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將從我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談談「從清潔延伸出的整理案件」與「由整理公司主導的整理案件」之間的差異。身為曾參與過這兩類型案件的工作者,我希望能從更多面向深入理解這個產業目前的樣貌,也期待能與大家進行理性且開放的交流與討論。
如果是有整理需求的讀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小細節來評估自己適合怎麼樣的服務。清潔+整理和整理案的定義:
清潔+整理案主要的派案單位是以清潔為主,整理為輔,普遍以鐘點費報價,以個人工作室形式在業界闖蕩,服務項目種類較多樣。
整理案則由整理公司統籌報價,服務以整理為主,通常是固定的整理團隊。
以下的舉例都是我自己工作經驗裡最具差異的兩個極端,並不代表所有工作者都會如此,請參考看看就好。
差異點1: 優先順序不同
清潔整理類案子最大的體驗是:以客人的指令優先,較少調整生活動線。
我舉一個例子,在大套房的狀況下,客人家的水區和備菜區分散,洗菜需要到陽台,而做菜時要回到餐桌,動線較長,客人的需求是解決廚房混亂,希望將廚房區域變整齊。
那在我的觀察中,清潔整理案的主整普遍會選擇將陽台和聯通走道的物品減量,並將餐桌平台整理乾淨、排列整齊,物品確實減量,完整度較高,但這個混亂有可能會變成一個週期發生的問題。
客人的確說了她希望變整齊,但更深層的問題可能是做菜動線太長,導致客人的廚房用品會蔓延在這個區域,這才是亂的根源,在整理公司主導的整理服務中,會以更多的提問來判斷該如何協助客戶改善生活情況,會以如何解決根源為優先處理的問題,如果真的上架不完,就有可能會留給客人慢慢調整。
我自己的感覺:在整理公司的案子中,剛開始我會比較心慌,想說我們都是以小時計費,花這麼多時間溝通而不動手,真的沒有問題嗎?留給客人慢慢上架是可以的嗎?但在溝通時間拉長的狀態下工作,可以感受得的是屋主對團隊有足夠的信任感,和我們應對的態度會像是「來協助他的人」,顧客滿意度也較高。而在清潔整理案的體驗是,屋主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更細節的指令,譬如說「幫我把廚具集中到這個櫃子。」「這個推車我要轉向,用來備菜。」我們會更像是「來幫他做事的人力」,不需要有太多的專業意見,因為客人本來就有想法了,主整的態度也會偏向客人有想法我們就聽他的就好,事情做完比較重要。
差異點2: 物品的篩選引導
物品數量多,大多數可以分成兩個原因,一個是太久沒整理,很多東西都沒有篩選,另一個則是真的喜歡買東西,不知道什麼物品適合自己。
第一個類型的案子會比較容易,因為大部分的屋主只是太久沒有篩選,有很多東西只是放著忘記丟,只要我們幫她把過期的食物、保養品,壞掉的傢俱、家電和一般垃圾、回收物等等挑選出來,那淘汰的物品所多出來的空間,就足以讓剩餘的物品美美地上架。
第二種類型的案子才是考驗專業能力的種類,屋主的物品大多數都要留,都是可以用的、新的,他都喜歡。那物品該如何減量,讓空間變得更加有序,就需要整理師專業的引導。
我曾經有遇到一個案子,主要需要整理的空間是主臥室和更衣室,女主人很愛買衣服,也很喜歡穿搭,但因為衣物的數量較多已經逐漸影響婚姻關係,女主人情緒微焦慮,希望改變又不知從何開始,那天公司派了一位原本是服飾店櫃姐的主整來執行這個案子,主整憑藉從前累積的專業眼光和穿搭建議,幫女主人找出了更適合現階段身形的穿搭和顏色,並配合目前非上班族的生活模式,淘汰了許多正式的上班套裝,並將適合居家的衣物調整到黃金區域,給足屋主信心的同時又達到了物品減量的效果,我深感佩服。
但在清潔主導的案子中,大部分的整理師都傾向儘快把手邊工作完成,而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引導屋主做物品斷捨離,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以時薪收費的關係,讓大家都比較在意應該要把時間用來「做事」而不是「溝通」?
差異點3: 整理的團隊意識、節奏和其他細節
這兩種案子最大的區別,我覺得是做事情的團隊意識。
在整理公司的案子中,在介紹完整理師的姓名之後,通常都會請屋主帶著所有整理師導覽需要整理的空間和需求,通常會花20分鐘左右,以確保團隊中的每個人對當前空間和屋主需求有共識,之後會由主整下達各個空間的指令和需求給其他整理師,在屋主的需求及主整的指令下進行適當的整理規劃,而在整個案件中主整最重要的工作是控場,觀察屋主情緒變化、其他夥伴進度、大方向的整理調整、時間的掌握、該開戰場到什麼程度等等,絕對不是負責某個空間。
但在清潔主導的案子中,也許是為了縮短工時,較少會讓所有整理師都一起參與空間導覽,通常會以完成主整指令為主,對於屋主心中的規劃了解較少,有時候就會做完後發現不太貼和屋主需求的狀況。
另外,清潔主導類型的案子,夥伴會偏向『協力』的方式來執行,主整不會有絕對的權威,通常主整會是接到案子的那一位,而其他夥伴則是來協助一起完成的,大家的責任傾向共同承擔,包含主整在內,大概是兩人負責一個空間,需要和主整討論規劃時,主整可能也在忙自己的空間而無暇顧及其他夥伴,有時候會發生整體不一致感覺(例如主臥順色是左到右,但客臥順色是右到左),在處理空間的狀態會偏向滾動式進行,像是這個櫃子全部下架、分類理順之後,清潔完成後又上架。做完這個櫃子再做下一個櫃子,範圍較小,比較容易發生『重工』(上架完又下架,並重新找位置上架的意思)
總結:
- 該從哪邊接案比較好呢?
從整理公司的案件中可以學習到一個完整的整理流程,嚴謹確實,工作時很有安全感,但會受限於一定的制度與企業理念下,團隊默契和專業能力同等重要,有機會接觸大規模的案件,並能累積扎實的基本功,成長機會較大。
而在清潔+整理的工作室案件中,發揮空間較大,可以練習自己的口語表達和整理技巧,但相對要承擔的責任與風險也更大,規模較小,但不確定因素較多,較難預估工時及耗費的心力,不過薪水較高。
問要接哪一類的案子更好,絕對是都接,最好是自己也開拓案源,努力擴張。
- 該選擇哪種整理服務會更適合?
囤積案、購物狂、不確定自己需求的客戶,首選整理公司,會有整理師陪你理清自己的需求和找到適合你的生活動線,資源較多,若有其他延伸需求都能有相關的建議(搬家打包、層架組裝)。
小規模案件,以及對自己空間規劃有目標,單純需要助手的人,優選整理工作室,價格較便宜,也能滿足需求。
像我對自己的整理需求就有明確的認知,我有自己的想法,找個幫手來協助我整理,又能彌補我清潔能力的不足,這可能就是適合我的服務;但如果我想替家裡長輩安排整理服務,我還是會請整理公司來處理,由第三方出面統籌、溝通,能避免讓我成為黑臉,又能得到有效的協助。
/
會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每個人對『整理師』的想像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會以為只是家事幫手,為什麼要收這麼高價,有些人為了節省預算,選了經濟的方案後卻又抱怨為什麼好像沒有陪著屋主一起斷捨離,跟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等等。而在我們的工作現況是,整理公司能給出更精緻的服務,卻受限於市場行情價,無法提高價格,而工作室雖說以低於市場的行情價拿下案子,客戶卻會對整個整理服務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達到整理公司的水平,在服務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誤差,這對三方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現象。
也許是因為新興行業,才有這麼多資訊不對稱的狀況,讓一切都感覺困難重重,但也是因為新興行業,才有這麼多冒險的快感,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希望有經驗的整理師也可以一起討論一下,感謝大家⁽⁽ ◟(∗ ˊω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