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是XXX嗎?」
「……是,請問您哪裡找?」
「請問你媽媽是叫XXX嗎?」
「對,有什麼事嗎?」
「我是你父親。」
這段宛如本土劇的對話,一個月前真實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當他問到我母親的姓名時,我還以為是老媽欠下了外債,或是惹怒了黑道。那一秒我迅速地思考著:是要換電話呢?還是舉家搬遷?幸好,他的身份跟那幾秒我幻想出的人物比起來,真是無傷大雅。
我曾想過千萬遍,當這位陌生得只剩下血緣關係的人再出現時,自己會做何反應,憤怒?還是哀怨?是否會想把二十幾年來的辛酸苦辣傾倒而出?而當這天真的到來,我竟異常的平靜,心中有一絲詫異但毫無波瀾,出於好奇,想了幾秒後還是對著手機那頭說:「請問有什麼事嗎?」
他似乎鬆了一口氣,簡單詢問我的近況後開始講述他近期的人生,包括事業有成、身體健康、有了重組家庭、財務狀況極佳等,我有一搭沒一搭地回應著。說來也是諷刺,當初不肯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任何財力與心力,現在卻自稱「父親」細數著自己的成就,這讓我不禁開始想起十年前我們關係破局的那一天。
那時我還是高中生,媽媽跟他已經離婚,因為某些因素他已十年沒回過台灣,於是媽媽特地約了一個飯局,讓我見見這位十年未曾謀面的「父親」。那是我有生以來記憶中的第一次「一家三口」同桌吃飯,卻也是人生中目前為止吃過最糟糕的一頓飯。
在點完餐的十秒之內,餐桌就被他們的爭吵聲包圍,我幾乎是震驚地聽著這位從未養育過我的人無視我們多年來的辛酸與苦難,數落著媽媽的不是:包括把我「養得」身材不夠好、讀的高中不夠優秀……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局外人,卻在那一刻把所有給予我愛的人批評得體無完膚。
最後提到養育問題時,他近乎情緒勒索性地拒絕了扶養費的請求,並以斷絕父女關係作為要脅。我只記得自己轉頭說了聲「好」然後就離開了餐廳,畢竟成長的過程中從未擁有過「父親」這個角色,自然也談不上失去了。
在這次的對話中,他依然對媽媽及她的家人們頗有言詞,但被我一一反駁,同時告訴他當年的言論、行為有多荒謬。也許是年紀大了,也許在我的言語中感知不到任何情緒,他幾次尷尬地只能認同我的想法,用乾笑作為每個話題的轉場,雖然沒有表達任何歉意,但最後還是憋出一句「她是一個很優秀的媽媽」。我們的對話不再像當年一樣劍拔駑張,也許17歲的我依然把他當成父親般的存在,才會感到憤怒,如今話語雖平靜,卻也代表我們已形同陌路。
在這一個月裡,我每個星期都在同一時間接到「父親」的電話,詢問我的近況、報告他的近況,幾次提起承接公司與財產並希望我可以一起吃個飯,都被我拒絕了。後來友人笑說,這麼久不聯絡,現在的熱絡絕對「有詐」,問我當時為什麼掛斷或是不要接就好。其實真假對我來說倒是並不重要,畢竟從未想過要深究或參與,但這段關係的確是人生中的「未爆彈」,總有一天得面對,也想給予一個妥善的處理。
接到來電的這段時間裡,童年的回憶不斷地湧入腦海,幾經思考之後,我決定為這段聯繫,或說是為我們的關係劃下句點。我傳了一封簡訊,大致內容是表達對這些「突如其來」的關心感到無所適從,希望以後各自安好即可,並祝福他現在的家庭幸福、美滿,在這段關係中能夠擔任好丈夫與父親的角色,事業高陞、平安順遂。
訊息傳出去後沒多久,他簡單回傳了一些祝福的話,並表示尊重我的選擇。我曾想過會不會自己有一天像《送行者》的主角那樣,在久未謀面的父親過世時,才發現自己從未被忘記,但人生總是沒有參考的範本,也許有些事情註定只能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