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未來都會變老,如果當你退休老了,你要怎麼生活?退休了該住哪裡?跟誰住?這都是每個人都必需面臨的問題。
清晨看了50 plus 的一篇「揪友共居」房仲專業徐佳瑩的訪談,內心實有很多的感觸,也想跟各位好朋友來分享。文中她提到的重點,個人認為超務實且必須,也是我素來奉行的住居原則,不論是我在桃園南崁的舊家還是八德的家,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購入或建造的。
《四大重點》摘錄整理、演繹如下:
1. 要有電梯,老了膝蓋不好,避免上下樓梯行動不便,變成老「宅」在家的困境。
2. 要有24小時管理(保全)人員。日夜均有人照應,萬一出意外,隨時求救。
3. 要有無障礙空間、防滑防跌等室內規劃。文中未提室外的社區空間,個人覺得社區的無障礙空間也很重要,畢竟老了能活動的範圍會逐漸變小,有可能就在中庭散步,所以友善社區的規畫很重要。
4. 鄰近醫院、公園,周遭有大眾運輸工具,如捷運或公車。老了常要就醫,千萬別讓看醫生變成一場夢魘。
以四大重點為基礎,我為自己做了二次選擇:
(ㄧ)南崁
30歲那年買南崁的房子(成屋),考慮的便是上述四大點,一樓,有前後院、社區24小時保全,中庭有錦鯉池(南崁唯一)、室內通風、光線均佳、鄰近林口長庚醫院(15分鐘內)、傳統市場、全聯、婦幼館、游泳池(現改為國民運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均為步行3-5分鐘內可到。還有個台茂購物中心,步行7分鐘可到。交通便捷,交流道下來5分鐘。鬧中取靜,純住家,卻又是機能全備。
因為我早熟的「超齡」考量,所以到現今南崁的房子紅不讓,社區的居住品質在南崁是出名的好,自然保值性也高。自住、出租都是很棒的選擇。如出租也因地點機能佳,可以當老年的生活費來源之一。
(二)八德
104年將前已購入的土地找來建商合建成目前的家。當初考量的重點在於圓滾滾媽媽擔心單身的我在南崁沒人照應,所以回鄉(八德)安老。在蓋屋初時,我就已請自己的建築師朋友幫我規劃我想要的養老房。很多時候,想跟現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非建築本業的我,很慶幸這一路來很多好朋友給我很多建議及幫忙。我的建築師朋友將我的想法中天真的部份去除,以我「無障礙」的出發點為主,室內所有通道均要能供輪椅進出、無檻。是以就有了目前視野寬廣、清爽乾淨的家。
將餐廳、客廳合而為一,沒有沙發,只有一個一長方實木桌,除了可以配合我的工作作為工作桌外,也是我的餐桌、朋友的聚餐場地。開放式的廚房是我的要求也是堅持,捨棄一間房間的配置,將原本ㄧ字型的廚房擴大成為四方型,以因應老年若行動不便時可以坐著輪椅或拿著拐杖、助行器為自己下廚煮飯。
109年入住八德家,很是滿意,除了傳統市場比較遠外(走路20分鐘、騎自行車7分鐘),但家旁就是全聯倒也便利,其他機能跟南崁都是一樣。倒因為家人都在附近而得以得到親情的照護。只是未來醫療機構將由長庚變為署立桃園醫院或附近的聖保祿醫院。當然,因為目前居住高樓,所以視野更廣,景緻更美,這是南崁家沒有的。
但,不論南崁的家還是八德的家,我都很滿意,也都是安老的好地方。曾在7、8年前,也有好朋友們提議買地建屋合住或是同一社區或附近購屋的方式,但我幾經考量就像文中點出的很大問題,就是有人早走、有人慢走,或是有人住不習慣而搬遷,那產權或是繼承人的問題就很複雜了,就不考慮了。
當然也有很多朋友會說,老了去住安養中心就好了。是的,老了住安養中心很好,但是好品質的安養中心能接受的是有著好健康、行動方便的老人。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我為何捨棄自己舒服的家不住,在老了還要重新適應環境、認識新朋友?而那些新朋友還不見得生活習慣、興趣跟我相投?重點是,為何我還要配合安養中心的生活排程?
如果身體健康不佳,安養中心不能入住,就只能住看護中心。我的想法很另類,如果老了要住進看護中心,那應該也是行將入木。如果這樣,二個選擇:ㄧ是存多一點錢,經濟實力夠的話就在家看護,請台勞24小時,家中加裝電動病床、氧氣設施(八德的家已留白餐廳的位置,可以機動調整)。ㄧ是,去看護中心等待老天召喚。
老年,對環境的更換最為敏感。所以,我認為自己的老年不能隨波逐流,也不是子女、家人說了算。誰想在遲暮之年,生活品質低下甚至只有未退休前的1/3呢?不同的年紀,因應不同的身體變化,我們都應該為自己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該努力的為自己的目標奮鬥。
我想在家養老、安老,不想在65歲、70歲、80歲…還要像幼稚園小朋友過著一個指令一個動作,或是像軍中一樣有紀律的生活。所以,提早部署是件很重要的事,先把健康照顧好,把家整理好,或許沒有辦法一時半刻就達到理想的老後住居,但是至少有方向就不迷亂。
過自己想要過的老年生活,尊嚴的走完這一生。我安排自己尊嚴的老去,絕不要被像人球的踢來踢去或是無尊嚴的在看護中心被外籍看護用水管淋身沖澡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