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決定的人,沒有東西可以引導他;而做決定的人,通常十年後,你會看見當初那個決定,怎麼引導他走過十年。四十歲必須思考,五十歲必須行動。
第三人生,是假設能活到台灣人平均壽命 80 歲,從 50 至 80+歲這段時期,在本書稱為第三人生。
我喜歡書名和封面設計,如果直接標著老年生活、50 歲後的生活…等,對 20 來歲的我,會覺得太遙遠、沒有興致翻閱。
而張芳玲作者的筆觸與文字給我的感覺,是小雀躍,讀了會很開心、不晦澀、不說教且有韻味,會邊讀邊莞爾一笑,我最喜歡以下三個章節:
未來的家:新家人關係和居住創新,全世界都在設計你老後的家
- 跟大學生一起住,保證有人聊天和教科技產品使用法
- 退休人士與校園合作的共學新型態社區
- 共生與互助系統完善的中高齡之城:英國社企 Participle 為中高齡建立的社群互動 Circle 互助圈,只要達五十歲就可以用一年 50 英鎊會費加入,大家互相提供服務,而且是自營收費
- 健康與亞健康銀髮共居住宅
- 青銀共居將會是看得見的創舉:聖蹟共居住宅 (Collective Housing Corporation);日本青銀共居由 NPO 團體「街 ing 本鄉」的 House Share 計畫媒合擁有私宅的老人,和從鄉下到東京念書的年輕人,提供租金便宜的住所
- 讓社區管委會,就地改造高齡居住條件
直面「變老」第一步:我的思考
- 養老有了許多新選擇,以及真的一定要買房嗎、何時買房、買哪種房?
- 拓展對於老後生活的想像,不要被「養兒防老」概念綁架,現在許多新型態社區與服務興起,總能找到一個喜歡的
- 台灣有實驗計畫,由新北市和玖樓共居合作,在三峽規劃青銀共居實驗,有機會想聽講座之類的!
- 我的室友90 歲:「青銀共居」是什麼模樣?
- 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畫
剛開始大家都太在意「青銀共居」這個標籤了,實際上更應該是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習慣的人們共居磨合,理出彼此都覺得舒適的相處模式。
- 直面「變老」的第一步,以前我下意識避免看相關內容,除了害怕自己變老,我想更怕的是面對父母老去離開我吧…意外開啟第一步,沒想像中可怕呢
你需要高年級朋友和低年級朋友
- 你有很多關係網,天涯何處無真心朋友?二十歲到九十歲,都是你可以交的朋友
- 關係盤點見真章:緊急聯絡人名單
- 共學成長團體,請及早參加一個
- 擁有不同年紀的朋友,在邁向熟年的過程,會帶來很多樂趣
- 你只需要提高好奇心,樂意跟自己很不一樣的族群往來,就可以辦到。這樣的人際關係,優點多到數不清。年齡層次多,代表你可以有多樣化角色,而他們也各扮演不同角色,在你的生活上支持你。
和高年級朋友相處:我的想法
- 要怎麼和長輩好好相處呢?以甚麼方式?有哪些場合可以認識?以甚麼樣的心態?
-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和長輩相處沒那麼抗拒,甚至有機會想試試看深入了解
- 會抗拒是因為過去經驗,和身邊長輩相處大多是上對下教導模式,即便我沒有向他們徵詢意見,而且他們給的意見完全不適合
- 也有人因爲輩份或年紀比我長,擅自對我品頭論足,卻從未先了解我的想法,這些經驗都令人感到不適,看不太到他們身上值得學習之處
- 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很讓我尊敬的長輩:溫柔堅定、明事理、有智慧又有(長輩式的)幽默,很謝謝他讓我知道長輩也能夠當的讓年輕人全方位信服!
50+人生現場
- 走訪日本九十九歲的吉澤久子:持續 60 幾年舉辦 「群會」,博覽群書、持續與外界連結,溫柔又好好生活的老人家
- 在石見銀山創辦「群言堂」品牌與「他鄉阿部家」民宿的松場登美
- 復古創新、與大地共存:松場登美與石見銀山生活文化研究所
- 我想去石見銀山看看過著傳統生活的日本年輕人!
- 在台灣新竹帶動小家庭組合「小村子」的高雅雪女士:讓許多家庭的媽媽、小孩有好的地方彼此連結,體驗互助的生活
- 母親系列│「小村子」高雅雪: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
- 共玩共學小村子:撐媽媽重返職場,找回自己的房間
各個年齡階段都能活得精彩有意義
雖然內容簡介如此寫到:「這是第一本探討 50 歲後,人生該怎樣設計?」但我認為即便你離50歲尚有距離,還是推薦你讀讀看這本書。
最大的收穫是,讓我知道 50 歲後的生活仍充滿可能性、趣味、由自己賦予意義,書中圖文並茂的實例是最好的佐證,側面打破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
如松場登美女士在 30 幾年前就開始實踐與活出意義,讓我汗顏自己視野的狹隘,也很開心現在就能知道這些訊息。
相信現在正有許多令人振奮的新計畫正在產生中,期待看到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活出自己最快樂、最舒適的樣貌。
(寫於 2020 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