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似性別平等,自我追求的提升,新科技的發展,學歷與工作的追求等,卻也讓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另一半變的越來越困難,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對於另一半的要求卻開始減少,從我希望他有什麼什麼樣的特質…到希望他不要有什麼什麼樣的壞習慣就好。
Lori Gottlieb先有了孩子才開始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卻也碰到社會上對於單親媽媽比起單親爸爸更不友善的眼光,認為單親媽媽有個累贅,女性卻更容易照顧單親爸爸的孩子。
究竟什麼特質才是另一半真正重要的?身高?髮量?還是薪水?
Lori Gottlieb將告訴我們如何不在一開始就關注這些條件,而是看到一個真正吸引人的靈魂。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Lori Gottlieb最新作品《也許該試著丟掉你的「完美男」清單》連心理師自己都要找心理師諮詢?!那他/她憑什麼能幫我?!
「在我擔任心理師的所有資格裡,最重要的一個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每年找心理師晤談的美國人將近三千萬名 — — 其中有些病人本身也是心理師。
在這本書裡,作者蘿蕊・葛利布告訴我們:儘管她受過嚴格訓練,也具備心理治療執照,但她之所以能做諮商,最重要的憑據是 — — 她同樣是人類的一員。當她的世界因為一次危機天翻地覆,她寫道:「我知道當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於是,她開始和古怪、經驗豐富,但很不典型的心理師溫德爾晤談。並將自己的諮商過程整理出來,從故事中得到力量,助人者同時也是非常需要受到幫助。
「不知為何,在珍.奧斯汀之後,一個女人承認她多麼孤獨、多麼強烈想要成為傳統家庭的一份子,已經變成丟臉的事情。」
這本者挑戰當代社會各種混淆人的資訊,揭示過去我們所尋找的那些伴侶特質,可能反而會導致與永恆幸福距離更遠。在書中作者與行為經濟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等專家對話,並融合從媒人機構到離婚研究者們的内在觀點。這本充滿希望的書,指引女性提升在長期關係中,真正重要事物的標準,放下那些阻礙她們尋求連結的燃愛模式。
「當我決定生孩子時,並不是為了排解寂寞,而是希望在沒有生理時鐘的壓力下找到命定之人,我真心以為(極其天真)我可以把事情倒過來做:先有孩子,再找靈魂伴侶。」
為了避免自己迫於生理時鐘而「將就」步入婚姻的作者蘿蕊.葛利布,求助醫學方式成為了單身母親。度過艱辛的育兒階段,當四十一歲的她「準備好」再次投入婚戀市場,卻發現自己的「籌碼」已不若當年,難道她再也找不到「真命天子」,注定孤獨一生?為什麼現代女性似乎更難找到理想的伴侶,「女性主義」教我們不僅要獨立自主、更要「樂於」獨立自主,這意謂著想要婚姻就只是想要「依賴」或成為「附屬」嗎?
她還察覺了一個常見的困境:如何在追求一段幸福婚姻的渴望與一長串複雜的「必須擁有」和「不能容忍」擇偶清單間找到平衡,清單上的標準往往讓許多機會被錯誤地排除在外。
在許多研究中都指出比起差異,我們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另一半,在《也許該試著丟掉你的「完美男」清單》書中也看到比起那些我們在清單中開出的條件,例如要身高超過多少,要有個炫砲的職稱等,關係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溝通,而相似性,或者說擁有相似的價值觀,比較容易能讓雙方是針對事情討論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而不會只是針鋒相對。
假設當我們定義某個年紀就要結婚定下來,那麼在那時候遇到的對象,很有可能雖然不適合卻因為年紀到了必須要做這件事。看了一個台灣女生到紐西蘭定居的影片,她說:「那些想在30歲以前就結婚的朋友,過了兩三年看到他們也開始離婚了。」急著做出決定可能是一時衝動,完美男雖不存在,我們依然有機會可以找到能最舒服相處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