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幸福/想做就做,何必等「伴」?

2022/1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看到一位女性朋友臉書po出美照,點進去欣賞,才知她一個人開車到埔里,轉搭「台灣好行」公車上清境;一個人欣賞雲海,一個人與落羽松拍美照,還選了當地知名的老英格蘭旅館喝咖啡,享受一下。
她不是沒有伴,與老公年齡差了10多歲,丈夫愛靜,她受旅遊,平常她也會與姊妹淘一起旅遊,現在更「進化」到自己也能旅行。

我有多位女性朋友,最近都完成「一個人旅行」的「壯舉」。為什麼稱「壯舉」?因為一個人旅行,除了要獨自做好功課,還要有獨行的勇氣,與無畏他人眼光的淡定、自得。

台灣目前還是「群體」社會觀念,對「一個人」未必友善,尤其是餐飲業;很多人更以好奇眼光打量:「為什麼自己一個人?」「難道沒有另一半或朋友?」
我身邊有愈來愈多朋友,完成「一個人的旅行」,不只是年輕人,很多甚至是50+的熟齡族。
他(她)們不再畏懼他人眼光,也不想再等待、或配合別人,「想走就走」,自己追逐夢想。
一位剛從政府機構退休的朋友,最近受邀去台東演講,她不是匆匆來去,而是趁機進行「四天三夜的東部行」,她利用火車與台灣好行的公共運輸工具,省去找路的麻煩,一個人走走逛逛,逍遙自在。
另位從新聞界退休的女前輩,退休後想旅行看世界,但教職退休的老公興趣南轅北轍,只想宅在家看股票;她每天自己規畫遊程,到鄰近城市爬山,還為了「自己拍照」學會各種自拍角度與pose,每天記錄自己足跡與美照。

不管是夫妻、家人,能興趣一致結伴同行當然最好,但若「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其實也不必太過勉強。

尤其很多夫妻共同生活了一輩子,以前或許各自忙工作、忙兒女,彼此還有共同話題,退休後相處時間變多,反而驚覺志趣不同;硬要配合「另一半」生活步驟或綁在一起,反而容易磨擦或心生怨懟。

我的父母以前在同一機關上班,算是夫唱婦隨,但擔任高官的父親退休後,從眾人尊敬、忙碌不堪,到閒在家中,只能對老婆子女發號施令。媽媽喜歡逛菜市場看東看西,閒在家中的父親計算時間,「買一個菜為何要買那麼久?」「你要讓我餓死嗎?」讓母親倍感壓力,上菜市場如上戰場,得匆忙趕回家以免老公久等,原有的生活「小確幸」消失,反而愈來愈不快樂,夫妻關係緊張。
老媽另一個好朋友也是,她喜歡參加社團,還常跟團爬山,但丈夫只想待在家,參加歌唱班的她,上完課不能與同學一起歡唱卡拉ok,也不能聚餐聊天,只能匆匆趕回家幫老公煮飯,她哀怨地說:「真想跟他卒婚!」老公反成她晚年生活的累贅。

尤其到中老年更應有所體認,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在經歷過生活與職場的淬練,為何不能「獨立生活」?何必一定非要綁在一起?

我就看過一個老人團體中的80多歲老夫妻,丈夫愛種花,不只照顧家裡花園,連老人會教室周遭花圃也全包;他的太太不愛花草,喜歡跳舞,每早到老人會跳交際舞,然後在合唱團唱歌,夫妻彼此了解.彼此尊重,感情反而更好。

在50+之後,擁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愈來愈多,更要懂得如何規畫,讓自己多采多姿,在「晚年」活出燦爛。

不必「呆」在家,等著另一半或兒女、朋友「 有空」,自己獨立起來,想唱歌、繪畫、跳舞、種花、旅行、甚至跑一場馬拉松......在這個終於「完全屬於自己的年紀」,讓自己「想做、就去做」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