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晚餐,有道菜我下手過重,有點鹹。我惴惴不安的把菜端上桌。
「這盤菜可能會有點....鹹喔...」
女兒夾菜嚐了一小口,皺著眉頭,吐吐舌頭。
兒子把菜放進嘴裡嚼了嚼,沒說話,馬上挖了一大口飯放進嘴裡。
沒有人想再夾第二次,這盤菜顯然讓人無法下嚥。
我嘆了口氣,惋惜地說:「算了!這道菜太鹹了,對健康不好,不要吃了。」
兒子說:「媽~你為什麼要煮菜?」
我當下聽了覺得有點沮喪跟難過,兒子是嫌棄我煮的菜不好吃嗎?
也是,不會煮就不要逞強,煮了又糟蹋食材浪費錢.....。
千百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許多小劇場在心中上演著。
覺察情緒,試著核對
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慢慢地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
看著兒子溫柔的眼神,他一向體貼懂事,應該不會這樣嫌棄我吧?!
於是,姑且不管心裡演得正熱鬧的小劇場,我試著與他核對:「你怎麼會這樣問?」
「因為你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還要煮飯炒菜,很累耶~」
哎呀~那句話的背後,孩子是心疼我的疲憊,不是嫌我的菜難吃啊!
我差點把兒子的體貼當作是惡意的批評了啊!
同樣一句話,個人解讀不同,就容易產生誤解。
「核對」確認對方說話的意思,真的很重要。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時,被一輛大卡車失控撞死。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
一個天使攔住他倆,為難地說:「對不起,現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你們兩個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
主人一聽,連忙問:「我的狗又不知道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天堂呢?」
天使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眼,說:「很抱歉,先生,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你們要通過比賽決定由誰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問:「哦,什麼比賽呢?」
天使說:「這個比賽很簡單,就是賽跑,從這裏跑到天堂的大門,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可以上天堂。不過,你也別擔心,因為你已經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讓主人和狗準備好,就宣佈賽跑開始。天使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會拼命往前奔,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著。更令天使吃驚的是,那條導盲犬也沒有奔跑,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
天使恍然大悟:原來,多年來這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永遠跟著主人行動,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可惡的主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可以了。
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心裏很難過,大聲對狗說:「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現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你快跑進天堂吧!」
可是,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主人發出一聲口令,狗聽話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
這時,主人笑了,他扭過頭對天使說:「我終於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請你照顧好它。」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狗,又說:「能夠用比賽的方式決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過它陪伴了我那麼多年,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著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會兒。如果可以的話,我真希望永遠看著它走下去。不過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請你照顧好它。」
說完這些話,主人向狗發出了前進的命令,就在狗到達終點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他的狗見了,急忙掉轉頭,追著主人狂奔。滿心懊悔的天使張開翅膀追過去,想要抓住導盲犬,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所以導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獄,導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裏,喃喃說道:「我一開始就錯了,這兩個靈魂是一體的,他們不能分開……」
主觀詮釋解讀未必是事實
我們常常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主觀的去看待或解讀一件客觀事情。那不一定是事情的真實面貌,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個人的詮釋。
就像故事中的天使,其實心地善良,但他始終認為這個主人是自私的人,所以替聽話的導盲犬忿忿不平著。如果一開始他就知道主人替導盲犬設想的心意,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
我如果因為兒子問了那句話,自己瞎猜編出故事而默默生氣著,把這件事記在心裡,也沒有再次核對他的想法,親子之間的誤會和摩擦是否也就此產生了?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孩子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啊?」
媽媽想,孩子這麼小就要知道生命是怎麼來的,性教育要怎麼教、怎麼說,她都還沒準備好。越想越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辦。只好問小孩:「你怎麼會問這個啊?」
小孩回答:「因為社會課老師叫我們回家問,祖先從哪裡來啊?」
這雖說是生活上的小插曲,但也是說明了,有時說話不夠清楚,或聽的人理解有誤,溝通就在平行時間,沒有交集。
不僅僅是親子,伴侶、同事、朋友任何人際關係都是這樣。每個人難免多少都會用自己的經驗、好惡、印象、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來對事情或人進行評判、猜測。
如果能夠自我覺察,就能夠提醒自己,不要過於主觀判斷和解讀。甚至能夠進一步做「核對」,「你的意思是這樣嗎?」「你怎麼會這麼問呢?」相信可以少掉很多人際溝通上的誤解與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