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面向入門極簡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整理方向|讀書紀錄

2022/04/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語夜嵐 |IG|@Ggoyoruarashi
比起精準定義,我們都期望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過程與練習

可能將近是10年前的事了,認識怦然心動整理術起因是網路書店的首頁廣告,因機緣閱讀而後到斷捨離、極簡生活,不知不覺也累積了一些書量。
個人閱讀習慣多數是喜歡選讀日本作家的書系,所以接下來的書單也都會是日本作家的書籍。簡單筆記產出,也幫助自己思維梳理。

將書籍逐一排列出來後,大致分成三種工作類型:實務整理/品味生活/工作思考
閱讀過程發覺依照切入面向的不同,提到的本質核心最終都離不開自己的判斷覺察(※切入面指的是:作者自覺萌芽的那些時刻或是找到判斷基準的心法/論點)

閱讀就好比各種時空背景下的生活體驗,例如本質相同但就像是一件事換了好幾個說法,或是說用好幾種不同的情境去包裝。
面對不同的呈現,不同的說法,接收者對訊息的接受程度也有一定的落差,所以透過閱讀的多樣性,也會發現自己的傾向或是說能夠接受的思維概念。
輸出很容易掏空一個人,單純只有接受容易淪為資訊
通過"吸收訊息->整理輸出"這個練習過程,將訊息完整變成自己的思維養分。
以下切入點分類定義是我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判斷,可以參考看看。

從整理實務切入


|怦然心動的整理術-近藤麻里惠|

遇到第一本明確就是整理術心法的書籍,記得作者是屬於從小就很熱愛收納整理,透過不停的研究/自省,逐漸發現只有東西變少才能夠解決現有收納的問題。後續用案例逐篇介紹流程和心法。
就像很多開始練習極簡/斷捨離的人一樣,作為入門書籍是不錯的選擇,清晰明確共感程度強。

.傾聽心理,使用怦然心動的法則做為物品去留的篩選標準。
.只留下心動的,而不是留下可能會用到的。
.收納心法:不要分散物品/考慮動線/不堆疊


|斷捨離-山下英子|

通過於寺廟借宿的契機看見修行僧愛惜生活必需品與所在打掃乾淨的整潔空間與當時節目所盛行的收納術自省生活中的想要、充斥無窮無盡的物品,連結起透過瑜珈學習到的:斷行/捨行/離行,覺察斬斷慾望脫離執念的修行哲學。
斷=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
捨=捨棄家中氾濫不需要的物品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從關係軸和時間軸看物品:主角不是物品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奪回被占據的空間能量: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覺察/東西要使用才有價值
.物質過度氾濫的社會/撿便宜的折扣心理
.從信息過多到知行合一:比如手相/面相/風水/中醫望診,通過對外在形象的觀察分析,判斷藏於表象的狀態/狀況。
.留下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物品是自身的投射
.斷捨離並非提倡清檢的生活:571的總量限制原則/替換原則

我特別喜歡斷捨離的概念,通用不止於物品。

從心靈成長或是品味生活切入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佐佐木典士|

和女朋友分手,混亂的居家環境,懶散看劇、成天喝酒逃避現實,三分鐘熱度,動不動就跟別人比較,直到自覺不可以繼續渾渾噩噩下去,從整理物品開始重新出發。
書籍分成5大章節,分別是:自覺/找原因/解決方法/改變後的自己/取決於心

.極簡主義者的誕生源起
.物品為什麼會多到無法整理的程度?
.五十五項減物法則!
.丟東西改變我的十二件事
.不是「變」幸福,而是「感受」幸福

其實光是書籍目錄就很引人入勝,可能是作為編輯,書籍結構配置的很美、也相當好閱讀。作者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形容是那麼令人熟悉,多少會有清晰的共感反應給自身,也能夠得到適當的驅動力,條例式簡單好讀,就算是已經認識極簡生活的我,在閱讀過程中也是相當過癮,非常適合選讀作為入門書籍。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澀谷直人|

 決定"將錢花在哪,不花在哪裡"以後的人生,因此而開始的故事。
 青少年時期遇家中巨變後,又透過了google一個檢索詞,與極簡主義相遇。
.最初目的:想要一人生活
.起點:金錢/極簡(開源之前先減少不必要花費)
.生活只有最小限度的物品/免除經濟的不安及壓力/將花費和物質壓到最小程度之後,有些重要的事情才得以看見
.不使用收納/沒有錢包(非現金派/使用手機支付)
.善用租借和共用
.要買就買值得投資的物品:儘管價格高,只要掌握脫手管道,就結果來說還是划算。
.一個人的必需品會隨著內心"無法妥協的部分"或身處的環境而改變。
.從消費走向生產
."持續變化"才是極簡生活家的本質,然而思考一旦陷入僵化,甚至連變化都不會有。

給我感覺相對極端一些,但看的也是很過癮,以較"精確"判別"生活和"必需品"的生活家。
套一句在大人學Bryan說的,用幾百塊可以閱讀到一個人的人生經驗,很划算。
作者提到的無麩質飲食,也有呼應到當時正閱讀相關書籍的自己,總體來說透過他人精確地分析自我選擇去留,也能夠作為一種自省的判別參考,很有趣。有興趣務必閱讀看看。

從工作效率方面切入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佐藤可士和|

 提高專注度和工作效率/整理資訊情報/知名LOGO設計師

.提出從空間到思考的三階段整理
 「空間」整理術―設定優先排序
 「資訊」整理術―導入獨自立場
 「思考」整理術―將思緒資訊化
.整理隨身物品/辦公環境,透過對空間整理的習慣,養成思考整理的敏銳。
 依照「掌握狀況→導入立場→設定課題」的順序進行

作者提出的概念也非常符合設計師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核心思想,書中列舉作者的設計案為例,蒐集資訊,選擇需要,找到重點去蕪存菁。


|人生超整理-森博嗣|

從整理切入思維邏輯與判別這件事/小說家

任何整理術都比不上你開始思考。想要煥然一新,該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書名小標直接破題就是要你去思考認清自己,當然內文也不是特別強調不用整理,而是從動物性的初始設定值當出發點,思考人類特別去做"整理"這件非自然狀態的行為,當做起頭論點,用動物行為的角度去分析,"行為"和"思維"之間的關係差異。
作者也拿自己的思維/邏輯/行事作風當做比喻,讓大家思考適合自己的方式。

.凌亂是自然法則:幼兒與動物一但不管就有越來越散亂的傾向,物理學上指熵(ㄕㄤ/ㄉ一)(計算物理系統中無秩序或混亂的程度)不斷增加。換句話說就是將這種散亂的狀態以予均質化。
.生命是非均質的東西:作者指物體的非均衡狀態,自然美/人工美,作者提出整理後的狀態非自然狀態。
.整理帶來自由的解放感:成就感(指示->得到(工資/誇讚)從被支配.束缚的狀態中解放。
.自由度越高,人就越焦慮:成因源自於想東想西,心猿意馬,無法專注一件事。
.人類還需要專注力嗎?發現問題或發想點子,需要的不是專心一志思考,而是需要留意觀察周遭的一切,從毫不相干的事物中汲取靈感,進行所謂的「聯想」。意旨從毫不相干的事物之中想到甚麼的行為/且有別於專注力。或許可稱為分散力或聯想力。
.焦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人類的腦袋本來就會關注各種事物、不斷聯想,思緒翻攪混雜才引發這種反應。

我在閱讀途中感到最有趣的部份是,一直聯想到已讀完的超整理術,如果將兩本書擺在一起呢?
小說家(創作者),恰恰和設計師的減法工作流程相反,隨著出場角色越多、故事的進行、人物關係、各種資訊都是往上增加的。設計師所提出的思維散亂(各種想法東一塊、西一塊)的情形很類似,而對創作者而言可能這個過程,就是需要更多讓他分散注意力獲取更多靈感、聯想,但不論兩者的過程是如何,最終都會被梳理統整、產出結果/作品。

當然拿兩本放一起比較其實也不是那麼恰當,設計師的書我看到的是效率和心法,小說家這本則是人類行為和思維轉換。
但就結論來說,更明確的感受到立場差異產生的工作方式和思維不同。
也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有產出這篇文章的想法和動能。

常常看到書評中都會有一些言論,如果遇到挑選的書籍不是很讓自己滿意
也許能夠思考看看:自己挑選的基準因素/是否有認知誤區/喜好因素等等

要是這篇文章也能夠有效幫助大家對於極簡生活書系的選讀,那就太好了!
語夜嵐
語夜嵐
想法整理的散集地,喜歡畫水彩、少女漫畫創作、紙膠帶設計,偶爾閱讀紀錄和料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