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高于婷:副刊主編的建築夢——重建一座橋的可能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史習枚在台灣的時間都活在白色恐怖中,關於四六事件後,他的人生有太多需要補白。(藏品/文學台灣雜誌社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

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有人說他因為擔任警備總部副司令的表哥鈕先銘而免去牢獄之災。
有人說他此後不再從事任何與文學、文化有關的志業,幾乎消失。
再知道多一點的人會說,他後來再一次被政府盯上也與報刊有關。
史習枚在臺灣的時間都活在白色恐怖中,關於四六事件後,他的人生有太多需要補白。

【悲喜交錯的獄中生活】

林曙光和大多數人一樣只知道史習枚被逮捕,更多的細節便無從得知,而在這段手稿上沒有紀錄的牢獄時期裡,史習枚在多個監獄被關押長達八年。
史習枚先被帶到西寧南路的警備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接受審訊,接著很快跟其他19個同樣在4月6日被抓的人一起關進臺北監獄。在那裡的生活很無趣,除了偶爾被帶走詢問與放封外就是待在牢房,管制算不上嚴謹。
林曙光和大多數人一樣只知道史習枚被逮捕,更多的細節便無從得知。(藏品/文學台灣雜誌社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最初與臺大法律系的學生陳琴關在一起,但在「橋」副刊時期常辦座談、喜與他人交流的他實在受不了整天與陌生室友無話可說,便趁放封時段與較為熟識的孫達人說:「我跟貴校同學是陌生人,整天沒話可說遲早會憋出病來,你可否與獄官商量一下讓我跟你住在一間牢房多好。」獄官因為同情他們這些「知識份子」,便也很快允諾。孫達人形容得到同意後的史習枚很高興,好像突然得到糖果的小孩一樣,立刻跑去收拾東西搬進他的牢房。
這樣的生活維持了一段時間,直到某天獄官喊了他與另外三人的名字,要他們把東西收一收去臺北地方法院接受宣判,不用再回來了。史習枚一邊收拾,內心喜悅溢於言表,他與另外三人隔著監獄鐵條的縫隙一一與其他獄友握手道別。不知道是誰先唱起了他們在這段期間最常哼唱的〈學生之歌〉,臺北監獄的第二監舍在這天響徹著嘹亮的歌聲:
「密雲籠罩著海洋,
海燕呼喚暴風雨,
你是最勇敢的一個,
不管黑暗無邊、夜霧茫茫,
從不停息你戰鬥的號召,從不收起你堅強的翅膀……」
卡車一路駛向地方法院,史習枚站在獄友身邊,宣判下來的結果是無罪,但法官卻補充說:「你們四個人,我們調查的結果,都知道你們不是共產黨。但是你們的思想都有問題,所以現在不能放你們出去,你們還要經過一段訓練時間,這段時間的長久,要看你們的行為來決定。」
他當下完全傻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同聆聽判決的孫達人像要暈厥般地跌坐,邱宏仁開始破口大罵,但史習枚感覺所有聲音此刻突然都離自己無比遙遠。
手銬重新回到手腕上,他們又關進最初接受審問的保安處看守所。後來他與孫達人被送往位於內湖的新生總隊,那裡與臺北監獄完全不同,環境髒亂、食物難吃,常常能從身上抓出好幾隻跳蚤,史習枚不知道孫達人在這裡待了幾年後被釋放,孫達人也不知道,史習枚之後竟又接著被送往綠島管訓。

【他也許就是與報刊不對盤】

從看守所、臺北監獄、新生總隊到綠島,前後共花掉五年多的時間,史習枚才脫離獄中生活。
保釋回到臺灣已經是1954年,長子1歲,他為他取名史南橋。南象徵從中國南遷到臺灣,橋則是那個他一直掛在心上的,「橋」副刊的橋。
或許就是放不下那個「橋」字,史習枚並沒有因為那幾年的牢獄之災,就此與文學文化界絕緣。1956年,他先是開了聯合廣告公司,一度承攬臺北市百分之九十的電影廣告看板,後來更因為大學時期同學劉昌平的緣故,在1962年進入《聯合報》工作,先後擔任編政組與公共服務組的主任,在女性間十分受歡迎的「薇薇夫人專欄」便是由他一手打造。後來有好一段時間生活看似平穩順遂,他成了第十五屆北市記者公會常務理事,還拿下第一屆話劇金鼎獎,一切像是在慢慢變好。
但史習枚的人生好像就是與報刊不對盤。
1967年,進入《聯合報》新闢的《經濟日報》副刊擔任編輯才5個多月,就因為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黨國人員描述其為黨賣命,最後卻流落街頭的匿名文章,與當時在同期刊登了琉球問題的總編輯丁文治雙雙惹怒政府被革職,他在四六事件的紀錄被調出,調查人員指稱他思想有問題,不該繼續留在新聞界。
年輕時自稱自由主義者的史習枚在臺灣始終不曾嘗過自由的滋味,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籠罩著他,一次次給予挫折。(藏品/文學台灣雜誌社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關於那座橋,史習枚一直沒有忘記】

壞事接二連三,他投資房地產失利,背了一大筆債,直到1978年與林曙光在一次選舉場合重逢時,仍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林曙光問起當年被逮捕的始末,許多人都好奇史習枚擔任警備總部副司令的表哥鈕先銘為何沒出面,史習枚解釋說因為牽扯到臺灣有共產黨的疑雲,在那時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即使是鈕先銘也不敢貿然相助。
更多細節林曙光沒有寫,或許史習枚沒有告訴他,不想說、可能也不能說;也可能說了,但林曙光沒有寫出來。當下的戒嚴時期有很多事不能說,而即便寫下這份稿件已是1994年,但距離戒嚴解除不到十年,威權遺緒尚未完全消散。
兩人就只再見過那一次,之後史習枚待在臺北私人創辦的美華報導擔任發行人,林曙光則繼續在高雄任教並進行文史調查工作,南北兩端的距離讓消息傳遞緩慢,林曙光得要好幾年後透過別人轉達,才知道史習枚在1987年9月時因病逝世的消息。
史習枚過世前兩個月,臺灣解嚴。年輕時自稱自由主義者的他在臺灣始終不曾嘗過自由的滋味,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籠罩著他,一次次給予挫折。
那些在獄中、在綠島望著汪洋對面台灣的日子裡,他也許一再想起「橋」副刊時期的種種,仍期許能建築一座象徵友誼與新天地的橋,才在後來把這個字放進長子的名字。
他仍懷抱著那樣的夢。
或許再活久一點,史習枚能夠實現他建築那座文學之橋的夢想;如果再活久一點,他也能看到2003年,曾經宣判他無罪但要再「訓練」的臺北地方法院,認定他的案件是一樁冤獄。

作家小傳

史習枚(1922-1987),筆名歌雷。江西九江人,重慶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1947年來臺擔任《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主編,於1949年四六事件中被捕,輾轉關押至1954年保釋。出獄後開過廣告公司,任職《聯合報》與《美華報導》等媒體,1987年病逝於臺北榮總。
林曙光(1926-2000),本名林身長。戰後返國在台北就學、擔任記者,先後經歷二二八、六四等重大事件,也曾參與臺灣新文學運動、協助本土作家翻譯日文作品。後因北部局勢動盪回到高雄,轉向鄉土文學和地方文史研究,後期為高雄保留下大量珍貴的在地民俗、諺語和民間故事,著有《打狗滄桑》、《打狗瑣譚》、《高雄人物述評》等書。

★團員簡介

高于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在學中,喜歡書寫,也喜歡學術研究。曾獲中興湖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北市文學獎等,入選九歌109年度小說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靈感的聲音在歷史迴盪】 七十年後,2019年,導演魏德聖正式向媒體宣告《臺灣三部曲》電影計畫,希望眾人用影像寫下臺灣歷史的第一頁。無論是出版詩集或籌拍電影。創作者不只需要傾聽內心的熱情,還需要面對外在世界的考驗。我非去愛不可,這份愛不僅僅是精神層面,還有涉入現實的勇氣。
【從一場展覽邀請說起……】1998年,87歲的巫永福收到一張展覽邀請卡,是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楊肇嘉與文化贊助」展。卡片選用了1937年,楊肇嘉與張星賢夫婦、張星建等人在清水六然居的合照;眾人背後牆上掛的巨幅油畫,是李石樵的作品:《楊肇嘉氏家族》。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靈感的聲音在歷史迴盪】 七十年後,2019年,導演魏德聖正式向媒體宣告《臺灣三部曲》電影計畫,希望眾人用影像寫下臺灣歷史的第一頁。無論是出版詩集或籌拍電影。創作者不只需要傾聽內心的熱情,還需要面對外在世界的考驗。我非去愛不可,這份愛不僅僅是精神層面,還有涉入現實的勇氣。
【從一場展覽邀請說起……】1998年,87歲的巫永福收到一張展覽邀請卡,是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楊肇嘉與文化贊助」展。卡片選用了1937年,楊肇嘉與張星賢夫婦、張星建等人在清水六然居的合照;眾人背後牆上掛的巨幅油畫,是李石樵的作品:《楊肇嘉氏家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本書的時代場景主要建立在民國六十年前後,戒嚴時期的大學校園裡。主角石曦明因為父親的關係,從軍時成了警總保安處中校副處長許雅文的手下,退伍後重回校園更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警總在校園裡的眼線。而石曦明頂著這份責任進了校園,也拚了命地在責任跟自我之間尋找出路,在自由跟不自由之間尋找平衡。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劉逞昊開始做起了一些怪異的夢,負責此案的李詠琦小隊長得到了關於安惠琳之死的線索,倖存者們開始面臨另一樁離奇事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本書的時代場景主要建立在民國六十年前後,戒嚴時期的大學校園裡。主角石曦明因為父親的關係,從軍時成了警總保安處中校副處長許雅文的手下,退伍後重回校園更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警總在校園裡的眼線。而石曦明頂著這份責任進了校園,也拚了命地在責任跟自我之間尋找出路,在自由跟不自由之間尋找平衡。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劉逞昊開始做起了一些怪異的夢,負責此案的李詠琦小隊長得到了關於安惠琳之死的線索,倖存者們開始面臨另一樁離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