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瞬間的決擇【一千次晚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年輕就時因對世界充滿憤慨而拾起攝影機,希望透過攝影喚醒人們的良知,對世上正發生的不公義有所作為。而目前已婚並擁有兩個女兒的她,一次在喀布爾跟拍自殺炸彈客時,意外遭受波及而身負重傷。盡管幸運撿回一條命,在丈夫將她送回家中療養後,蕾貝卡發現「家」對她而言卻是非常陌生。

raw-image

為了彌補與重拾親情,蕾貝卡決定放棄戰地攝影師的工作,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她為了幫女兒準備學校的非洲報告,再次與過去的同事聯繫時,又意外獲得到肯亞難民營拍攝的機會。因為這次的拍攝環境相對安全,女兒也想一同前往,於是這趟旅程幫助蕾貝卡化解了母女之間多年的心結。然而現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挑戰了蕾貝卡的人生抉擇。蕾貝卡究竟要順應她的呼召繼續出生入死?還是選擇她的家人與平靜的生活?

raw-image

為何是「一千次晚安」?

故事取材自挪威名導艾瑞克波貝(Erik Poppe)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自斯德哥爾摩影視學院畢業後,曾於八○年代擔任路透社戰地攝影師,當時他每天透過電話和視訊跟孩子互道晚安,但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次。

raw-image


戰地攝影師之眼

戰地攝影師的鏡頭對準安居樂業的人們不會注意的戰地,透過觀景窗,彷彿聞到了烽火的煙硝味。為了什麼,讓戰地攝影師願意不顧危險的出生入死,為我們紀錄烽火大地下的故事?

戰地攝影師常常經歷大規模的爆炸就在身後發生,面臨死亡的威脅,沒有人能勝過恐懼與軟弱,也想拋下戰爭現場逃命,但最後那股要用照片帶出真相的使命,促使戰地攝影師在死亡的威脅下,用剩下的勇氣拍下戰爭的殘酷,敲開人類的蒙昧。

透過戰地攝影師之眼,看見存在世界的天堂與地獄。

自殺炸彈客

自殺炸彈配合自動步槍,製造高致死率、重度破壞及深度恐懼,已是恐怖組織常用攻擊模式,成為防恐及反恐的最大挑戰。伊斯蘭國(ISIS)在自殺恐攻案中扮演最重要角色,2015 年自殺恐攻452 案中,75 案與該組織有直接關係,另與發生在伊拉克的74 案及敘利亞的25 案有間接關係。女性自殺恐攻亦成長快速,2015 年共有124 名婦女執行70 起自殺恐攻案,其中66案由與博科哈蘭有關之120 名婦女所執行,攻擊者中35 名為孩童或女童,他(她)們是被騙或被迫成為自殺炸彈客。

蕾貝卡的呼召

史黛透過蕾貝卡送給她的相機,捕捉肯亞居民的生活點滴。一張相片成為母女修復情感的橋樑。

史黛問媽媽:「為什麼開始戰地攝影?」

蕾貝卡說:「憤世嫉俗,而攝影是拯救我的唯一出口,讓我得以用它來抒發感情,讓我平靜。」

蕾貝卡無法接受人們只關注女明星走光,而不是身處的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她希望透過報導與相片,讓人們在喝咖啡看報紙時,能看見,感受並有所行動。

raw-image

相片成為母女修復情感的橋樑

史黛認識媽媽的戰地攝影工作內容,見證到相片的力量是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或政治危機。但是她親眼見到媽媽獨自拿著相機進入暴動中,任憑她哭喊挽留,媽媽撇下她義無反顧闖入槍林彈雨中,只為了一張相片。

相片是母女再度決裂的因素

史黛說:「我希望那張照片是值得的!」

值得什麼呢?

值得犧牲家人的團聚?

值得放棄孩子的成長?

還是,相片只是蕾貝卡試著與憤怒共處融入生活的方式?

肯亞之行結束後返家,史黛再度封閉自己,她沉默寡言,不再與媽媽互動談話。

死亡的味道 - 馬克斯的憤怒

蕾貝卡為了自己的攝影工作,棄孩子於不顧,讓孩子身陷危險,獨自面對母親死亡的恐懼。馬克斯再也無法怎受這死亡的味道,因為史黛從小就擔心母親出任務時會死亡。

蕾貝卡以相機為戰地人民見證,他們渴望追求的生命與自由;但諷刺的是她讓家庭所有成員無時不刻擔憂她的生命與安危,免於恐懼的自由都是奢求。

raw-image

相機 vs 機關槍 - 史黛的憤怒

蕾貝卡向女兒史黛道歉,史黛卻拿起媽媽的相機、對著媽媽不停地用力按下快門,「喀喀喀、喀喀喀....」像極了槍林彈雨中機關槍掃射的節奏,此刻蕾貝卡低頭無法正視女兒的相機,她的心碎落一地,淌著血如同她拍過無數的屍體。

家庭難解的習題

蕾貝卡:使命感催逼著她不斷向戰地前進,她無法忽視內心的憤怒與吶喊:「我希望透過報導與相片,讓人們在喝咖啡看報紙時,能看見,感受並有所行動。」

馬克斯:了解且願意成全妻子的熱情,只是死亡的味道越來越濃厚,直到他完全承受不住,吶喊著:「我要這些東西滾出我家,妳也是,這些聞起來都是死亡的味道。」

史黛:透過剪貼簿的回憶、畫筆下的母親、鏡頭下的非洲,內心矛盾有時如同錄影中的尖銳吶喊:「媽媽,不要走」、有時如同車上對媽媽的控訴:「如果你當時死了,會比較簡單。」

小麗莎:內心也有著她的擔憂,她覺得「如果爸爸睡沙發,家裡肯定出了問題」,她告訴媽媽:「妳和爸爸住一起,好嗎?」

因著信—雖千萬人,吾往矣

轉身

蕾貝卡接到女兒史黛的邀請,她順著內心的感動,轉身,轉身回學校聆聽女兒史黛的非洲報告。聽見女兒讚美媽媽是一個偉大的戰地攝影師:

「當我想到那些天天生活在驚恐中的孩子,他們顯然比我更需要她。」

這個回轉提供彼此一個關係的修復與理性道別的機會。在家人的體諒互道「晚安」的擁抱中,蕾貝卡再次拎起相機、啓程前往另一個世界。

向前

蕾貝卡再次回到相同的阿富汗民宅內,幾位穆斯林婦女為爆炸組織的自殺炸彈客更衣,當簾幕卸下,蕾貝卡看到一整排厚重的炸藥綁在一個女孩身上,一個跟自己女兒年紀差不多的女孩,蕾貝卡的眼睛無法正視眼前這一幕,她無法按下快門。

悲憫

以往蕾貝卡用鏡頭紀錄了戰地的悲傷痛苦,這次她自己經歷了生命中失落的悲傷痛苦,使得她再一次採訪同一個自殺炸彈客組織時,無法再如以前冷靜自持如攝像鏡頭,她甚至無力地哭求欲阻止車夫載走身裝炸彈的女炸彈客,想阻止某人即將失去生命、即將家庭破碎。

raw-image

此刻的蕾貝卡不再是專業鎮定的戰地攝影師,也不是憤世嫉俗的人道知識份子,她是一個充滿憐憫與愛的母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丹咪愛看戲】的沙龍
11會員
117內容數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4/28
「如果連活著都要訂閱,你還相信幸福嗎?」 《黑鏡》第七季開幕篇〈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是一則讓人看完久久不能呼吸的故事。它沒有華麗的科技想像,卻用最平凡的夫妻,最簡單的日常,講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愛情悲劇——當生存成為一種「商品」,愛,還剩下什麼?
Thumbnail
2025/04/28
「如果連活著都要訂閱,你還相信幸福嗎?」 《黑鏡》第七季開幕篇〈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是一則讓人看完久久不能呼吸的故事。它沒有華麗的科技想像,卻用最平凡的夫妻,最簡單的日常,講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愛情悲劇——當生存成為一種「商品」,愛,還剩下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有一組相片,採用五秒左右的動畫來表現,人物都是女 子,而且涵蓋不同民族,意在表達「普遍性」,每個女子都是由側身緩緩轉向正面,輕 聲說出兩到三個字…。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有一組相片,採用五秒左右的動畫來表現,人物都是女 子,而且涵蓋不同民族,意在表達「普遍性」,每個女子都是由側身緩緩轉向正面,輕 聲說出兩到三個字…。
Thumbnail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黎.米勒獨生子──攝影師安東尼.彭若斯親自整理第一手資料,撰寫母親波瀾壯闊的一生 ★改編電影《Lee》即將上映──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收錄116幀珍貴影像,包含黎.米勒的經典紀實、戰爭、時尚和商業攝
Thumbnail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黎.米勒獨生子──攝影師安東尼.彭若斯親自整理第一手資料,撰寫母親波瀾壯闊的一生 ★改編電影《Lee》即將上映──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收錄116幀珍貴影像,包含黎.米勒的經典紀實、戰爭、時尚和商業攝
Thumbnail
跟昨晚分享的《聖誅》相類似,《太陽的女兒》講述中東地區受難受苦的女性故事,但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女兵故事
Thumbnail
跟昨晚分享的《聖誅》相類似,《太陽的女兒》講述中東地區受難受苦的女性故事,但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女兵故事
Thumbnail
一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年輕就時因對世界充滿憤慨而拾起攝影機,希望透過攝影喚醒人們的良知,對世上正發生的不公義有所作為。而目前已婚並擁有兩個女兒的她,一次在喀布爾跟拍自殺炸彈客時,意外遭受波及而身負重傷。蕾貝卡究竟要順應她的呼召繼續出生入死?還是選擇她的家人與平靜的生活?
Thumbnail
一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年輕就時因對世界充滿憤慨而拾起攝影機,希望透過攝影喚醒人們的良知,對世上正發生的不公義有所作為。而目前已婚並擁有兩個女兒的她,一次在喀布爾跟拍自殺炸彈客時,意外遭受波及而身負重傷。蕾貝卡究竟要順應她的呼召繼續出生入死?還是選擇她的家人與平靜的生活?
Thumbnail
這幾天生活中的日常與平靜,讓人格外有意識地去細細思考,我們所能擁有的幸運與機緣。當我們嘗試用各種方式去解讀這個世界,其實也正表達了我們對她的關心,而這個關心的背後,就是期待她能改變、變得更好。 認識世界與閱讀的初衷,都是一樣的。
Thumbnail
這幾天生活中的日常與平靜,讓人格外有意識地去細細思考,我們所能擁有的幸運與機緣。當我們嘗試用各種方式去解讀這個世界,其實也正表達了我們對她的關心,而這個關心的背後,就是期待她能改變、變得更好。 認識世界與閱讀的初衷,都是一樣的。
Thumbnail
故事大綱  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 是一位自學的攝影師,喜歡拍攝人物 包括她自己 。 她的作品許多以自己身體為主,都拍得非常震懾人心 這部紀錄片是她28歲時開拍, 導演花了八年時間進行拍攝  記錄著她飽受著 精神性厭食症 的痛苦, 不想長大的她 ,抗拒進食而罹患厭食症
Thumbnail
故事大綱  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 是一位自學的攝影師,喜歡拍攝人物 包括她自己 。 她的作品許多以自己身體為主,都拍得非常震懾人心 這部紀錄片是她28歲時開拍, 導演花了八年時間進行拍攝  記錄著她飽受著 精神性厭食症 的痛苦, 不想長大的她 ,抗拒進食而罹患厭食症
Thumbnail
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她凍結了時間。 自學攝影的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喜歡拍攝人物,包括她自己。當她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猶如和過往的自己對望。一張又一張來自過去的生命切片,引領著她一步接一步朝著夢想的未來前進。 而這一點都不容易。
Thumbnail
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她凍結了時間。 自學攝影的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喜歡拍攝人物,包括她自己。當她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猶如和過往的自己對望。一張又一張來自過去的生命切片,引領著她一步接一步朝著夢想的未來前進。 而這一點都不容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