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紀伯倫在《先知.論孩子》
我有一個好朋友,因為先生很早就去世,所以她幾乎是自己一手帶大唯一的兒子,而身處在上海這個充滿比較,充滿競爭的社會,就連小朋友也有自己的賽道,在學校要積極的參與各種社團,周末則是安排了各類的進修課程,或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對一學習,花招太多,我每次聽都聽得很茫然。
而當然,我朋友的生活也都是圍繞在她的小孩,雖然她的小孩也早就不小,都已經是上高中的年紀,但這幾年因為小孩要衝刺申請國外大學,因此就連我邀約她去一些周末的兩天一夜旅行,她也會跟我說要督促小孩念書而拒絕。
當我昨天下午看Julia Roberts跟George Coloney 的『Ticket to Paradise 』。電影裡面有一段是Julia飾演的女主角,跟前夫坦承當年跟他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在婚姻裡面,她太專注做一個母親,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是誰。
我看到那一段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前幾年我跟老吳一直很努力的懷孕,但是一直沒有成功,雖然到現在還是一個進行式,但我跟老吳已經處在一個比較隨緣的態度,已經不如前幾年那樣的糾結。
當時,我這位朋友,曾經多次勸退我,她不斷的提醒我,小孩需要陪伴,需要我全神的專注,我跟老吳的年紀都早已經不是30好幾,帶小孩的這種體力活,不適合現在都已經奔四的我。
我當時很想跟她解釋,其實這些問題,我都有思考過。
但,我同時也有跟她說,我也要考慮老吳的感受。
老吳人生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個自己的小孩,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差的14歲,讓他覺得未來可能他會比我先離開,在他離開後,至少我身邊還可以有一個家人。
雖然我自己對小孩沒有這麼大的慾望,但,在兩個人的婚姻裡,我也不能只關心我想要的,而不去顧慮他的感受。
我曾經跟老吳討論過,我不想做一個當有了小孩就完全沒有自我的父母。
我回想過去,我的父母,在我們還在加拿大念書的那幾年,他們同時也跑去念了一個MBA, 還跑去考了加拿大仲介執照,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我們而停止,我父親甚至還跑去讀了一個服裝設計的證書。
(我後來問他,為甚麼要去念服裝設計?他說,他一直都很喜歡畫畫,所以他想去念念看。)
老吳跟我的成長環境雖然截然不同,但在這件事情上,跟我的看法倒是很一致。當然,很多人都會跟我說,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小孩,所以我們才會說的這麼容易。
我也想過這個可能性。
也許真的如這些人所說,當我們有小孩了之後,一切就會不一樣。
但,我們誰都沒有辦法預知未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現在的自己,或者更正確的說,就是讓自己準備好迎接未來,或許正好就是現在的我們,才可以有這個餘裕去好好思考,我們想要做那一種父母,然後,朝這個目標執行,這條路未必會如我所預期,這樣也好,生活中的一些高低起伏,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