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是近期的工作水彩插畫,
.極簡反向的日本節目例
這是在讀完森博嗣寫的人生超整理,對比起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時,剛好想到一個綜藝節目的案例。
延伸參考這篇讀書心得:
三個面向入門極簡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整理方向|讀書紀錄
|日本綜藝節目|月曜夜未央
一直很喜歡松子主持的月曜夜未央,節目也總是有各種奇人軼事。 從第一次看到桐谷桑開始,而後也像班底一樣的定期會出現在節目上。 主題大致都會是,每日強迫症似的使用股東優惠、囤積的居家整理 、婚活嘗試斷捨離、等等…有如紀錄片。 他的日常不外乎就是將一天中的行程排列,將股東優待確實的使用掉。
隨著看到的主題越來越多,也漸漸的知道桐谷桑是個很厲害的人,過去的桐谷桑是一位職業棋士(整理屋子時出現了很多箱的棋士雜誌時得知) 雖然家中非常混亂,但也能夠知道他是個專注度極高,相當聰明的人。 比如每天都要排程把股東優待使用到,變相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紀律。
.閱讀和思考的另一種門檻——文化
偶爾聽到一些說書心得或討論,就有點點感受到國籍和文化產生的認知門檻,就算是已經這麼進步的現在、透過翻譯也不見得可以傳達到閱讀者身上,不論是輸出的精準度抑或是接收重點訊息的程度,都有一定落差。 更不用說即便是和相同文化可溝通的對象都會因為立場和價值觀不同而產生認知落差。
曾經和朋友聊天談到關於學習語言和實際走訪行動,認識體驗當地之後的共識 感覺認識 溝通 和語言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幫助我們了解/認識該地區的文化
比如日文裡面在詢問/邀約的 行きませんか 成句類似於 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要不要看電影? (ませんか是否定問句 不去嗎?一種給予拒絕空間的問法) 其實也有一點先入為主的你可能不會去,所以拒絕了也沒關係, 然後套上自己對於日本的人事物認知,也許也可以說是一種偏見(?) 就會發覺共感有趣的地方,大概類似這種感覺。
這也是我覺得,有時當下雖然不太能理解他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或認知 原因有很多,最先想到的或許還是立場問題。
|日本綜藝節目|跟拍到你家
這兩天在緯來日本的YT頻道剛好更新了一集跟拍到你家 是一位生命記憶彷彿還停止在過去的獨居老人, 於是在PD的整理企劃,一個協助打掃的過程當中,也覺得是一個逐漸療癒的過程 大家也看到老先生過去的記憶故事。
印象中月曜好像也採訪過他(?)
後半段是採訪另一位獨居奶奶的故事,對比起前半篇的爺爺 似乎也可以談論(呼應)上野千鶴子教授的一些著作呢!
留言的部分有看到網友提到日本的丟垃圾文化
先不說住宅區的相互牽制(監視)意識,也不得不提到日本的丟個垃圾都是學問,日常垃圾還要分丟棄(可燃/不可燃)的日子,連回收種類(比如要拆包裝/瓶蓋/瓶身之類的相當細緻) 或是丟個大型家具也要測量好材積再去超商依材積付費買單子,並在指定日期材可以把家具放到指定地點之類。
於是對於老先生的囤積行為,又新增了一條新的思路,留言也很剛好的呼應了文化門檻的部分,還挺有趣。
在看到這部影片之前,總感覺文章好像哪裡沒打完似的,一種難產的感受…多虧了影片底下的留言,給了很棒的總結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