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觀點|2022臺北藝穗節——爹不疼娘不愛的十四歲少年(文/精簡貍)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期觀點
臺北藝穗節——14歲少年的青春轉型
2022年第15屆,首度交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資深參與者怎麼看?
文/精簡貍

2022臺北藝穗節如何不同於以往?

今年臺北藝穗節邁入第十五屆,也就是滿十四歲了,大約是剛上國中二年級的年紀,已經能獨立自主。而父母可能也開始尋找自己的晚年生活,逐漸不再放那麼多心思在孩子上面。今年的藝穗節感覺就是個開始在餐桌上拿父母給的兩三百元自己解決一天三餐的少年,而父母可能去了法國旅行之類的。
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網頁(截圖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
少了以往獨立的網站,大家必須點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網頁捲軸末尾的子分頁才看得到相關資訊與評論。這難道是為了要衝高官方網站點擊率的設計嗎?另外,今年沒有藝穗俱樂部及看戲大隊,改為六位駐節評論員、四位駐節觀察員及三位青穗觀察員(而且還分了等級,本人非常不喜歡把觀演者/評論者劃分等級的制度)。評論頁面不僅難找、難閱讀,許多按鈕還會莫名奇妙導向該中心的其他活動。為了尋找想看的藝穗節相關訊息已經焦頭爛額,還得面對不友善的使用者介面、糟糕的使用者體驗,心真的好累。但各篇評論沒有使用該演出相關的視覺素材,而是統一的掛上本屆臺北藝穗節「加辣不切」的主視覺,讓人不禁懷念起以前的官網。
這些改變,對於一位長期參與藝穗節的劇場創作者(例如我),除了不適應之外,不免覺得官方欠缺心意與活力。決策與單調管理方式單調,一致化節省維護成本,「為每一年獨特的參與者尋找獨特的環境進行獨特的活動」的企圖和行動,程度遠不及以往。(孩子長大了嘛!就不用管他了!)
2022年臺北藝穗節以「加辣不切」作為策展主題。「加辣」,指的是鼓勵表演團隊幾花並投入各式新鮮的發想,而「不切」,指的是藝穗節終將充滿不中斷的滿滿創意。以不設限、不審核的精神接納各種辣度、展現「不切」的多元內容時,也爆發突破創意疆界的能量——這是展現臺北生氣蓬勃的節慶。

—— 2022臺北藝穗節節目手冊 p.2〈局長的話〉

「加辣不切」還是「加辣不理」?

藝穗節提供創作者免費場地及幾乎申請即通過的制度,大幅降低創作發表的門檻,唯一限制只有時間(四小時內進行裝台、演出、拆台,甚至有兩小時的極限藝穗方案)。對我來說,藝穗節就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藝術。創作者既然沒有太多時間進行裝台,那麼只能從所選場地中已有的東西進行創作發想,而這門藝術應該要從上到下地貫穿整個藝穗節。從這個角度來看,主辦方應以身作則「因藝穗制宜」,貫徹「加辣不切」的藝穗精神,具備視野,保持彈性,密切觀察大局及細節,與參演團隊站在一起,擁抱大眾,即時發現並回應問題。然而今年北藝中心種種趨於保守的策略令人失望,反應慢半拍,非但不親民,甚至和參演團隊有隔閡。少年騷動的靈魂,缺乏父母足夠且與時俱進的愛與支持,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呢?

藝穗節為何值得臺北市政府每年挹注資源?

如同雞排作為大街小巷皆可見的全民美食,藝穗節的特色之一便是「表演隨處發生」,在非正式劇場空間創作、演出。如同過去的小劇場運動,使用非正式劇場空間降低了演出的門檻,有助推動更多表演數量,觸及更多人、更多地方。藝穗節源起於1947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期間,當時有八個藝術團體未獲主辦單位邀請演出,故自製演出與藝術節的節目分庭抗禮。這樣的展演/節慶本身便具有反主流化的意義,試圖把創作從正式劇場空間解放出來,使其發生在咖啡廳、餐廳、足球場等一般民眾生活的場域。好比放棄只用高級方式烹飪雞肉,轉為直接油炸,讓大家都容易取得並享受雞排的美味。
藝穗精神就是「開放」與「自由」。觀眾選擇來看藝穗節的演出,求的是趣味與冒險,看到明日之星,但也可能相對不成熟的作品。另外,雖然藝穗節沒有提供製作費,但表演者可獲得所有票房收入,對創作者來說它像免租金的夜市擺攤,一個販賣創作並接受市場檢驗的好機會。

✍️ 精簡貍
超過十年的藝穗參與者。同時為大器晚成者,但現在還早得很。
12會員
42內容數
從劇場出發的文化生活消費指喃,興趣使然的線上雜誌。2022年10月創刊,目標是刺激藝文消費,活絡文化產業經濟(好像政見?),意即幫助消費者把錢變成喜歡的東西、生產者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形成正向循環。不定期任性出刊,每期內容包含〖當期觀點〗、〖有靈魂迴響〗、〖無差別工商〗、〖大好き工商〗及其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