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丹佛監獄實驗》:高材生迷失自我的人性考驗(微劇透)

2022/01/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史丹佛監獄實驗》
【簡介】
197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金巴多展開一項研究實驗,將二十四名身心健康的大學生隨機劃分為「獄卒」和「囚犯」兩組,在仿造牢獄打造的封閉空間裡,模擬起監獄生活。當入戲的獄卒「被鼓勵」施展權力,羞辱、挑釁甚至暴力,激起的豈止是囚犯的反抗,還有黑暗人性中的沈默絕望與殘酷惡意。起初嬉鬧的角色扮演逐漸失控,隔牆後的監視者又該如何在理論數據間,拿捏道德界線?
「史丹佛監獄實驗」這場社會心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曾多次被搬上銀幕;相較其他版本,導演凱爾派區阿瓦瑞茲找來《凱文怎麼了?》伊薩米勒、《移動迷宮》李基弘等新生代演員主演,還原受試者的青春樣貌,突顯由善漸惡的震撼,也對應一手主導實驗的金巴多教授背後所延伸的體制權威。那膨脹的成就與宰制的快感,想來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看了很多的電影,尤其關於「人性實驗」的部分,很多學者都會致力於「實驗」,但不知不覺「實驗」就不再是實驗,甚至連原本提出計劃的學者本身,都會成為實驗的一部份。因為他們不知道,走火入魔的不只是被實驗者,還有他們自己,但旁觀者清,唯能做的就是讓實驗者發覺,原來這已經與他們的初衷不同了。
而《史丹佛監獄實驗》大概是歷史上能夠留名青史的人性實驗了。
二十四位大學生,丟銅板決定誰是獄警誰是囚犯。當獄警穿上制服、戴上墨鏡,他們就不再是他們自己,而囚犯們也只能是他們的號碼,這裡沒有人有名字,他們只是號碼、只是警察。
「這只是個實驗」這句話大概是裡面的囚犯說最多的話,比起警察的得心應手,囚犯們似乎更不能承認實驗中會出現這些事情。沒錯,事情早在第二天甚至第一天就失控了,能看到有了權力的獄警們開始一些無理的要求時,會發現他們入戲了,會發現囚犯們開始想要逃了,而在螢幕上出現「Day 2」的時候,才驚覺「居然才過了第一天」。那瞬間會發現,他們換上衣服就已經不是自己,而且那種身在其中的感覺太可怕了。
這裡要提醒可能會看這部戲的人,你們知道,決定這一切的不過是前面提到的「丟銅板」,這個動作將他們一分為二,卻也讓他們的心態、精神折磨上有天差地遠。能看到獄警越來越過分,而身為囚犯的人也因為被折磨的關係從中退出。外人看來這個實驗漸漸走向失控的地步,就連實驗者教授本身,也變得像個殘忍的典獄長,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放任那些事情發生,儘管囚犯們把那些他們簽過得合同上需要遵守的拿出來說詞,他仍然為了實驗的「完整性」而視而不見。如果不是教授的女朋友前來關心,發現事情已經走向不一樣的方向,或許教授不會在第六天後就將實驗終止。
人性實驗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情,而且能看到尾聲時,他們有個訪問的部分,連身為獄警的學生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到這種地步,那種近乎剝奪尊嚴的事情。但又換個方向想,如果不是這個實驗,他們或許無法意識到在史丹佛大學裡的自己,能殘忍到這種地步,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樣子。在顧問群中,有個真正待過監獄十七年的人對教授說的話,是真正該讓人反思、反省,甚至是這個實驗的可怕之處,他說了這已經不是模擬監獄而是真正的監獄、他說他在監獄裡很討厭那些警察,但自己現在卻成了這樣的人還覺得享受、他說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個會對「人性」感到害怕,甚至你可能會覺得納粹黨集中營那些人實在太沒人性,或許看完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只要任何一個人進入那個角色,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迷失方向,變成你不想要成為的人。
黑犬先生(Kuroinu)
黑犬先生(Kuroinu)
黑犬先生|Kuroinu 寫愛情、寫校園、寫都會、寫耽美、寫百合。 喜歡皆大歡喜,偶爾虐心就想虐到底。 理性感性並存,相信所有理論拼湊出來的或許才是真實。 希望用平凡的文字創造出不平凡的故事。 IG:@hello_kuroinusan_hw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