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個用來住到老的空間。 認識自己,才能設計最需要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感謝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居心誌邀訪,上個月我與工作人員一行6人度過了愉快充實的下午。拍攝的地點是在桃園高鐵附近剛完工的青璞匯。

raw-image

我原本對各建案的公設已看到有點麻痺,但此案中規劃的、佔整個樓層一半的「社區圖書館」,讓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隨便找一個閒置空間,放一堆書、桌椅而已,那種叫做「閱讀室」或「會議室」,而非圖書館。他們的社區圖書館是會定期更新的,住戶可以定期看到新書、以及最新一期的報章雜誌(如果是這種公設,我就覺得很值得)。
它的社區圖書館有分為閱讀區,聊天區(類似公立圖書館一樓大廳那種氣氛),K書區(這小空間我好愛喔!完全煞到!有插座!可以半夜跑去寫稿真不賴),還有家教區(有隔間且一張四人桌,即使書本作業攤在桌面上也夠),據基金會的人說,冠德每個建案都有規劃社區圖書館,藏書量至少都3千冊起跳的...他們願意貼切生活需求而非養蚊子的公設,很值得肯定。

圖書館的閱讀區另外一個角度

圖書館的閱讀區另外一個角度

raw-image
四人桌,有屏風隔開,可作為家教、專案討論等需要書寫跟攤開資料的對談

四人桌,有屏風隔開,可作為家教、專案討論等需要書寫跟攤開資料的對談


K書區的規劃:一人一桌有插座、公共空間、又是專屬自己的小角落

K書區的規劃:一人一桌有插座、公共空間、又是專屬自己的小角落

至於文章的部份,感謝採訪我的蔚秦Anya Lin小姐很貼切的描述了我的想法(她是個很棒的freelancer,有接撰稿採訪企劃及日中翻譯),她幫我寫了兩篇主題,一是「家,是一個用來住到老的空間」、二是「認識自己,才能設計最需要的家」。

居心誌在粉專已有很棒的介紹文,我就直接引用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家,是一個用來住到老的空間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規劃,生活的場域也隨之有所調整。
一般人會在45歲開始進入第二波購屋或翻修階段,並開始思考同住家人及自己老後的需求。
該如何事先預備、考慮每個成員,才能以更優雅的姿態迎接可能的變動與挑戰、更幸福地在「家」這個空間中安放自己的未來。

認識自己,才能設計最需要的家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子的「家」?一百個人應該會有一百種答案。
這一點,經年累月採訪並記錄,關於生活與住宅一切的林黛羚正是深有所感。
「看了許多人不同的生活模式後,會發現對家的條件與需求確實因人而異。」
你可曾思考過怎麼樣的「家」,才是想像中的居心地嗎?

Photo/葉仁傑    by居心誌

Photo/葉仁傑 by居心誌

訂閱阿羚官方LINE
訂閱阿羚FB粉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羚的沙龍
13會員
27內容數
阿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15
根據美國CDC針對冠狀病毒所發表的建築通風報告指出,運用「定向氣流」概念,更能大幅降低同室感染的風險。 由於目前定向氣流多用於醫療空間,在本集影片中,阿羚將概念轉化到台灣最常見的三房兩廳、四房一廳居家,整理兩種簡單的氣流處理方法,讓確診者可在家安心隔離、降低感染給家人的風險。 1. 在家創造定向氣流
Thumbnail
2021/06/15
根據美國CDC針對冠狀病毒所發表的建築通風報告指出,運用「定向氣流」概念,更能大幅降低同室感染的風險。 由於目前定向氣流多用於醫療空間,在本集影片中,阿羚將概念轉化到台灣最常見的三房兩廳、四房一廳居家,整理兩種簡單的氣流處理方法,讓確診者可在家安心隔離、降低感染給家人的風險。 1. 在家創造定向氣流
Thumbnail
2021/06/04
前幾天看到FB有臉友確診,她是輕症、只需在家隔離觀察。因為擔心傳給家人,她緊閉門窗,搞得房間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反而容易頭暈、且讓房間內病原體濃度增加。而且,只要一打開房門,房間裡的高濃度病原體仍會傾瀉而出。 看到越來越多人必須居家自我隔離,我決定延續去年居家防疫通風路徑的案例,再整理出一篇居家適用
Thumbnail
2021/06/04
前幾天看到FB有臉友確診,她是輕症、只需在家隔離觀察。因為擔心傳給家人,她緊閉門窗,搞得房間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反而容易頭暈、且讓房間內病原體濃度增加。而且,只要一打開房門,房間裡的高濃度病原體仍會傾瀉而出。 看到越來越多人必須居家自我隔離,我決定延續去年居家防疫通風路徑的案例,再整理出一篇居家適用
Thumbnail
2021/03/24
日前經過一山坡地社區。這裡曾是某國際廠牌的外派人員及高階主管宿舍區,於三十多年前蓋了磚造尖頂連棟小屋,建築中軸並貼上石板,很有異國風味。 原本應該有近百間同一風格的小屋、分佈在社區的十幾條小巷中,但現今有的頹圮荒廢、有的改建重建、可能不到一半是延續房子原貌居住的。 在訪友結束開車離去時,其中一條巷
Thumbnail
2021/03/24
日前經過一山坡地社區。這裡曾是某國際廠牌的外派人員及高階主管宿舍區,於三十多年前蓋了磚造尖頂連棟小屋,建築中軸並貼上石板,很有異國風味。 原本應該有近百間同一風格的小屋、分佈在社區的十幾條小巷中,但現今有的頹圮荒廢、有的改建重建、可能不到一半是延續房子原貌居住的。 在訪友結束開車離去時,其中一條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因為看到小印有在臉書說要辦場線上生日派對,感覺就很有趣。加上我自己台中的住處確實有一點一滴斷捨離不必要的物品與維護空間,就想說可以再來寫一篇個人實踐的心得。
Thumbnail
因為看到小印有在臉書說要辦場線上生日派對,感覺就很有趣。加上我自己台中的住處確實有一點一滴斷捨離不必要的物品與維護空間,就想說可以再來寫一篇個人實踐的心得。
Thumbnail
#彰化 #書集囍室 我專注比對地圖上的相對位置,在抵達目的地時還疑惑,書店呢?接下來一轉身,驚喜感瞬間炸開,只要一眼,不論是誰都能察覺這間獨立書店的氣宇非凡,當下迫不及待踏進門檻,平視一整排的論文叢刊,旁側整面書牆幾乎佔滿可是範圍,再抬頭,被樓中井環視,鵝黃柔光充斥整個空間......
Thumbnail
#彰化 #書集囍室 我專注比對地圖上的相對位置,在抵達目的地時還疑惑,書店呢?接下來一轉身,驚喜感瞬間炸開,只要一眼,不論是誰都能察覺這間獨立書店的氣宇非凡,當下迫不及待踏進門檻,平視一整排的論文叢刊,旁側整面書牆幾乎佔滿可是範圍,再抬頭,被樓中井環視,鵝黃柔光充斥整個空間......
Thumbnail
每個人未來都會變老,如果當你退休老了,你要怎麼生活?退休了該住哪裡?跟誰住?這都是每個人都必需面臨的問題。 清晨看了50 plus 的一篇「揪友共居」房仲專業徐佳瑩的訪談,內心實有很多的感觸,也想跟各位好朋友來分享。文中她提到的重點,個人認為超務實且必須,也是我素來奉行的住居原則,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Thumbnail
每個人未來都會變老,如果當你退休老了,你要怎麼生活?退休了該住哪裡?跟誰住?這都是每個人都必需面臨的問題。 清晨看了50 plus 的一篇「揪友共居」房仲專業徐佳瑩的訪談,內心實有很多的感觸,也想跟各位好朋友來分享。文中她提到的重點,個人認為超務實且必須,也是我素來奉行的住居原則,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Thumbnail
雖說是以閱讀為主體的同好會活動,但因此認識到一個新的環境,也是我在過程中珍貴的收穫。這次的活動場地,郭怡美書店是大稻埕老宅翻新計畫之一,據說是創始人郭怡興先生的故居,抱著想要「在生命最後的十年開 100 家書店」的願景,選擇在這個地點落地。
Thumbnail
雖說是以閱讀為主體的同好會活動,但因此認識到一個新的環境,也是我在過程中珍貴的收穫。這次的活動場地,郭怡美書店是大稻埕老宅翻新計畫之一,據說是創始人郭怡興先生的故居,抱著想要「在生命最後的十年開 100 家書店」的願景,選擇在這個地點落地。
Thumbnail
自從上星期五申辦了張圖書館證,意外發現這個郡縣有11個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於是誘發我的收集癖好,便攜著我的谷哥上路 library hunting !
Thumbnail
自從上星期五申辦了張圖書館證,意外發現這個郡縣有11個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於是誘發我的收集癖好,便攜著我的谷哥上路 library hunting !
Thumbnail
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在台北市中正區寧靜的巷弄中,藏著一棟百年日式木造建築,不經意走過時,會以為是某棟民宅,但其實它是一座開放給公眾使用的閱讀、展覽,和講座空間,沉浸在滿是綠意和陽光灑落的舒適氛圍中,挑本自己喜愛的書靜靜閱讀,讓繁雜的思緒沉澱,感受老屋新生的魅力。
Thumbnail
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在台北市中正區寧靜的巷弄中,藏著一棟百年日式木造建築,不經意走過時,會以為是某棟民宅,但其實它是一座開放給公眾使用的閱讀、展覽,和講座空間,沉浸在滿是綠意和陽光灑落的舒適氛圍中,挑本自己喜愛的書靜靜閱讀,讓繁雜的思緒沉澱,感受老屋新生的魅力。
Thumbnail
今年,過戶了老家到我名下,真真正正地成了有殼蝸牛。擁有一間房子除了帶來金錢上的困擾(笑),還有打理上的問題。 或許身體也感受到了「整理一個家」的需求,因此今年報名了零雜物×收納幸福挑戰營,也看了許多家庭整理、裝潢風格的書。 《每個家,都該有主人的樣子》雖然是一本5年前的書,但其中的觀點我很喜歡。書
Thumbnail
今年,過戶了老家到我名下,真真正正地成了有殼蝸牛。擁有一間房子除了帶來金錢上的困擾(笑),還有打理上的問題。 或許身體也感受到了「整理一個家」的需求,因此今年報名了零雜物×收納幸福挑戰營,也看了許多家庭整理、裝潢風格的書。 《每個家,都該有主人的樣子》雖然是一本5年前的書,但其中的觀點我很喜歡。書
Thumbnail
走進圖書館裡找一本設計雜誌,然後在閱讀區拉個椅子坐下來,享受安靜的空間、剛好的視野與光線,無論是眼前空間配置的景色抑或手上的書刊,都會油然而生有一種寧靜而悠然的充實感......
Thumbnail
走進圖書館裡找一本設計雜誌,然後在閱讀區拉個椅子坐下來,享受安靜的空間、剛好的視野與光線,無論是眼前空間配置的景色抑或手上的書刊,都會油然而生有一種寧靜而悠然的充實感......
Thumbnail
感謝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居心誌邀訪,上個月我與工作人員一行6人度過了愉快充實的下午。拍攝的地點是在桃園高鐵附近剛完工的青璞匯。 我原本對各建案的公設已看到有點麻痺,但此案中規劃的、佔整個樓層一半的「社區圖書館」,讓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隨便找一個閒置空間,放一堆書、桌椅而已,那種叫做「閱讀室」或「會
Thumbnail
感謝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居心誌邀訪,上個月我與工作人員一行6人度過了愉快充實的下午。拍攝的地點是在桃園高鐵附近剛完工的青璞匯。 我原本對各建案的公設已看到有點麻痺,但此案中規劃的、佔整個樓層一半的「社區圖書館」,讓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隨便找一個閒置空間,放一堆書、桌椅而已,那種叫做「閱讀室」或「會
Thumbnail
文:阿季 房子的空間不必很大,只要定期整理得乾淨舒適,提供可以相聚、可以獨處、可以休憩、可以靜靜從事或充電、或放鬆的活動即可。 房子的空間不必很大,結合其他舒適和喜愛的空間作為延伸即可,不必把所有的需
Thumbnail
文:阿季 房子的空間不必很大,只要定期整理得乾淨舒適,提供可以相聚、可以獨處、可以休憩、可以靜靜從事或充電、或放鬆的活動即可。 房子的空間不必很大,結合其他舒適和喜愛的空間作為延伸即可,不必把所有的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