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市場調查公司DALBAR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發現,在截至2009年底的20年中,股票共同基金投資人年均報酬率僅3.2%,遠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的8.2%—整整落後大盤5個百分點。讓我再說一遍,因為這實在驚人:基金投資人的績效,年均落後大盤(那些基金正是投資在這市場)5個百分點。
這當中涉及許多錯誤的基金投資。主要原因是投資人就是無法「買進後放著不動」,他們總是堅持不了多久;無論是投資積極型還是被動型基金,往往在錯誤時機買進或賣出。假如被動型投資果真那麼容易,你將看到人們紛紛這麼做,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投資被動型基金,人們仍往往買在高位,持有得不夠久,然後在錯誤時機出場。
投資人主要受兩股力量左右。其一是渴望進出市場,其二是渴望更換金融商品。行為財務學的研究者知道,人腦的構造,令我們很難對任何大波動--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或結束於2020年3月的大空頭--無動於衷。即便是漲幅兇猛的多頭市場中的正常修正,也可能足以令許多成年人哭著找媽媽。
許多專業人士(或許是大多數)會因為市場劇烈波動而驚恐不安—雖然他們理性上了解市場波動是正常現象。而當股市高漲時(例如2009年全球股市從觸底到年末勁漲73%,或2020年3月底無限QE後股巿V型反轉),許多人自然希望相信報酬豐厚,是自己的聰明才智所致,而不是單純跟隨外部環境大漲。
因為投資人過度自信而被太早賣出的投資組合,可能跟因為恐懼波動而砍在阿呆谷的一樣多。多數投資人情感上無法買進股票後放著不動,他們就是辦不到。
事實是:對幾乎所有人來說,被動型投資都非常困難。我們很容易屈服於貪婪、恐懼、痛苦、懊悔、過度自信。信不信由你,我自己才剛經歷過一次堪稱失敗的擇時進出。
我在0050股價跌至臨近100元左右時,提過這是一個不錯的買進機會,而我確實也這麼做了。我從100、99、98、97一路向下買,這個部分我做的很順,帳面虧損當然隨著指數跌破13000點大關漸漸擴大,但這本來就在我預想的狀況中。我其實還有點雀躍,忍受的住小麥下跌的人,會擁有比一般人多的小麥,我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喝采,未來如果有大幅獲利,這當是我應得的!
結果上個月又一次的熊巿大反彈,呃......看到帳面獲利突然間暴增的我,突然不知如何是好,這可是千算萬算想不到呀! 我做好了短期帳面大幅虧損的打算,但怎麼會突然就賺錢了呢? 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我是真的很慌張啊!
於是我在5%停利一部分,10%停利一部分,我0050原來累積的部位,就這樣差不多都被我賣飛了!! 當然你用上面數字可以知道我在0050到110元之前就差不多賣光光了,還有一大段漲幅沒吃到! 但若要說我這是一次還不錯的波段操作,我也實在不好否認,畢竟一個多月獲利8%也是真的,但我內心裡,知道我只是個意志不堅定,被突然上漲洗盤洗出去的假被動投資人罷了。
想到我竟然獲利這麼一點就被洗出場了,我就感到十足慚愧。賠錢我知道我抱的住,畢竟我實在不擅停損,但沒想到賺了點蠅頭小利後,我卻抱不住我辛苦建立起來的台股部位。我應該學習要做更簡單更機械化的計畫,我還是乖乖回去做0050定期定額好了,跌到X元買X張好像不是很適合我, 我還是回歸閉眼每個星期買3張5張之類的,才能長久待在市場上。
投資人都想能夠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摸底猜頂),但許多投資經典書籍都告訴我們: 嘗試這麼做,最終大半是徒勞無功。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告訴我們如何準確的判斷最高點或最低點,因此不要浪費時間去嘗試擇時進出。但許多投資人(如我......) 就像孩子一樣不聽勸,一定要自己痛過傷過經歷過,才會承認一些老生常談是前人智慧萃鍊出來的、是大多數人應該要遵循的。
不需要猜測市場高低點,同樣可以獲取投資利潤。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股市走完熊市週期之後,未來一段時間都會有不錯的報酬。過去每當S&P500指數下跌超過20%之後,未來的1年,3年,5年的表現都很不錯。今年指數到如今已經下跌約20% (今年明顯是個熊出沒的年分),所以理論上未來1~3年的投資報酬,是很可以期待的。
幸好我一直抱著我2016年起建立的ETF部位,幸好我對美股漲跌一如暨往的無感,幸好我絕大部分的美元資金還在市場內.....面對起伏不定的巿場指數變動,以不變(定期定額/到期再平衡) 應萬變,倒是一個很值得推崇的方法。
美國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魔球/快閃大對決等書的作者)曾經說過:「我總是認為指數型基金對人們的生活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一旦你開始做指數投資,你就會開始停止思考投資的相關事情,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如此。我開始做指數投資之後,我就不需要每天頻繁的去察看我的投資組合績效,我也不用花時間去思考該買什麼?賣什麼?我基本上就完全不再去想這類事情了,也因為我不再需要花時間在投資上面,我就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寫作,成為更好的作家。這是約翰伯格(Vangaurd創辦人)被低估的大貢獻之一。」
面對熊巿反彈,我們仍需要更沈著,才能好好繼續待在市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