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蕾妮瑪莉佛森》(The Self Portrait)/ 當憂鬱在黑暗中發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官網
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她凍結了時間。
自學攝影的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喜歡拍攝人物,包括她自己。當她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猶如和過往的自己對望。一張又一張來自過去的生命切片,引領著她一步接一步朝著夢想的未來前進。
而這一點都不容易。
《凝視蕾妮瑪莉佛森》(The Self Portrait)中的蕾妮在十歲時成為厭食症患者,從此未曾康復過。這部紀錄片開拍時,她二十八歲,熱愛攝影,喜歡希臘到年年從家鄉挪威來此探訪,甚至半玩笑半認真地說希望能嫁個當地人。蕾妮的厭食是精神疾病,對世界依然充滿探索渴望的她一直都是快樂和痛苦並存地活著。
蕾妮的鏡頭所捕捉到的眼神和面容,無論對象是老人、是小孩、是長居在祖厝的家族、還是流離失所的難民,都充滿了故事和豐沛的生命能量。她不只是拍下他們的照片,也喜歡和他們說話談天,再互相親吻道別。然而她的自拍照卻是截然不同。蕾妮對空間和構圖有著超高的敏感度,常常耗費大量時間心力來設計拍攝場所和背景,誠實面對自己的鏡頭,身心靈都是。此刻的她,常常需要獨處。她的自拍照藝術性驚人,痛苦的情感感染力極為強大,憂鬱感好似潑墨般四濺,還讓觀者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性。
(以下有雷)
挪威著名的攝影大師Morten Krogvold極為賞識蕾妮的作品,行事風格向來直率的他強調:「我不是因為蕾妮生病了才這麼說(稱讚)的,如果是那樣,對她是種侮辱,我也不用在這行混了。」然而,罹患厭食症多年的蕾妮作為自己攝影作品的主角,她的外型不論是幕前、幕後都極為顯眼,也難免引起部分觀者同情甚至獵奇的心態。光是一場座談會台下的參加者,拭淚者眾,他們的眼淚是因為被照片的美所震懾、所感動,還是同情蕾妮的狀態呢?
蕾妮說過,她的厭食源自她不想長大的心態;停止進食能讓她不再感到焦慮。蕾妮拒絕成長的想法形塑了其精神狀態,她身體的發育的確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停滯。她所懼怕的成長意味著離別,萬萬沒想到生理上的停止成長反倒讓他顯得孤獨。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感受過這麼深刻沈重的孤獨,蕾妮還拍得出力道如此強勁的照片嗎?
她的作品是她生命陰影孕育出的光。
這部片超乎我意料的好看(老實說本來沒什麼期待)。除了蕾妮的攝影作品,這部紀錄片的畫面也都拍得好美,音樂乾淨輕巧,音畫搭配的結果無比輕靈。光是北歐的風光就讓本片很適合在夏天觀賞。
12會員
24內容數
閱讀書籍後的日常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靜靜的生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部電影真的很鬧! 榮獲日舞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屍控奇幻旅程》,是關於一人一屍如何從一座荒島回到文明世界的奇幻喜劇。
「最困難的不是離去,而是回來。」是我在看《星星知我心》這部法國電影時,原本覺得最有亮點的一句台詞。在觀賞完整部片子之後,雖然片中最重要的句子在我心中另有其句,仍然喜歡這句話所代表的母女之間情感的深稠黏度。
這部電影真的很鬧! 榮獲日舞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屍控奇幻旅程》,是關於一人一屍如何從一座荒島回到文明世界的奇幻喜劇。
「最困難的不是離去,而是回來。」是我在看《星星知我心》這部法國電影時,原本覺得最有亮點的一句台詞。在觀賞完整部片子之後,雖然片中最重要的句子在我心中另有其句,仍然喜歡這句話所代表的母女之間情感的深稠黏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當瑪莉娜的觀眾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她的藝術往往帶有自虐成分,無論是用力的梳自己的頭髮,或者是躺在火燒的紅星之間,還是在幾間只能藉由刀梯離開的房間度過12天,只能飲水而不得進食,然而弔詭的是,即便她的作品表面看來如此反生命,要成就這樣的作品卻需要強大的生命力,更別說其所反應出的,超越生命的意志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深淵凝視》 | 作者:佐 | 關鍵字:校園霸凌、短篇完結、戀愛情節不明顯、第一人稱視角| 無雷短感想:後勁很強的虐文。很喜歡作者對於「愛」和「傷害」的詮釋,以及其中的一些意象。心境描寫非常讚。
Thumbnail
故事大綱  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 是一位自學的攝影師,喜歡拍攝人物 包括她自己 。 她的作品許多以自己身體為主,都拍得非常震懾人心 這部紀錄片是她28歲時開拍, 導演花了八年時間進行拍攝  記錄著她飽受著 精神性厭食症 的痛苦, 不想長大的她 ,抗拒進食而罹患厭食症
Thumbnail
「我的身體裏像是有一個小小的納粹政權」,《凝視蕾妮瑪莉佛森》紀錄了精神性厭食症患者蕾妮的攝影夢。「抗拒長大」是蕾妮的人生命題,飲食疾患是她的武器,拒絕進入青春期的她,在心理醫生的陪伴下走入藝術創作,卻又因為無比的才華被看見,而焦慮、終至自我毀滅 。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當瑪莉娜的觀眾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她的藝術往往帶有自虐成分,無論是用力的梳自己的頭髮,或者是躺在火燒的紅星之間,還是在幾間只能藉由刀梯離開的房間度過12天,只能飲水而不得進食,然而弔詭的是,即便她的作品表面看來如此反生命,要成就這樣的作品卻需要強大的生命力,更別說其所反應出的,超越生命的意志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深淵凝視》 | 作者:佐 | 關鍵字:校園霸凌、短篇完結、戀愛情節不明顯、第一人稱視角| 無雷短感想:後勁很強的虐文。很喜歡作者對於「愛」和「傷害」的詮釋,以及其中的一些意象。心境描寫非常讚。
Thumbnail
故事大綱  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 是一位自學的攝影師,喜歡拍攝人物 包括她自己 。 她的作品許多以自己身體為主,都拍得非常震懾人心 這部紀錄片是她28歲時開拍, 導演花了八年時間進行拍攝  記錄著她飽受著 精神性厭食症 的痛苦, 不想長大的她 ,抗拒進食而罹患厭食症
Thumbnail
「我的身體裏像是有一個小小的納粹政權」,《凝視蕾妮瑪莉佛森》紀錄了精神性厭食症患者蕾妮的攝影夢。「抗拒長大」是蕾妮的人生命題,飲食疾患是她的武器,拒絕進入青春期的她,在心理醫生的陪伴下走入藝術創作,卻又因為無比的才華被看見,而焦慮、終至自我毀滅 。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