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你相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慈》 帶給我對於人性以及先前學到心理學著名實驗的全新觀點,面對危險或是犯罪行為,便會思考真的人性本善嗎。然而這本書依然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而且會做出友善的行為,只是受到其他刺激或是外界因素而變得不人慈。
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
監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獄卒,一組犯人,在實驗的過程中獄卒對犯人口語辱罵甚至是暴力行為,讓犯人身心俱疲,在實驗的中途就選擇提前結束,這場實驗幾乎在每個心理學的教科書甚至是科普文章上都會出現,實驗的結果也代表著當人們被賦予身份權力的象徵將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但當這場實驗有其他學者也想複製,在英國的實境節目中,也以相同的角色分配,卻發現獄卒跟犯人之間並沒有像先前史丹佛大學所做的結果,而是雙方相處的和樂融融,還一起坐下來討論民主制度。這場實境秀最後則是因為太無聊提前結束。
兩場實驗最大的不同是有沒有下指導,在史丹佛大學大學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獄卒要嚴厲對待犯人,就算他們不願意。而在英國的實境秀則是讓參與者自由發揮。實驗的事實其實大家都對於被賦予新的身份感到很不自在,提議能提早結束,甚至是獄卒與犯人間會互相照顧。
《人慈》by Rutger Bregman
史丹利・米格爾電擊實驗
這場心理學實驗也是非常著名象徵當我們遇到有權利以及壓力的情境,會選擇遵循權利做出可能會傷害他人的事情。在實驗者的命令之下,受試者會對一個陌生人施行有致命可能的電擊。
然而,後來這場實驗也被推翻,受試者有近半數覺得根本是假的實驗,也不相信對方真的會被電擊,只是用演的遵循實驗人員的指示。
戰爭與反人慈
今年所發生的俄烏戰爭,似乎並不是場人慈的行動,但更深刻去剖析在戰場上身亡的原因,卻可以發現幾乎只有10%是因為近距離的射擊,其他都是因為遠程的砲彈或是地雷。面對戰事前線的人依然擁有慈愛,但在遠方下達指令的領導卻沒能實際感受到。
XY理論
若套用在工作上《人慈》所講的就是Y理論,也與大家分享反面的X理論。
X理論
  • 一般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話會逃避工作。
  • 大部分人對集體(公司,機構,單位或組織等)的目標不關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強迫,威脅處罰,指導,金錢利益等誘因激發人們的工作源動力。
  • 一般人缺少進取心,只有在指導下才願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對他們施加壓力。
Y理論
  • 人們在工作上體力和腦力的投入就跟在娛樂和休閒上的投入一樣,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並不抗拒工作。
  • 即使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處罰的威脅,他們一樣會努力工作以期達到目的 ,人們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的能力。
  • 人們願意為集體的目標而努力,在工作上會盡最大的努力,以發揮創造力,人們希望在工作上獲得認同感,會自覺遵守規定。
  • 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不僅願意接受工作上的責任,並會尋求更大的責任。
  • 許多人具有相當高的創新能力去解決問題。
  • 在大多數的機構裡面,人們的才智並沒有充分發揮。
X理論的管理者會趨向於設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減低員工對工作的消極性。
Y理論的管理者主張用人性激發的管理,使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一致,會趨向於對員工授予更大的權力,讓員工有更大的發揮機會,以激發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性。
photo on Unsplash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92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mie.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
最近在看的書《框架效應》其中有很多提到的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會因為名詞或者是狀況脈絡有所不同,像是同樣都是省下3000元,但如果是比較昂貴的東西(30,000元),相較於比較便宜的東西(5000元),明明都是省下相同的金額,但後者我們更會為了省下這筆金額跑到比較遠的地方購買。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
最近在看的書《框架效應》其中有很多提到的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會因為名詞或者是狀況脈絡有所不同,像是同樣都是省下3000元,但如果是比較昂貴的東西(30,000元),相較於比較便宜的東西(5000元),明明都是省下相同的金額,但後者我們更會為了省下這筆金額跑到比較遠的地方購買。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最近看到很多Youtube、IG短影片、網路文章,許多人都在裸辭。我想,有可能以前裸辭的人也很多,只是資訊沒有傳遞那麼快速、或者當時那年代的氛圍不會跟別人分享,不管怎麼說,我覺得裸辭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在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這個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 人們趨向相信人性險惡,但這樣的認知,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媒體與虛構作品形塑,因為恐怖和可怕才能吸引人們……
Thumbnail
如果我們相信大部分人不值得信任,那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將會如此。
Thumbnail
在友誼的範圍內,外在的和內在的分別已變得毫不重要,或者更正確一些,被吸入於一個和諧且更為豐富的實在之中。我覺得這些豐富我們生命之組織的遭遇,可以透過音樂創作中一主旋律喚起另一主旋律的現象之類比而了解。
Thumbnail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意思是當我們看透了生活中的醜陋、人性的自私與不堪,仍然對生活抱持希望。但有沒有可能,這個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真相」,在《人慈》這本書的詮釋裡,卻只是大眾假想,並不是事實?
Thumbnail
關於《達賴的一生》 達賴喇嘛這個名字意思是「智慧之海」,而KUNDUN,是西藏人對達賴喇嘛的尊稱,其為「高貴」的意思。 關於佛教 心的旅程 當你真的認識佛教,會發現佛教的本質是心靈的,它探討的並不是走向極樂世界的「天堂」以獲得「救贖」,而是更原始、更接近本能所渴望的一件事——「自由」。 壇城沙畫
Thumbnail
如書名,作者要處理、解釋他的觀點:「人慈」。大多數人都是正派的好人,翻轉我們認為人類天性自私的迷思。要處理這樣大的問題,作者從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各領域著手,各種舉例佐證。
Thumbnail
少年犯,尤其是嚴重罪行的少年犯,法律能扮演甚麼角色?少年犯罪是誰之過?從來都是千古難題。月前在Netflix推出的韓劇《少年法庭》正是改編自真實少年犯罪案件的法庭戲,透過倆位對少年犯有著南轅北轍態度的「少年法庭」法官,審視少年犯罪的成因,而及家長、學校、社會與法庭能扮演甚麼角色,幫助少年犯回歸正途。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最近看到很多Youtube、IG短影片、網路文章,許多人都在裸辭。我想,有可能以前裸辭的人也很多,只是資訊沒有傳遞那麼快速、或者當時那年代的氛圍不會跟別人分享,不管怎麼說,我覺得裸辭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在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這個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 人們趨向相信人性險惡,但這樣的認知,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媒體與虛構作品形塑,因為恐怖和可怕才能吸引人們……
Thumbnail
如果我們相信大部分人不值得信任,那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將會如此。
Thumbnail
在友誼的範圍內,外在的和內在的分別已變得毫不重要,或者更正確一些,被吸入於一個和諧且更為豐富的實在之中。我覺得這些豐富我們生命之組織的遭遇,可以透過音樂創作中一主旋律喚起另一主旋律的現象之類比而了解。
Thumbnail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意思是當我們看透了生活中的醜陋、人性的自私與不堪,仍然對生活抱持希望。但有沒有可能,這個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真相」,在《人慈》這本書的詮釋裡,卻只是大眾假想,並不是事實?
Thumbnail
關於《達賴的一生》 達賴喇嘛這個名字意思是「智慧之海」,而KUNDUN,是西藏人對達賴喇嘛的尊稱,其為「高貴」的意思。 關於佛教 心的旅程 當你真的認識佛教,會發現佛教的本質是心靈的,它探討的並不是走向極樂世界的「天堂」以獲得「救贖」,而是更原始、更接近本能所渴望的一件事——「自由」。 壇城沙畫
Thumbnail
如書名,作者要處理、解釋他的觀點:「人慈」。大多數人都是正派的好人,翻轉我們認為人類天性自私的迷思。要處理這樣大的問題,作者從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各領域著手,各種舉例佐證。
Thumbnail
少年犯,尤其是嚴重罪行的少年犯,法律能扮演甚麼角色?少年犯罪是誰之過?從來都是千古難題。月前在Netflix推出的韓劇《少年法庭》正是改編自真實少年犯罪案件的法庭戲,透過倆位對少年犯有著南轅北轍態度的「少年法庭」法官,審視少年犯罪的成因,而及家長、學校、社會與法庭能扮演甚麼角色,幫助少年犯回歸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