帶吧?信義區當時還很偏僻,偏僻到班上有同學說自己住信義區會被笑的那種。
至於中正區,我只覺得是個交通方便住起來很舒服的地方,那裏以前晚上偶爾還能看到星星,晚上還有蝙蝠欸!怎麼會是都市?當然跟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啦。
台北鬧區的轉移,消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改變都非常快。
以前我們都還習慣騎機車、騎腳踏車、長途就去承德路搭客運,幾年後就有了捷運、高鐵、後來還有共享單車、現在還有UBER跟共享電動車,而不知曾幾何時,台北人開始給人一個「很會搭捷運」的刻板印象,大概從那個時代開始,我就已經不是外地人刻板印象中典型的台北人了吧?

台北人的炫耀

台北人的炫耀這件事在我們話題裡持續最久,在台北學會怎麼炫耀好像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路。到了我這個年紀,大概知道每個人的成就都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所以與其比起炫耀一些成就類的東西,不如炫耀一些簡單易懂的,比如買到什麼限定玩具,而這種玩具最好是炫耀對象也買得起,這樣才不會惹人厭。
當然在成長過程中,炫耀這件事該怎麼被呈現,想給人什麼觀感,自己究竟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想要炫耀,這每個階段都很重要。
我把炫耀動機分成三類:
1.想證明自己的優越感
2.想要找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3.想藉由某些事蹟確保自己的地位跟話語權
我覺得1跟2很像,沒什麼目的性,單純想講爽的,差別在跟受眾的上下關係。
這時候把心態調整成"分享自己的喜悅”會比較好,因為在各種社交場合裡,隨便都可能遇到比自己屌的人,這時候對方要是客氣就是背後臭你,不客氣就當場給你沒面子....我以前小時候很白目,就常常當場讓人難看,現在長大了比較不會,但是無論自己多屌,以“把人比下去”為樂那種人,背後絕對被人臭。
最後想要藉由一些事來確保自己的地位跟話語權就很需要技巧,除了要證明自己夠行,又不能讓人討厭,這些事用字遣詞還有講出來的時機都很重要,當然最好是由別人的嘴裡講出來,那要怎麼由別人的嘴裡講出自己很屌?那就是一門學問了。
現在看到大家在講那種討人厭的炫耀,大概都是台北人在當屁孩的時候做過(有些家裡真的很行,又沒什麼社會責任的台北人有可能老了還是我行我素啦),或是剛來台北的人可能會做的事。
而面對炫耀的人,大家對策其實都差不多,不管對方說什麼,保持冷靜跟態度平淡,千萬不可亂了方寸。
「你上次生日你爸送你飛機喔?」「你買了那個限量包喔?」不管對方說什麼,回答絕對不能太誇張,要保持自己跟對方一樣的地位,比他低或是高都會很遜。
有人可能會回「喔~也還好啊」「他其他系列的也是差不多價錢欸」「我朋友也有買欸」這種就遜掉了,會給人一種想較勁,但是又拿不出東西講的窘迫感,這時應該就那個商品的外型、機能還有品牌去深聊(金錢以外的價值),然後不懂絕對不要裝懂,不然也很遜,不知道就多問少講。
炫耀的物品也有分種類。
『家世背景』、『物質生活』、『社會價值』。
『家世背景』這種與生俱來就沒什麼好炫耀,就是投胎投得好,如果過了30歲還在講,就會被分類到很遜那群。
物質生活通常指可以用價錢高低來分類的東西,只適用在消費能力差不多的族群,不然也會讓人白眼。最後一個社會價值可以分成特權類跟成就類,特權類分兩個極端,一個是炫耀自己可以行使很多特權,另一個是炫耀自己不靠特權也可以做到跟特權份子一樣的事。而社會成就類除非是大眾都懂的成就,不然大多只能適用在同業,或是知道自己工作在幹嘛的圈子。
在萬事都要比較跟被比較的台北,我覺得從小開始學習從『炫耀』到『自我證明』、『自我推銷』都是必經的路。感覺光這個又可以寫一整篇了。
當然到了40,大家比較知道自己在幹嘛,自己的價值在哪以後,這些事在很多場合可能也跟著雲淡風輕了。但是學會怎麼炫耀又不被討厭,我覺得是在台北學做人的第一步。

台北人的交友

我看到片中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一群消費能力不同的朋友在一起吃飯那一幕。我想台北人那種形象跟態度很多都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養成,但出社會以後會更殘酷。以前一起玩的朋友因為家庭條件背景不同,可支配收入、時間、還有價值觀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在大學時,我身邊很多圈子都是用消費能力來分,消費能力差太多的同學,有點難玩在一起。
不過出了社會之後,就會知道有錢人還有分等級,有些人普通,但是家裡很罩,有些人厲害,但家裡沒有後援;這兩種人出社會累積十年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就算大學是同個圈子,後面也可能因為這樣就散了。
所以交友圈這種東西,沒有機制過濾就會踩到雷,或是面對有點尷尬的場面。要請客還要給對方台階下,面子裡子都要兼顧,我想也是一門必修課吧?
我從小就很愛各個圈子到處去,有時候就覺得用錢把人分類這件事真的很殘酷,我也不喜歡;但社會的現實就是當人在某個消費水準停留久了,思想行為都會被改變。久而久之某些老朋友就很難走在一起了。
有人說過台北人可以住家裡不用付房租這點算是極大優勢,出社會後反映在消費上似乎真的有幾分道理。

台北人的工作

要說我對整部劇裡面最不滿很想吐槽的地方,大概就在那個有特權還拿101煙火照出來的同事吧?我認識的人只要是接家裡工作,或是靠關係去工作的,每個皮都繃很緊,不是怕被家人電爆,就是怕丟介紹人的臉,要說這種能混就混的,我只有耳聞一種人,就是有關係被安插到法人單位裡面上班的(我們的政府很有錢啊!),私人公司的話,安排閒職有聽過,但會在公司裡面惡搞新人的真是前所未聞。
以我所知,講到接班、空降這種事絕對不會是劇裡面講的那種情況,爸爸來公司還要曬一下自己跟爸爸有多好,大家總是能低調就低調,還有些人要在同事面前演的跟爸爸處得多差的(通常應該不用演,大概共事了都不會太好)...要是整部看完要說我非吐不可得大概就那段吧? 每個公司都是前人一手辛苦建立的王國,要把這種害蟲放在裡面,不如給他錢讓他去外面爽就好了。

結語


台北是個不斷變化的城市,不管是變好變壞,生活在台北的人們,要是不想辦法穩住自己的核心價值,很快就會被這座城市的洪流沖散,不管人在哪裡,活到幾歲,找到自己都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台北是個千面女郎,我們每個來自台北的人,都代表著台北的一種面貌。
連”北車“是什麼都要想一下,捷運買票以前還要看路線圖,我已經不符合網路上新版的台北形象了。而台北人應該怎樣?這件事就留給還會在意台北人形象的新一代台北人去定義吧。
8.9K會員
212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