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父母的集體焦慮

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次會議後,不知道為何與會的老師們突然開啟了育兒的話題

與會的這些學術爸媽們,因為年紀相仿,孩子們多半正處於幼兒園、小學階段。大家對於自身子女的就學選擇(公立、私立、自學)、安親、才藝選擇等,莫不感到焦慮,特別是擔憂當下的選擇是否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

前陣子,看到台大葉丙成老師以父親的角度撰寫他的辦校心情以及這幾年緊壓在身上的心理重擔,尤其是每當孩子的表現陷入低潮時,總是深自內疚自己辦校的選擇、強迫自己孩子轉到自己學校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我想這就是這世代父母共同的集體焦慮感─我們這世代的父母,因為自小被養育的經驗,感受到某些部分的匱乏。以我自己來說,我家因為父母生養眾多,在我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家人一同出遊、爸媽指導功課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遑論親子共讀甚或是跟父母談心。總覺得父母能讓自己吃飽穿暖已經非常感恩了,哪還敢有進一步的企盼?記得我小時候總是羨慕別人的父母可以參與孩子學校的生活、指導課業或是有些同學的父母會送餐到學校。而我總是擁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因此,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希望自己從前被對待的方式,不要重現在自己與孩子身上;期待自己從前渴望被對待的方式,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擁有。於是,我們努力的扮演著自己理想與期待下的父母角色,戰戰兢兢的、一廂情願地想把所有的期待的、理想的美好加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這些想像的、期待的、理想的、美好的父母角色,如何做?我們因為自身缺乏這樣被對待的經驗,所以努力的從書裡尋找答案,焦慮地四處向人探詢,希望能夠從書中或是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到這些作為理想父母的技能、策略與方法,來幫助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上的父母。然而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家庭不一樣,書裡難以尋找每一種情境下的解答,於是我們愈發焦慮。

我們的焦慮來自於如何成為自己成長中所期待─理想的父母。然而這是我們未曾經驗過的,我們童年未曾有過那樣的經驗卻期待自己成為父母後具有那樣愛人的能力,於是我們在育兒路上跌跌撞撞,不自主的擔憂。我們甚至忘了去探求到底我們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這些是我們的[想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我們是否強加很多自己的觀點與期待在孩子身上,深怕他若現在不努力就會影響未來的人生。當孩子表現不如期待時,總是恨鐵不成鋼。

此圖片以父母擔憂子女為關鍵詞由AI自動生成

此圖片以父母擔憂子女為關鍵詞由AI自動生成

很多人在養育的路上,總會以紀伯倫所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警惕自己,這或許是受到前幾年的電視劇效應。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句話也是我經常放在心底警惕自己的話。


以下文字摘錄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於 "on children"一文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每個期待的背後是深沉的渴望與心理的創傷,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對於子女的期待,也透露著我們自身的匱乏。或許我們該做的是讓悲傷止步,關心自己的那個內在小孩,唯有當自己的心靈充滿了,才能真正換上一副愛的眼鏡,看待孩子與親密的夥伴。




我是一個高教圈工作的學術媽媽,某日看到草原上奔跑的小兔,因而有了這個沙龍命名。我期許自己在這個小天地裡持續筆耕,分享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篇文章介紹兩個生成式AI app,反思AI工具與教師角色
本文統整薩提爾提出人際互動常見的五種對應姿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以及一致性。幫助覺察人際關係中,慣常的應對姿態。回顧原生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溝通對應姿態是?父母、親子、子女間分別是如何溝通互動?這些應對方式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最後提出重新建立健康的溝通姿態的可行方式。
作者:Bruce D. Perry & Oprah Winfrey 這本書從腦神經機制談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如何自我療育的歷程。 這本書採用對談方式進行書寫。歐普拉的提問、培理醫生的回應以及過去參與歐普拉訪談的被訪者的生命經驗,構成了這本書肩負有感性與理性的基礎。
🇺🇸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 每個人都自在的做自己
此篇文章介紹兩個生成式AI app,反思AI工具與教師角色
本文統整薩提爾提出人際互動常見的五種對應姿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以及一致性。幫助覺察人際關係中,慣常的應對姿態。回顧原生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溝通對應姿態是?父母、親子、子女間分別是如何溝通互動?這些應對方式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最後提出重新建立健康的溝通姿態的可行方式。
作者:Bruce D. Perry & Oprah Winfrey 這本書從腦神經機制談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如何自我療育的歷程。 這本書採用對談方式進行書寫。歐普拉的提問、培理醫生的回應以及過去參與歐普拉訪談的被訪者的生命經驗,構成了這本書肩負有感性與理性的基礎。
🇺🇸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 每個人都自在的做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世代的創傷還是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呢。 前幾週YouTube一直推播《情深深雨濛濛》、《她從上海來—張愛玲傳奇》等早年的電視劇給我。 今天一早則是看到混血女孩Claire動畫師在專訪上提到偏鄉教育潛藏的困境。 「世代的創傷還是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呢。」 這是看完一些片段之後的感觸。 情深深
Thumbnail
鍾明學先生,為文新製茶的廠長。文新製茶廠在地經營近60年,已傳承到第三代,現由鍾明學先生掌舵。他因父親病逝而提早接班,透過自身的努力與上進心,前往中國鑽研製茶學問,並在母親與老師傅一步步教導下,承襲上一代寶貴經驗並注入新思維;他用自己的雙手,成功地將文新製茶廠發揚光大,為傳統產業注入了現代化的活力。
Thumbnail
走在《輔仁大學》的校園裡一直在思考著《世代隔閡》的問題。年輕時,爺爺、奶奶數落著爸媽不夠成熟、不夠努力,沒有他們那一輩那麼拼命肯吃苦。 很快,时光荏苒,換成父母叨念著我們相同的語氣及相似的問題。 然後,不知不覺中,孩子又成了我們嘴碎的下家! 似乎不管世代如何更替,上一輩永遠認為下一輩不成材…
Thumbnail
身為Z世代之首,1995年出生的我,有感不同世代背景所面臨的挑戰。我的母親曾向我抱怨過,他朋友的小孩都不喜與他們接觸,平日在外不打電話,假日充斥朋友聚會,幸運的每月有一次家庭聚會,但大多魂在心不在。是啊,我身邊的朋友是鮮少主動理解父母,不曉得他們正面臨一系列無可避免的變遷。
Thumbnail
這篇文章的撰寫來自觀察自己與周遭友人的養育焦慮,從覺察自己焦慮的情緒—>接納焦慮情緒—>宣洩焦慮的情緒,從閱讀與書寫中,對於教養有更多一點的體悟與自省。期許自己觀照自己,並且從"心"靠向子女,而子女也能慢慢靠向父母。
Thumbnail
不美好的「中年」標籤 若是描述中年人的形象,腦海中不乏會出現一個沈重、疲憊的形象,「中年失業、失婚、危機……」 「照顧老年人與小孩的上下夾擊」等等人生的陋與苦席捲而來,令人對中年感到戒慎恐懼。 確實在這個年齡段,身上的包袱最重、挑戰也最多,但同時也是累積了前半生的智慧與經驗,在面臨各種關卡中擁有
Thumbnail
網路世代的詩人不再迷信於紙本媒體,詩集的出版也不再具有如此神聖的意義,他們或者迷戀於傷感、厭世的情緒,本身也可能是熟練於經營「自媒體」(self-media)的網紅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我的未來故事〉、〈我們這個世代〉……看到這類題目,許多孩子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誰知道未來長什麼樣?」、「慘了!我不懂什麼世代差異」。別擔心,就算孩子平時很少涉獵相關知識,有一個小撇步,也可以讓他們發揮得相當出色。那就是……
世代之間 充滿著矛盾、偏見 理應是,毫無美感的衝突,和無法言語的落差 彆扭的協調和理解 也不應該,是那個誰開疆闢土的本意 或許 一切是時勢所趨而衍伸出,看似永遠對立的兩方 不停地爭論著,誰才是那個永恆的未來 無關一方手握資源多寡,也無論一方如何被極力壓抑 星星之火仍有機會燎原 所謂的經典,也可能孕育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世代的創傷還是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呢。 前幾週YouTube一直推播《情深深雨濛濛》、《她從上海來—張愛玲傳奇》等早年的電視劇給我。 今天一早則是看到混血女孩Claire動畫師在專訪上提到偏鄉教育潛藏的困境。 「世代的創傷還是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呢。」 這是看完一些片段之後的感觸。 情深深
Thumbnail
鍾明學先生,為文新製茶的廠長。文新製茶廠在地經營近60年,已傳承到第三代,現由鍾明學先生掌舵。他因父親病逝而提早接班,透過自身的努力與上進心,前往中國鑽研製茶學問,並在母親與老師傅一步步教導下,承襲上一代寶貴經驗並注入新思維;他用自己的雙手,成功地將文新製茶廠發揚光大,為傳統產業注入了現代化的活力。
Thumbnail
走在《輔仁大學》的校園裡一直在思考著《世代隔閡》的問題。年輕時,爺爺、奶奶數落著爸媽不夠成熟、不夠努力,沒有他們那一輩那麼拼命肯吃苦。 很快,时光荏苒,換成父母叨念著我們相同的語氣及相似的問題。 然後,不知不覺中,孩子又成了我們嘴碎的下家! 似乎不管世代如何更替,上一輩永遠認為下一輩不成材…
Thumbnail
身為Z世代之首,1995年出生的我,有感不同世代背景所面臨的挑戰。我的母親曾向我抱怨過,他朋友的小孩都不喜與他們接觸,平日在外不打電話,假日充斥朋友聚會,幸運的每月有一次家庭聚會,但大多魂在心不在。是啊,我身邊的朋友是鮮少主動理解父母,不曉得他們正面臨一系列無可避免的變遷。
Thumbnail
這篇文章的撰寫來自觀察自己與周遭友人的養育焦慮,從覺察自己焦慮的情緒—>接納焦慮情緒—>宣洩焦慮的情緒,從閱讀與書寫中,對於教養有更多一點的體悟與自省。期許自己觀照自己,並且從"心"靠向子女,而子女也能慢慢靠向父母。
Thumbnail
不美好的「中年」標籤 若是描述中年人的形象,腦海中不乏會出現一個沈重、疲憊的形象,「中年失業、失婚、危機……」 「照顧老年人與小孩的上下夾擊」等等人生的陋與苦席捲而來,令人對中年感到戒慎恐懼。 確實在這個年齡段,身上的包袱最重、挑戰也最多,但同時也是累積了前半生的智慧與經驗,在面臨各種關卡中擁有
Thumbnail
網路世代的詩人不再迷信於紙本媒體,詩集的出版也不再具有如此神聖的意義,他們或者迷戀於傷感、厭世的情緒,本身也可能是熟練於經營「自媒體」(self-media)的網紅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我的未來故事〉、〈我們這個世代〉……看到這類題目,許多孩子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誰知道未來長什麼樣?」、「慘了!我不懂什麼世代差異」。別擔心,就算孩子平時很少涉獵相關知識,有一個小撇步,也可以讓他們發揮得相當出色。那就是……
世代之間 充滿著矛盾、偏見 理應是,毫無美感的衝突,和無法言語的落差 彆扭的協調和理解 也不應該,是那個誰開疆闢土的本意 或許 一切是時勢所趨而衍伸出,看似永遠對立的兩方 不停地爭論著,誰才是那個永恆的未來 無關一方手握資源多寡,也無論一方如何被極力壓抑 星星之火仍有機會燎原 所謂的經典,也可能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