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你相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慈》 帶給我對於人性以及先前學到心理學著名實驗的全新觀點,面對危險或是犯罪行為,便會思考真的人性本善嗎。然而這本書依然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而且會做出友善的行為,只是受到其他刺激或是外界因素而變得不人慈。
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
監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獄卒,一組犯人,在實驗的過程中獄卒對犯人口語辱罵甚至是暴力行為,讓犯人身心俱疲,在實驗的中途就選擇提前結束,這場實驗幾乎在每個心理學的教科書甚至是科普文章上都會出現,實驗的結果也代表著當人們被賦予身份權力的象徵將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但當這場實驗有其他學者也想複製,在英國的實境節目中,也以相同的角色分配,卻發現獄卒跟犯人之間並沒有像先前史丹佛大學所做的結果,而是雙方相處的和樂融融,還一起坐下來討論民主制度。這場實境秀最後則是因為太無聊提前結束。
兩場實驗最大的不同是有沒有下指導,在史丹佛大學大學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獄卒要嚴厲對待犯人,就算他們不願意。而在英國的實境秀則是讓參與者自由發揮。實驗的事實其實大家都對於被賦予新的身份感到很不自在,提議能提早結束,甚至是獄卒與犯人間會互相照顧。
《人慈》by Rutger Bregman
史丹利・米格爾電擊實驗
這場心理學實驗也是非常著名象徵當我們遇到有權利以及壓力的情境,會選擇遵循權利做出可能會傷害他人的事情。在實驗者的命令之下,受試者會對一個陌生人施行有致命可能的電擊。
然而,後來這場實驗也被推翻,受試者有近半數覺得根本是假的實驗,也不相信對方真的會被電擊,只是用演的遵循實驗人員的指示。
戰爭與反人慈
今年所發生的俄烏戰爭,似乎並不是場人慈的行動,但更深刻去剖析在戰場上身亡的原因,卻可以發現幾乎只有10%是因為近距離的射擊,其他都是因為遠程的砲彈或是地雷。面對戰事前線的人依然擁有慈愛,但在遠方下達指令的領導卻沒能實際感受到。
XY理論
若套用在工作上《人慈》所講的就是Y理論,也與大家分享反面的X理論。
X理論
  • 一般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話會逃避工作。
  • 大部分人對集體(公司,機構,單位或組織等)的目標不關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強迫,威脅處罰,指導,金錢利益等誘因激發人們的工作源動力。
  • 一般人缺少進取心,只有在指導下才願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對他們施加壓力。
Y理論
  • 人們在工作上體力和腦力的投入就跟在娛樂和休閒上的投入一樣,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並不抗拒工作。
  • 即使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處罰的威脅,他們一樣會努力工作以期達到目的 ,人們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的能力。
  • 人們願意為集體的目標而努力,在工作上會盡最大的努力,以發揮創造力,人們希望在工作上獲得認同感,會自覺遵守規定。
  • 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不僅願意接受工作上的責任,並會尋求更大的責任。
  • 許多人具有相當高的創新能力去解決問題。
  • 在大多數的機構裡面,人們的才智並沒有充分發揮。
X理論的管理者會趨向於設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減低員工對工作的消極性。
Y理論的管理者主張用人性激發的管理,使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一致,會趨向於對員工授予更大的權力,讓員工有更大的發揮機會,以激發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性。
photo on Unsplash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93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mie.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
最近在看的書《框架效應》其中有很多提到的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會因為名詞或者是狀況脈絡有所不同,像是同樣都是省下3000元,但如果是比較昂貴的東西(30,000元),相較於比較便宜的東西(5000元),明明都是省下相同的金額,但後者我們更會為了省下這筆金額跑到比較遠的地方購買。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
最近在看的書《框架效應》其中有很多提到的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會因為名詞或者是狀況脈絡有所不同,像是同樣都是省下3000元,但如果是比較昂貴的東西(30,000元),相較於比較便宜的東西(5000元),明明都是省下相同的金額,但後者我們更會為了省下這筆金額跑到比較遠的地方購買。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