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太陽的女兒》│肅然起敬的女兵頌歌

【電影】《太陽的女兒》│肅然起敬的女兵頌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跟昨晚分享的《聖誅》相類似,《太陽的女兒》講述中東地區受難受苦的女性故事,但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女兵故事 G


在庫爾德斯坦的某個地方,戰鬥部隊「太陽女孩」的指揮官芭雅正準備從極端份子中解救她的家鄉,並希望尋回被劫持的兒子。法國記者馬蒂爾來到庫爾德斯坦,除了負責報導這次襲擊的實況,更要為這些特殊的女戰士的故事作見證。自從她們的生活被全盤顛覆後,她們一直都在為相同的目標:女性、生命、自由而戰。

《太陽的女兒》改篇自眾多被isis逼害的庫爾德族女性的故事,主角和其他少女、婦人歷盡苦難後,仍振作成為女兵,為民族、家庭和自己而戰。

開幕無聲的轟炸、女記者驚醒的第一聲叫喊,已率先引人入勝;電影雖沒有荷里活電影或一般戰爭片愛用的大規模戰爭場面,觀眾隨著女戰士們深入敵陣,黑暗中的未知令人緊張摒息,成功營造士兵進攻偷襲的實感。

故事的背景雖然悲情,但描述手法不過份煽情,主角平靜地回憶以往受過的苦難,同伴戰死時也沒有太多悲情畫面,就如即使現實多麼殘酷,這群女兵仍要咬緊牙關繼續戰鬥。因此,當主角被襲、意識迷糊間看見唯一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兒子時,我真的好怕那僅是臨死前的幻覺(泣)我果然老了不太能承受BE lol

說到女主角,她有張令人過目不忘的(粗眉毛)美麗臉孔。她這個女兵頭領沒有太多霸氣,其外形和語氣甚至沒女記者強悍;縱貫整套電影,她的表情和聲線是一貫沉穩內斂,表現了戰爭中的女戰士忍耐著哀痛繼續戰鬥,我認為這種演繹方式也頗為新鮮。

至於映襯主角的女記者,因為我之前看過其傳記電影,難免會有比較(希望之後有機會再分享),但我認為片中的女記者也毫不花瓶──女主角為自由和尊嚴而戰,女記者為真相而戰;女記者說過,人們都逃避醜陋的真相,但她會繼續為自己、為曾經相遇的人報導真相。

不過,我認為電影的剪接真的蠻零碎,觀眾未培養好情緒就已轉場,可惜可惜。

原文寫於2019年5月4日

avatar-img
film murmur_iwi的沙龍
22會員
235內容數
🇭🇰閒來無事,偶爾留下自我流的電影小嘮蘇 歡迎DM聊電影或其他合作~ 📧filmiwi@outlook.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ilm murmur_iw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兩套電影都有我很感興趣的哲學思辯主題,但一套過於娛樂化,一套虎頭蛇尾,有點可惜呢…… (下有劇透)
《粗獷派建築師》的片長看來非常驚悚,但上半場實測(笑)節奏明快且易入口,儘管戰後移民/異鄉人的故事在影史上皆有,還是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穩定的鏡頭、仰目的攝影角度、尖銳的配樂構成了不安的張力,彷如體驗主角生活於異鄉的戰戰兢兢;至於下半場……便要出動畫馬meme圖了(喂) (下有劇透)
兩套電影都有我很感興趣的哲學思辯主題,但一套過於娛樂化,一套虎頭蛇尾,有點可惜呢…… (下有劇透)
《粗獷派建築師》的片長看來非常驚悚,但上半場實測(笑)節奏明快且易入口,儘管戰後移民/異鄉人的故事在影史上皆有,還是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穩定的鏡頭、仰目的攝影角度、尖銳的配樂構成了不安的張力,彷如體驗主角生活於異鄉的戰戰兢兢;至於下半場……便要出動畫馬meme圖了(喂) (下有劇透)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