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行的流行音樂

2023/01/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華語流行音樂寫旅行的並不多,就這麼幾張幾首。
旅行=流浪=逃避=自我放逐。
旅行的歌,不是說你去國外回來然後寫了一首歌,這首歌就一定跟旅行有關。相反的,如果在台灣你憑著回憶寫了一首關於當年出國流浪的歌,這歌鐵定就是旅行的歌。
旅行的歌可以是寫出發前的心情,也可以寫你在旅行時的心境,最後是旅行歸來的沉澱。
還有一種最高段的,就是歌詞中完全沒提到旅行、流浪這些關鍵字眼,曲調卻傳達出一種會讓你嚮往遠方、渴望流浪的欲望。
旅行歌曲的出現也必然與台灣開放出國的年代有關,先是三毛、馬中欣,八O年代是個開始,九O年代是個濫觴,台灣青年到處跑連地表三極都有人插旗,一本又一本的旅行書出版,而專講旅行的音樂卻不多就更顯彌足珍貴了。

齊豫【橄欖樹】

這應該是最早寫出流浪的歌,因為作詞就是三毛,作曲是李泰祥,在風花雪月的民歌裡顯得很與眾不同。歌詞一開頭就是流浪: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至於為什麼橄欖樹跟流浪有關,此乃意象和心境之投射

王新蓮、鄭華娟【往天涯的盡頭單飛】

1987年出版,也就是80年代末,再過幾年就是台灣青年四處流浪百花齊放的90年代。如今看來旅行本身沒有什麼,但做成一張專輯就有點了不起,因為空前但不是絕後。
整張專輯從專輯名就知道是講旅行,還有單飛,這一飛就頭也不回了。鄭華娟最後也如願嫁到德國,這也是至今唯一一張整張都在講旅行的專輯

三毛、齊豫、潘越雲【回聲】

三毛作品第15號
1985年出版,三毛,這位台灣旅行的前輩,如今來看當年為愛勇闖沙漠的行徑仍讓人咋舌。這是講她一生的作品,然她的一生必然離不開旅行。
詞都是三毛寫的,作曲有李泰祥、陳志遠、陳揚、李宗盛個個都算大師。演唱由齊豫和潘越雲,三毛還有旁白,這三個人氣質打扮都有種吉普賽風格,很典型的流浪者。但三毛早年是很不快樂的也很任性的,唯有在異鄉才能找到自己
三十三年後2018年,回聲演唱會在小巨蛋重新流浪,然三毛早已遠去,徒留《回聲》.....

李壽全【張三的歌】

電影《父子關係》主題曲,原唱是李壽全,後來齊秦也有翻唱。詞曲傳達出一種流浪、逃避、窮困中帶著簡樸顛沛(用最少的錢走到最遠的地方,才是一個好的旅人),歌詞最後透露出一絲希望。
所有的旅行都是一種逃避,不管你走多遠走多久,因為已經離開你平時的線性生活,開始挑戰不規律
而創作人張子石當時剛離婚,在美國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四處流浪,飽嚐異國流離之苦因而寫下這首歌
我認為這首歌同《新不了情》一樣,第一句即精準打動人心。
摘錄一下歌詞: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陳琦貞【旅行的意義】2005年

華語音樂第一首直接探討旅行的意義,不愧是哲學系的,但卻是跟愛情有關。
陳琦貞很愛旅行,如《一起去巴黎》、《下星期去英國》、《流浪者之歌》,其實我認為她大多數歌都有旅行的意味(最明顯就是《魚》)。這跟很多流行歌手如蔡依林的《馬德里不思議》、《布拉格廣場》是不一樣的,不是提到外國地名就是在講流浪、旅行。薛岳的《機場》和陶喆的《機場的10:30》也是。
而這位備受文青推崇的女神,旅行到最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你離開我 就是旅行的意義」

所以她去旅行是去找回憶?拋掉過去?還是療傷?應該是這麼說吧!她寫《旅行的意義》就是在質疑《旅行的意義》,好一個懂得反思的文青
旅行不一定要去多了不起的地方,你每天走出家門也是在旅行,只要你有探索的心去哪都可以。還有一種在旅行時聽到的音樂,在異鄉常令人一秒落淚。
在這疫情當道的年代,不能出國就用音樂來懷想你曾經有過旅行的那個佳美年代。
白色留聲機
白色留聲機
時光、回憶、音樂、旅行縱橫交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