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鰻的人》海口的浪潮博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夜間撒網,浪花帶來金子也帶走人

紀錄片往往是一種既真實,又為觀眾帶來魔幻的劇情片,電影中往往有著不上鏡的主角,和沒有拯救世界與愛的羅曼史,但卻像是冥冥之中有注定,讓人想繼續看下去,看看之後故事會如何?裡面的角色會怎麼走下去,那些人事物好像離我們很遠,但你卻會覺得影像中的他似乎與你如此貼近。

台灣入圍金馬的紀錄電影《捕鰻的人》敘述宜蘭蘭陽溪出海口,在每年冬季都會有許多阿美族原住民在海邊搭起捕鰻苗的臨時工寮地,在夜間冒著低溫與深不如見五指的黑,在大浪中下海捕撈賺取高價收購金。有些人一去再去,而有些人去了以後,就沒有以後。

raw-image
raw-image

《捕鰻的人》是什麼電影?

台灣四面環海,是個有沙灘、岩壁、斷崖等多樣靠海自然景觀,這也造就在過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除了與山林為伍,也能懂得與海共享之道。原住民常說大海是天然的冰箱,而當老一輩們教導下一代也總說:當你學會了捕魚的方法,不會餓肚子,你就可以稱為是個男人。

在經歷過時代與世代,人類經濟與生活模式的轉變,台灣原民型態也不斷產生變化,不管是過往與平地人或日本人的交易、還是現代化社會中,逐間逼迫轉型與生存方式的轉變,或是都市化的原住民後代,有時候不管是因為生活或是別種原因,有些都市人看不到或不知道的工作型態,都落在留在部落的人身上。

raw-image
raw-image

《捕鰻的人》是一部以台灣東部原住民捕撈鰻魚苗,短時工作型態為主題的紀錄電影。描繪從事捕鰻工作多年的60歲原住民噹噹與他女友舞賽,從台東前往宜蘭蘭陽溪出海口,搭起帳篷,準備在這漫漫冬季夜裡挑燈夜戰,開始與其他同來此捕鰻即是對手又彼此扶持的同路人,一起渡過台灣冬天。

白天悶熱晚上酷寒,夜間只有一台發亮的小蜜蜂餐車用著廣播在海邊叫賣著熱食飲品、檳榔、保力達。配合微微的海潮浪花聲,大家偶爾小聚小酌聊天玩牌,並且等待著隨時上工。不同的捕鰻人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有的要養家、有的想賺錢、也有對海有著無盡的思戀與曾經。

raw-image
raw-image

《捕鰻的人》分析與延伸:

這部紀錄片導演許哲嘉表示:這部作品的結果,跟他幾年前剛開始拍的初衷其實完全不同。導演是在2012年的報紙上偶然看到一則地方新聞了解關於海口鰻魚臨時聚落故事,投入約5年的時間跟拍與紀錄完成這部台灣紀錄電影。原本是想以原民游牧生活或女性捕鰻人為出發點,但在拍攝遇到困難和瓶頸而將故事導向更加感性與貼近導演心裡投射的紀錄片。

《捕鰻的人》原本是打算像拍攝三鶯部落抗爭運動一樣,用理性與旁觀的視角去做詮釋,且帶出當代原民不同於社會制式化的游牧樣貌,就如同三鶯部落的部落成立方式並不是組合式公寓或是一般的建設規劃,而是原住民部落族人想依照自己的傳統和想法去建設,而產生人民與體制之間的衝突。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一開始導演許哲嘉初次版本是長達2小時的紀錄長片,裡面鉅細靡遺的講述各個細節與這捕鰻海口臨時部落的人物樣態,彰顯「亞洲價值」,並且講述鰻魚生態鏈和產業,結果變成如同觀光工廠的宣導片。最後剪輯師林欣民表示「觀眾不是笨蛋」,觀眾可以自己為這部紀錄片做出個人的詮釋,建議導演不需強求制式的標準答案,而是讓看紀錄片的人去真正體會故事。

拍攝時面臨上種種困難與結果不完美,還有導演私人的情緒壓力等,《捕鰻的人》最終呈現的不是一個台灣捕鰻人的職業紀錄電影,而是一部「在受傷男人後仍得繼續生活下去」的人生紀錄片。捕鰻的人只是為了生活的一角,而這些在時間裡零碎的每一小角,慢慢拼湊出海口邊,與社會常態疏遠人群故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捕鰻的人》值得一看嗎?

這部《捕鰻的人》與同期入圍金馬的《度日》紀錄電影,都是讓台灣影評人有所感觸的台灣小人物的故事,常被放在一起我覺得主要一來是題材展現出台灣社會鮮少被探討的一角,再來是詮釋的手法,如同《度日》不特別專注主角未成年這一點,《捕鰻的人》也不完全聚焦於捕鰻這個工作,而是將電影拉升為一個人物的人生故事。

台灣紀錄片有時候讓人不想錯過,很多時候我覺得是拍攝的手法不落俗套,當然傳統有傳統的好處,像是清楚的敘事與人物的訪談,但在看《捕鰻的人》其實多是用觀察與側拍代替訪談與採防,我覺得這就是紀錄片和新聞報導最大不同之處,紀錄片有時候呈現的是一個在現實下的故事,而不是一定要追問出一個真相。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捕鰻的人》有很多不錯且相當有趣的詮釋手法,也好在導演捨棄了較長的版本改以快1個小時的短篇紀錄電影來呈現最終的作品,讓整體的故事聚焦在原住民噹噹的故事和周遭捕鰻部落中每個來此處的人物小故事,還有日常零工和夜裡海景,讓我覺得比起生硬的科普,這版感性故事較能讓人共鳴。

人生難免不理想或失意,有時候來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捕鰻的人》紀錄片帶來的是一個中年紀錄片導演拍攝一位,曾經走過失意中年的老年捕鰻人的故事。捕鰻人只有掛在身上的職業別,而背後在寒冬退去迎來春天的時候,要等到明年冬季前往宜蘭的海濱路上,這名牌才會再別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坡的圖像文字回收桶
708會員
879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漁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魚」《八尺門的辯護人》是台灣較少見的懸疑律政劇,以1986年「湯英伸事件」為核心,參考2016年「和春61號事件」改編,劇情中除了探討觸動社會敏感神經的死刑議題、族群認同與壓迫,也帶出台灣遠洋漁業的困境與漁工權益。
Thumbnail
「在漁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魚」《八尺門的辯護人》是台灣較少見的懸疑律政劇,以1986年「湯英伸事件」為核心,參考2016年「和春61號事件」改編,劇情中除了探討觸動社會敏感神經的死刑議題、族群認同與壓迫,也帶出台灣遠洋漁業的困境與漁工權益。
Thumbnail
在台灣的北海岸,有一個叫做萬里的小鎮,以捕撈三點蟹聞名。 每年的秋季,是三點蟹的捕撈季節,來自全台各地的漁民都會聚集到萬里,捕撈這一美味的海鮮。 在萬里,有一位叫做阿成的老漁民,他已經在海上捕蟹打滾了幾十年。 阿成今年已經60歲了,但他仍然精神抖擻,每天早上三點鐘就起床,準備出海捕蟹。 這一
Thumbnail
在台灣的北海岸,有一個叫做萬里的小鎮,以捕撈三點蟹聞名。 每年的秋季,是三點蟹的捕撈季節,來自全台各地的漁民都會聚集到萬里,捕撈這一美味的海鮮。 在萬里,有一位叫做阿成的老漁民,他已經在海上捕蟹打滾了幾十年。 阿成今年已經60歲了,但他仍然精神抖擻,每天早上三點鐘就起床,準備出海捕蟹。 這一
Thumbnail
台灣入圍金馬的紀錄電影《捕鰻的人》敘述宜蘭蘭陽溪出海口,在每年冬季都會有許多阿美族原住民在海邊搭起捕鰻苗的臨時工寮地,在夜間冒著低溫與深不如見五指的黑,在大浪中下海捕撈賺取高價收購金。有些人一去再去,而有些人去了以後,就沒有以後。
Thumbnail
台灣入圍金馬的紀錄電影《捕鰻的人》敘述宜蘭蘭陽溪出海口,在每年冬季都會有許多阿美族原住民在海邊搭起捕鰻苗的臨時工寮地,在夜間冒著低溫與深不如見五指的黑,在大浪中下海捕撈賺取高價收購金。有些人一去再去,而有些人去了以後,就沒有以後。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拍攝兩位以文字和攝影紀錄海洋故事與生態的討海人,他們如何開始親近海洋到投入這大海中開始自己的一片事業,到與親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殘酷的現實和為理想投入實踐不斷在拔河,放棄了什麼修補了什麼,即便到今還不斷尋找那個陸上與海上的平衡點。
Thumbnail
《男人與他的海》拍攝兩位以文字和攝影紀錄海洋故事與生態的討海人,他們如何開始親近海洋到投入這大海中開始自己的一片事業,到與親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殘酷的現實和為理想投入實踐不斷在拔河,放棄了什麼修補了什麼,即便到今還不斷尋找那個陸上與海上的平衡點。
Thumbnail
作為遠洋漁獲集散地的「前鎮漁港」,有著「大船入港」這個與其他漁港最不同的風景。平日若想見到,得碰碰運氣,而那次在凌晨4點前往前鎮漁港,便是想見識遠洋漁船處理漁獲的過程。但在抵達漁市場後,目光便先被一個魚攤吸引……
Thumbnail
作為遠洋漁獲集散地的「前鎮漁港」,有著「大船入港」這個與其他漁港最不同的風景。平日若想見到,得碰碰運氣,而那次在凌晨4點前往前鎮漁港,便是想見識遠洋漁船處理漁獲的過程。但在抵達漁市場後,目光便先被一個魚攤吸引……
Thumbnail
《血淚漁場》是一本由網路獨立媒體「報導者」持續多年追蹤關於台灣漁業現狀與外籍勞工被剝削集結而成的專欄文字。從探訪印尼外籍勞工為何離家至台灣上船參與漁業工作,到台灣遠洋船長、與仲介商的自白,其中多半是過去台灣新聞報導,這背後究竟是私人因素或是整體台灣漁業環境的詬病?
Thumbnail
《血淚漁場》是一本由網路獨立媒體「報導者」持續多年追蹤關於台灣漁業現狀與外籍勞工被剝削集結而成的專欄文字。從探訪印尼外籍勞工為何離家至台灣上船參與漁業工作,到台灣遠洋船長、與仲介商的自白,其中多半是過去台灣新聞報導,這背後究竟是私人因素或是整體台灣漁業環境的詬病?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Thumbnail
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找尋海盜的寶藏
Thumbnail
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找尋海盜的寶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