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怎麼做好,就怎麼做,他沒有固定的執著,就是妙用無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https://unsplash.com/
我們一個人,自我意識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內心是很剛強;一個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內心是調柔的,調柔清淨,他是調柔相;懺公師父常說的:該怎麼做好,就怎麼做,他沒有固定的執著,就是妙用無窮,不墮諸數這一句話。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從過去而來。佛教說因緣觀,諸法因緣生。其實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個過去生跟今生的互動,這一段的因緣,過去做過什麼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跡,只要你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你造了業就會留下功能。過去跟現在這一部分不能改變,佛教修行不是修這一部分。
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情,你的色身會健康或病痛,這個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過去的你,所以說,過去跟現在這一段因緣叫做認命,這個因緣不能改變。第二個因緣是現在跟未來:這個最重要!因為這個是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今生跟未來這一塊,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們所要修的是什麼?當然是放在未來!你過去有什麼好修的呢?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下等人是活在過去,老是想過去,你過去怎麼樣,你今天就怎麼樣,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會往好的方向走。這個人是有潛力的!因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個修行的目標,這個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
有些人在世間打轉還找不到高速公路,你連怎麼修行都還不知道!你要改變的不是要改變外面,是改變你的妄想。
所以,當你瞭解整個楞嚴經的道理,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起碼我們的生命,已經慢慢在進步當中,我們未來生命,保證我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那麼你的生命就有意義了。
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減少,真如的光明慢慢開顯...那就很有意義!
https://unsplash.com/
所以說:修行人,你要開始忘掉過去,我們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你過去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你內心當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這個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
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它不是本來有的,你本來是清淨的,它是後來有的,它是從因緣生,當然也可以從因緣滅。我們無始劫來,被妄想所誤導,使令我們的能力、功能,完全產生了障礙。
我們要知道:你一個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你的人生是來歷練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順逆的因緣,而成就、開顯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種功德。所以,當你安住真如的時候,你發覺: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好的、壞的都有意義,酸甜苦辣統統有意義;當你安住真如的時候,無論成功、失敗,對你都是一個增上的因緣,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相反的,你如果活在妄想當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對你有意義,其它的就沒有意義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這個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這就叫稱性起修,依止這一念心性,透過人生的歷練,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我們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你的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獨角獸之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營者從公益出發,經營最美麗的公益圖書館「文房」,免費開放給國人。 使用期屆滿,歷史建物返還市府,讓文化資產得以活化永續。 用心投入修復、經營、傳承文化資產,希望結合歷史建物、環境、生活、記憶,打造市區新亮點。
用什麼心來看世界 世界就成了那個樣子
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強大的磁場,你有什麽樣的心態,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 文字轉載於網路
經營者從公益出發,經營最美麗的公益圖書館「文房」,免費開放給國人。 使用期屆滿,歷史建物返還市府,讓文化資產得以活化永續。 用心投入修復、經營、傳承文化資產,希望結合歷史建物、環境、生活、記憶,打造市區新亮點。
用什麼心來看世界 世界就成了那個樣子
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強大的磁場,你有什麽樣的心態,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 文字轉載於網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探究自己是誰,前世今生又有何關係?!是干擾現在的自己,找自己麻煩~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找尋實現自我價值的連結呢~ 知道前世今生的關聯,是相信因,而不遵從果,進而改變成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傳承。在東西方所有命理探索,例如:占星、紫微、八字、占卜、人類圖等,都是在談前世因與今生果。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探究自己是誰,前世今生又有何關係?!是干擾現在的自己,找自己麻煩~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找尋實現自我價值的連結呢~ 知道前世今生的關聯,是相信因,而不遵從果,進而改變成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傳承。在東西方所有命理探索,例如:占星、紫微、八字、占卜、人類圖等,都是在談前世因與今生果。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