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不滅的光輝:專訪江綾敏》

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噹啷一聲,映入眼簾的是許久未見的老師。(圖片來源:江綾敏 提供)
噹啷一聲,映入眼簾的是許久未見的老師。穿著運動外套和運動鞋,踏著沉穩的步伐和我擊掌。
相隔六年
點完咖啡後,她把椅子拉近我,直視我的眼睛說:諴,你長高好多了耶。我輕輕點頭,然後燦笑,對啊,畢竟過了那麼久。
江綾敏,是我國小三四年級的班導師。身材矮壯,個性活潑開朗,除了是一位好老師,同時也是同事心中的訴苦對象。同時,身為姑姑的最好朋友,她對我的家庭很了解,當時在學校遇見我,都會關心我家人過的如何。
▌即使困難重重也要教書
當初是為何想當老師呢?「其實當老師一直都是我的志願,我每次小學寫作文都寫我想當老師。」她眼睛瞇著笑,然後調整座位,開始滔滔不絕。「在當年,要當上老師其實是很困難的,成績要非常好,才可以考上師專。」她停頓了幾秒,又繼續說道,「但我成績真的不太好,所以根本考不上。後來就跑去一間工廠工作,剛好那時看到政府在招老師,便決定認真讀書去考老師。」她啜了一口咖啡後,繼續說:「因為我早上還有工作,所以我都會提前錄下我唸課文的錄音檔,然後上班的時候一邊塞著耳機,一邊工作。」
她笑得好大聲,牆上的畫框都好激動。當年經歷的這一切過程,如今都成了耐人尋味的美好回憶。
▌能救一個是一個
教書了教那麼多年,老師的堅持與理念是什麼?「當然就是教好每個學生。」她毫不猶豫的說出口,「所謂的教好,就是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小學是根本,所以要養成好品格。而且我認為品格比起課業都來重要。」這便是他的堅持,堅持了十幾年,那顆一心只想為了學生好的心態一直都沒有變。
能救一個是一個
那麼關於課業方面的堅持呢?「基本上就是因材施教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步調,有些人學得快,有些人學得慢,所以我都告訴自己,只要盡力就好,如果有些人你真的沒辦法幫了,那就放過自己吧,不要太糾結。」她淡淡的說,然後突然大笑:「能救一個是一個呀!」盡自己所能,然後放過自己。「我也非常討厭作業出很多的老師,那根本沒意義,反而應該要留時間給孩子讀課外書,這比較重要。」她拼命的搖搖頭,苦笑。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那麼愛閱讀的關係吧。
▌一早便從弟子規開始
當時記得您總是要我們上課前要唸弟子規,是有什麼原因嗎?「其實只是希望你們可以從弟子規中獲得做人處事的道理。雖然你們才國小,但希望你們之後可以了解到他到底在說什麼。」她接著又笑笑說到:「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弟子規寫的東西和現在所需要的已經不同了,所以我這幾年開始讓他們學一些名言佳句,這樣之後他們寫作文就可以用到了。」
還記得當年我始終不明白為何老師為何要我們唸這種東西,但這使當時的我可以在上課前靜下心來,然後專心上課。所以,除了能夠從其中了解做人處事的道理,也可以沉澱自己的心。
(圖片來源:江綾敏 提供)
▌忘不了
在您好幾年的教書生涯裡,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呢?「有一個孩子,她的媽媽未婚生下他,然後有一天她跑來班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嚷嚷要老師帶她兒子回家養,她不要他了。我當然不可能幫她養啊,而且那時候班上還有那麼多人在看,他該有多傷心啊…」她眉頭皺起,搖搖頭。想起那時,她滿臉的不捨和無奈,「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個畫面。」
她提起咖啡杯,放到唇邊喝了一口,然後望著牆壁放空。漫長的沉默。我不禁眼眶濕潤,不知是因為心疼老師還是心疼那孩子。我突然覺得老師這份工作好偉大,在台上很勤奮的教書,下了課後又該如何面對自己。會不會總是在想自己是否有好好盡力了?又或者其實很對不起自己?
▌自己的孩子
調整好思緒後,我又問,除了學校的學生要顧,回到家也有自己的孩子要顧。因此我問,對待學生和對待自己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嗎?她苦笑起來:「其實沒有什麼不同耶,可能對待自己的孩子課業成績會比較嚴格吧?其他的都沒什麼不同。」
對待學校的孩子就像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她便是抱持這樣的心態教書的。
▌步入尾聲的教育生涯
教書教了那麼多年,是否有想過要退休呢?「當然是有想過,我預計再五年後就要退休了。因為那個時候退休金可能會比較多,哈哈。」喜歡歸喜歡,畢竟老師仍是一份工作,薪水也是要精打細算的。
那退休後是否想做什麼事?「其實現在就已經在做了。我會去練習畫畫和葫蘆絲。」講到這,她眼神發光,看起來很開心。「之後真的退休後,我會想去醫院或是安養中心當志工。因為我爸爸也在安養中心,看到了許多人情世故,所以想趁還可以動的時候幫助別人。」她的眼神,有點悲傷,卻也很堅定。除了在把愛帶給孩子們,她也想把這份愛延續直到真的再也無法幫助別人。「當然,也要把自己的身體顧好!所以我平常都會爬山,至少一個星期會找一兩座山爬。」她的眼睛閃閃發光,退休對她而言,並不是茫然的,反而令人期待。
她的眼睛閃閃發光,退休對她而言,並不是茫然的,反而令人期待。(圖片來源:江綾敏 提供)
▌後記
採訪的部分結束後,我們開始更新彼此的近況。我們聊夢想聊未來也聊家人,我覺得身心靈都得到了滿足。像是龜裂已久的土地,得到雨水的滋潤。
離開的時候,我和老師在門口揮手了好久,直到我坐上機車後座才停止。微風很輕柔的撥著我的頭髮,帶走我的緊張,取而代之的是從容、自信以及微笑。
▌作者介紹
柔軟的亮孩。16歲了,內心卻依然住著一個小小孩,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下輩子絕對要當隻貓,因為就算打翻了水也不會被罵。喜歡像條自在的魚在水底生活,喜歡盯著來來往往的行人思索,也喜歡將心底的秘密都說出口,更喜歡像這樣,將心情寄託在文字裡。
avatar-img
2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珍從小就感到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聯繫。孩提時,她會花上數小時在家附近的森林裡探索,陶醉於樹葉的呢喃和鳥兒的歌唱。這種聯繫隨著她的成長愈發深厚,激勵她將對講故事和攝影的熱愛與新的使命結合起來:教育他人關於環保的重要性。作為一名環保故事講述者和教育家,珍走訪了許多遠近的社區。
Thumbnail
就像是每年奧斯卡都會有的溫馨小品,儘管有點老套,但還是很動人。最近很流行師生關係決裂的電影,《怪物》、《失控教室》、《春風勁草》、都是在歐美電影獎季上受注目的優秀作品,可是劇情都是些師生間的互相惡鬥與頹敗,看了有些心灰意冷,滯留生就像挽回了一道曙光,重新讓人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師生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教育界中適當的稱呼和尊重的重要性,提出了從「teacher Gary」轉變為「Mr. Gary」的必要性和意義。文章強調了正名對於塑造尊重和有效溝通環境的關鍵性。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小林是一位高二生,短髮、身高175、個性溫和。 最近由於108新課綱,小林要做一個專題報告。他透過親戚,找到了一位從事過安親班和補習班的老師─呂老師 小林:「您好,很榮幸有機會可以採訪你。」 呂:「不會。你想要問什麼?」 小林:「我想知道您以前從事安親班的經歷,您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嗎?」 呂
“解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如此明確的道理卻難以實行,在權力不對等的教育界,上對下的實行模式反而當作是在“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珍從小就感到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聯繫。孩提時,她會花上數小時在家附近的森林裡探索,陶醉於樹葉的呢喃和鳥兒的歌唱。這種聯繫隨著她的成長愈發深厚,激勵她將對講故事和攝影的熱愛與新的使命結合起來:教育他人關於環保的重要性。作為一名環保故事講述者和教育家,珍走訪了許多遠近的社區。
Thumbnail
就像是每年奧斯卡都會有的溫馨小品,儘管有點老套,但還是很動人。最近很流行師生關係決裂的電影,《怪物》、《失控教室》、《春風勁草》、都是在歐美電影獎季上受注目的優秀作品,可是劇情都是些師生間的互相惡鬥與頹敗,看了有些心灰意冷,滯留生就像挽回了一道曙光,重新讓人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師生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教育界中適當的稱呼和尊重的重要性,提出了從「teacher Gary」轉變為「Mr. Gary」的必要性和意義。文章強調了正名對於塑造尊重和有效溝通環境的關鍵性。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小林是一位高二生,短髮、身高175、個性溫和。 最近由於108新課綱,小林要做一個專題報告。他透過親戚,找到了一位從事過安親班和補習班的老師─呂老師 小林:「您好,很榮幸有機會可以採訪你。」 呂:「不會。你想要問什麼?」 小林:「我想知道您以前從事安親班的經歷,您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嗎?」 呂
“解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如此明確的道理卻難以實行,在權力不對等的教育界,上對下的實行模式反而當作是在“解決製造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