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開始看書
後來發覺讀序蠻有趣的,可以理解作者的想法跟書本的起源。
偶爾還是很想念自己國小沒什麼在上課,沉浸在亞森羅蘋全集、世界名著跟恐怖小說的世界裡,就像最近《老人與海》改版出新,認真按了加入購物車,但又想,看了這本書對目前人生有什麼幫助的現實考量
結論,近期開始看書,或者說躲進書裡,寫下來也加點素材。
【已讀】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Lori Gottlieb
一年多前看的書,只記得當時又哭又笑的看完作者的經歷,然後紀錄了一些喜歡的比喻
(1)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唯一的出路是走過
(2) 於是,我們終於啟程,這次沒有離開,一直到學會開自己的車,找自己的路,注意路況,安全駕駛。
(3) 人脆弱的時候像生蛋,一掉就破,濺得滿地都是;有了韌性之後則像熟蛋,掉到地上也許還是會受損,但不至於完全破碎,也不會灑得滿地。這麼多年下來,面對時已從生蛋變成熟蛋,只是心裡那顆生蛋還是三不五時冒出來。
- 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Alice Miller
我不想當你們希望的那個我,而我還沒有勇氣去做我希望的自己-
我希望在你們身邊可以感到很自由-
- 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Martin Miller
意外的,以為看完這本書會對上一本書的思考有多一點翻轉,但好像比較被猶太經歷拉走。但是還是很佩服作者挖掘過去經歷的毅力,以及反駁的勇氣。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Robert de Board
當開始後,一直很好奇關於結束的判定或是樣子,但這本書沒有一個好的回答,倒是喜歡書裡的一個比喻:
「想像在一個小星球上只有三個人,你和另外兩個人。那兩個人比你高一倍以上,你完全仰賴他們,不只是食物,還有情感上的需求。他們通常對你不錯,你也以愛來回應。但有時候他們會生你的氣,讓你感到害怕、不快樂。他們是那樣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無助。」「你無法逃離,因此只能忍受,學習以最好的方式因應」
當時是那樣的,但是現在可以有點不一樣
- 生命的禮物-Irvin D. Yalom
在啟點文化podcast上聽到這本書,很幸運的直接在附近的書店買到,然後我得到了關於結束的指引——備忘錄第61則〈治療好比生活的彩排〉——原來如此
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到Karen Horney的文字
「人的內心藏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只要移除障礙,每個人都能發展為成熟而完全實現自我的成人,就好比小小的橡實終將長成高大的橡樹一樣。」
:我覺得我在路上
:至少你有看到障礙,有些人沒有看到就絆倒了
:! That's right !
- 日漸親近-Irvin D. Yalom
生命的禮物裡提到的書,太好奇了所以買來看。
好像跟著他們走完了整個療程,當自己知道這是一本完全出版的書,就會意識到這個治療有一個好的結局,但是當裡面的內容開始循環在同一個議題打轉或是停留,就會需要深吸一口氣,沉悶的無進展,像齒輪一樣卡住,但就是要那樣吧,即使會卡住,還是要打起精神找另一條出路。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很難表達,所以看這本書也同時參考回答跟想法
- 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Irvin D. Yalom
btw, 這本書封好美
很多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問自己意義,這一切有什麼意義,但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總要先走了,走在路上了,才有機會出現。
四個終極關懷:孤獨、無意義、死亡、自由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記人者與被記者都是,全都只是暫時的——記憶與被憶亦然。等時候到了,你將忘記一切;等時候到了,所有的人也都將忘記你。總要時時記得,不多久,你將一無所是,你將不知所終」——《沉思錄》
認真考慮要看沉思錄,但我再考慮200次,不對,500次
- 診療椅上的謊言-Irvin D. Yalom
這大概是自己10年內的第一本小說,人物很多,又有一些素材是前面幾本書有看到的,混在這本書裡面讓我有點頭腦打結,總要中場休息一下,再次掉進書裡面。總之這本書蠻好看的,只是角色不同,比較多是當故事書了。
【待讀清單】
- 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Irvin D. Yalom
- 梵谷兄弟-Deborah Heiligman
- 高敏感是種天賦-Ilse 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