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15時26分NHK新聞
國內各地與香港間的定期航班出現異常
目前,日本各地與香港之間的定期航班出現了異常變化。
剛開航不久的德島航線,從下個月起將減班。仙台、福岡、札幌的航班也有同樣情況。 據說是因為來自香港的旅遊需求減少了。入境旅遊(インバウンド)不是應該很熱門嗎?經過採訪後發現,影響的原因之一,竟然是缺乏科學根據的「災害謠言」。
知事主導推動的招商計畫
負責德島縣觀光誘客的課長說:
「原本認為這會成為觀光的重要支柱,因此針對香港和德島的人們進行了宣傳。眼看快要有所成效時卻遇上減班,實在感到遺憾。」
德島縣自去年11月起,開設了與香港之間的定期航班。
這是德島縣知事大力推動的事業,原本寄望能吸引更多觀光客。
但如今宣布,從5月起,將縮減為每週兩班。

航空公司:「赴日需求急速減少」
德島航線的營運公司「大灣區航空」表示:
「赴日旅遊需求正在急速下降。」
此外,這家公司也決定將仙台航線從每週4班減至3班。
同樣,香港航空也指出「部分航線的預約情況不佳」,計劃在5月至6月間,減少福岡、中部、新千歲等地的定期航班。
日本對香港人來說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旅遊地
日本一直是香港民眾最喜愛的海外旅遊地點,且有許多回流旅客。
去年,訪日香港人數達到延人數268萬人以上,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如此,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
在德島機場,NHK訪問了搭乘香港航班的旅客:

- 30多歲夫婦:「7月不會去日本。如果是7月前後的月份,比如8月或9月,還是想去的。」

- 30多歲女性:「平常很常去日本,但這個夏天因為有點擔心,所以改去泰國或台灣。」
香港正在擴散的「災害謠言」
到底發生了什麼?除了世界經濟局勢日益不穩定外,香港正在廣泛流傳「2025年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謠言。這個謠言的起因,是一部日本漫畫。內容是「夢見日本遭遇巨大海嘯」之類的敘述,被YouTube上的網紅拿來介紹後迅速在香港擴散。
氣象廳:目前科學無法預測地震
然而,這些謠言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氣象廳表示:
「以目前的科學知識,無法預測地震或火山爆發的時間、地點及規模。」
熱愛日本的夫婦也因此放棄赴日
NHK也訪問了一對每年造訪日本3至4次的50多歲夫婦。

他們說,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這些謠言,所以決定暫時不去日本旅行。
香港最近,新聞網站等媒體反覆介紹與這部漫畫相關的資訊,而且日本今年3月重新公布了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損害預測,這也成為被大幅報導的話題。
風水師在YouTube上煽動不安
在香港,風水文化根深蒂固,日常生活中也常以地形、方位來判斷吉凶。
多位風水師透過YouTube等平台呼籲:
「日本即將發生大災難,應避免赴日。」
- 妻子 鄭莎莉女士:「Facebook、YouTube、新聞等都在報導可能發生大地震,讓人感到害怕,所以不想去日本了。當然還是希望不要發生。」
- 丈夫 李仲豪先生:「香港幾乎沒有地震經驗,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旅行途中如果遇到地震,不知道應該去哪裡避難,也沒受過像日本人那樣的避難訓練。」

YouTube影片再生次數超過1億次
這個「災害謠言」,最初是在日本,由介紹都市傳說的網紅在YouTube等平台上談論後擴散開來。NHK分析了YouTube上的影片,發現與「2025年7月」相關的日文影片至少有1400部,而且總播放次數超過1億次。
這些影片的數量從2023年左右開始增加,進入2025年後迅速激增,僅在4月25日之前,新上架的影片就有超過1000部。
影片內容包含:
- 「2025年7月隕石墜落」
-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發生」
- 「火山爆發」
- 「其他預言者也有同樣的預言」
等等各種說法。

TikTok也出現大量相關影片
在TikTok上,也有超過50部以上相關影片,總播放次數超過4000萬次。

2024年底開始,在中國語圈快速擴散
從去年(2024年)年底開始,這些缺乏科學根據的謠言也向海外擴散,尤其在香港、台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針對這個主題的繁體字影片,YouTube上確認至少有220部,總播放次數超過5200萬次。
影片內容包括:
- 當地媒體的影片
- 風水師呼籲「即使是4月也最好不要去日本」
- 今年3月緬甸中部地區發生強震後,部分影片又連結到泰國的「預言者」說法
英文、泰文、越南文也在擴散
在TikTok上,也有用英文、泰文、越南文等語言發布的相關影片,其中有些影片播放次數超過200萬次。

其他國家的網路媒體也開始報導
到了4月,印度、印尼、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的網路媒體也開始以「日本將在2025年7月發生災難」為題進行報導。
香港旅行社:「從未遇過這種狀況」
NHK進一步到香港的旅行社取材,了解實際影響情況。
- 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赴日旅遊的預約量開始減少。
- 到4月21日為止的復活節大型連假期間,日本旅遊團的數量僅為去年的一半。
- 今年暑假以後的預約也幾乎沒有。
- 也有不少人改訂去澳洲、杜拜的行程。
香港旅行社常務董事 袁振寧先生說:
「從來沒遇過這樣的狀況,真的很頭痛。有些人把赴日旅遊延期到暑假或秋季,也有人乾脆放棄。」
旅行社推出各種對策,但效果有限
為了挽回旅客,這家旅行社推出了像是:
- 兒童免費搭乘的促銷
- 出發前如果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可以全額退款的保險方案
然而,客源仍未明顯回流。

袁常務董事表示:
「希望最終什麼事都不會發生,謠言也能逐漸平息,但很擔心這個影響可能會持續整整一年。」
日本政府觀光局的觀察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資料,2025年3月,訪日的香港旅客人數為約20萬8000人,在所有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五。然而,相較於去年同期,減少了9.9%。
政府觀光局香港辦事處說明:
- 去年3月香港有大型連假,但今年連假是在4月,所以部分減少可以解釋。
- 但未來是否會受到「災害謠言」進一步影響,仍需密切觀察4月以後的趨勢。
為什麼在香港特別容易擴散?專家分析:幾個因素交錯
對亞洲地區資訊流通有深入研究的香港大學 鍛治本正人教授指出:
- 原本在香港就有「2025年7月」相關的影片、社群貼文、網路文章流傳。
- 3月末,日本政府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新損害預測」,進一步提升了對地震的關注。
- 之後,YouTuber、風水師大量介紹相關內容,使得謠言迅速擴散。
中國大使館的提醒也助長了不安
此外,日本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新損害預測公布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4月發布了注意事項,內容提到:
「建議審慎安排赴日旅遊、留學,不動產購買也需謹慎考量。」
有些香港媒體在報導這則聲明時,將其與先前流傳的謠言聯結起來,加深了社會的不安情緒。
政府官方呼籲
內閣府防災主管強調:
「這次的損害預測,與『7月會發生地震』的說法無關。以現有科學知識,無法預測某月某日發生巨大地震。請避免散布錯誤或虛假資訊。」
防災主管還說:
「這次的損害預測也強調了透過個人防災對策可以大幅減輕損失。希望大家以此為契機,推進南海海槽地震等各種地震的防災準備。」
「災害預言」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
回顧歷史,不科學的「災害預言」其實屢見不鮮:
- 20世紀末的「諾查丹瑪斯大預言」
- 2012年的「瑪雅預言」
結果人類並未滅絕。
去年夏天,日本曾針對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發布臨時資訊,結果X(前Twitter)上出現了「2024年8月14日會發生巨大地震」的假消息,該帖文被瀏覽超過3500萬次。當時的謠言來源,是自稱「來自未來的人」的帳號。
每天都有假預測
在X平台上,也存在每天都在發布「明天○○地區會發生●級地震」之類預測的帳號。
這些帳號會利用連續貼文的方式,偶爾「猜中」某次事件,藉此宣稱「命中率高」。
結語 - 怎麼看待這波謠言?
東京大學研究災害資訊的關谷直也教授指出:
「這次的謠言和過去的一樣,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以現在的科學水準,無法預知地震或火山爆發的時間、規模或地點。」
他進一步強調:
「就算真的在7月發生地震,那也不是因為預言準確,而是災害本來就是隨時可能發生的。」
因此,重要的是:
「我們必須在『災害隨時可能發生』這個前提下,持續進行防災準備。」
關谷教授的提醒
關谷教授指出:
- 散播科學無根據的謠言只會引發社會混亂。
- 目前,能夠推動訊息擴散的,不是科學正確性,而是人們的「情緒」:關心、不安、恐懼。
- 加上最近日本地震、南海海槽損害預測更新、緬甸大地震等新聞密集報導,災害焦慮加劇。
尤其在SNS普及後,這類謠言比過去更快、更廣地傳播到海外。
關谷教授呼籲:
「遇到科學根據不足的訊息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轉傳』。
與其說『不會發生災害所以沒問題』, 更應該打造一個『即使發生災害也能安全應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