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投資容易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大年初六就要來得罪人,真不愧是指數化投資粉專(大誤)XD。

昨天看到有篇講如果在2002年11月底買進麥當勞的股票,投資報酬可以狠狠超越S&P500指數。

是這樣嗎?剛好Vanguard有一檔S&P500指數基金-VFIAX發行夠久,可以拿來做比較。

raw-image

看來是這樣沒錯,麥當勞在過去二十二年含息報酬率是S&P500指數基金的4.48倍左右。所以價值投資就是這麼簡單,在對的時機點買進然後長期持有,就能用稍高於指數幾%的年化報酬率來獲得超額報酬。

好結案,如果這種鐵證擺在你面前你都還不願意嘗試主動價值投資,還是只想買"大盤"。你就是放棄追求更好的績效,不求上進。

但是投資真的可以看看麥當勞的最新菜單是什麼這麼簡單就好了嗎?

每次用"倖存者偏差"、"看後照鏡開車"來形容某些主動投資觀念就會讓人氣pupu。但我還是要說,「這就是看後照鏡開車啊!」

不相信?那我們看一下另外一個時間軸。

raw-image

這是再往前二十年的麥當勞與S&P500指數基金的累積報酬,我們可以看到麥當勞最後"晚節不保"的輸了。

這個意思是,或許你在前面十幾年都做了正確抉擇並且也得到大幅超越指數的超額報酬。(在1999年的3月底,MCD的累積報酬高於VFIAX約890%)

但你卻可能在短短的三年半內讓過去累積十幾年的超額報酬回吐6成。

如果是你,你該怎麼辦?

再更深入的想一下,如果你是2002的投資人,當你看到麥當勞開始推出新菜單時,你真的會想買進麥當勞嗎?

「會啊!價值投資就是要勇敢抄底!」

那請你先想一想,如果現在有一檔股票的報酬率是-50%,你會下多大的賭注?

raw-image

嗯,你在當時要投入這檔股票超過20%的總資金。因為只有這樣做,你在今日所得到的回報才會等於一個把所有資金都投入S&P500指數基金的投資人。

而且這還沒有評估到你在其他股票犯錯的可能。

所以價值投資很簡單?不,一點都不。而且很有可能是你承擔了風險,最後卻沒得到想像中的回報。甚至經過幾十年的投資以後,不要說能得到千萬資產,更有可能輸給大盤報酬。

所以指數化投資人不是躺平,而是務實、以風險為優先考量。

那你說就是很想追求快感、很想做主動投資來證明自己啊!

可以喔~但我會建議你盡可能降低這部分的比例。我自己大約只有5%這樣做,但也不建議你超過10%。而且如果你的資產還不夠大,其實不建議你撥一部分資金去做主動投資。因為資金太少就算讓你撈到飆股,帶給你的回報也不見得有多補。

說不定還輸給All in在大盤指數的投資人。

押多了怕押錯,押少了又無感。不如等你用指數化投資累積出幾桶金之後再來思考要不要主動投資。

不過說真的,等你有幾桶金以後大概也懶得去做主動投資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關於指數化投資的補充說明的沙龍
290會員
96內容數
讀書心得
2023/07/07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算投資報酬率的時候要把【未投入現金】當作成本來看。為什麼不能只看有買賣的部分就好。 當然這就會談到【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把這些錢放到某項投資工具上時可能會賺到多少錢。
Thumbnail
2023/07/07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算投資報酬率的時候要把【未投入現金】當作成本來看。為什麼不能只看有買賣的部分就好。 當然這就會談到【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把這些錢放到某項投資工具上時可能會賺到多少錢。
Thumbnail
2023/05/17
我一覺醒來發現居然到了另外一個平行宇宙。 . 電視上播報著各項經濟指標都呈現衰退,很多公司都在放無薪假或是裁員的新聞。 隔壁老王教授也被學校通知不續聘了。 聽說他買的股票都跌超過一半價了!
Thumbnail
2023/05/17
我一覺醒來發現居然到了另外一個平行宇宙。 . 電視上播報著各項經濟指標都呈現衰退,很多公司都在放無薪假或是裁員的新聞。 隔壁老王教授也被學校通知不續聘了。 聽說他買的股票都跌超過一半價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摘: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些關於指數化投資的觀點。有人認為只要買大盤指數就能獲得不錯的績效,但這樣的觀點可能誤導人們對投資績效的討論。我b認為這些觀點的目的是善意的,但也應該講明優點和缺點。有人建議大家投資大盤指數,認為這樣至少能跟隨市場的好壞。但他們卻不提去年的情況,而是只看今年的報酬率。去年
Thumbnail
文摘: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些關於指數化投資的觀點。有人認為只要買大盤指數就能獲得不錯的績效,但這樣的觀點可能誤導人們對投資績效的討論。我b認為這些觀點的目的是善意的,但也應該講明優點和缺點。有人建議大家投資大盤指數,認為這樣至少能跟隨市場的好壞。但他們卻不提去年的情況,而是只看今年的報酬率。去年
Thumbnail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
Thumbnail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
Thumbnail
從去年到今年去了好幾間大學的社課分享指數化投資和市值型ETF的原理。 基本上同學們對被動投資的概念完全不清楚。 也不知道投資績效要和市場平均相比才行。 更不知道在進入投資世界時,其實有兩條路可以走! 我相信許多人在踏入市場時,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到最後我發現與其講一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我乾脆廢話
Thumbnail
從去年到今年去了好幾間大學的社課分享指數化投資和市值型ETF的原理。 基本上同學們對被動投資的概念完全不清楚。 也不知道投資績效要和市場平均相比才行。 更不知道在進入投資世界時,其實有兩條路可以走! 我相信許多人在踏入市場時,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到最後我發現與其講一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我乾脆廢話
Thumbnail
投資賺錢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你把錢投資在一家穩定持續賺錢的店, 這家店賺錢後把錢分給你,這樣有很奇怪嗎? 更奇怪的是你投資一家並不賺錢的公司, 你也搞不清楚這家公司在做甚麼, 而你卻你希望別人用更高的價格來買你的股權, 然後你就可以不勞而獲,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大部分的人都是把股市當作賭場,在那
Thumbnail
投資賺錢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你把錢投資在一家穩定持續賺錢的店, 這家店賺錢後把錢分給你,這樣有很奇怪嗎? 更奇怪的是你投資一家並不賺錢的公司, 你也搞不清楚這家公司在做甚麼, 而你卻你希望別人用更高的價格來買你的股權, 然後你就可以不勞而獲,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大部分的人都是把股市當作賭場,在那
Thumbnail
大年初六就要來得罪人,真不愧是指數化投資粉專(大誤)XD。 昨天看到有篇講如果在2002年11月底買進麥當勞的股票,投資報酬可以狠狠超越S&P500指數。 是這樣嗎?剛好Vanguard有一檔S&P500指數基金-VFIAX發行夠久,可以拿來做比較。
Thumbnail
大年初六就要來得罪人,真不愧是指數化投資粉專(大誤)XD。 昨天看到有篇講如果在2002年11月底買進麥當勞的股票,投資報酬可以狠狠超越S&P500指數。 是這樣嗎?剛好Vanguard有一檔S&P500指數基金-VFIAX發行夠久,可以拿來做比較。
Thumbnail
看太多這類的,你也是嗎? A達人說金融股好,他就買一點。 B達人說民生股好,他就買一點。 看到0050不錯,他就買一點。 看到VT說不錯,你就買一點。 反正通通都買一點,這樣風險一定會更分散。 其實你錯了知道嗎?風險並非多買幾檔股票或ETF就能分散,有時候多買反而是更集中了。 原本市值加權的005
Thumbnail
看太多這類的,你也是嗎? A達人說金融股好,他就買一點。 B達人說民生股好,他就買一點。 看到0050不錯,他就買一點。 看到VT說不錯,你就買一點。 反正通通都買一點,這樣風險一定會更分散。 其實你錯了知道嗎?風險並非多買幾檔股票或ETF就能分散,有時候多買反而是更集中了。 原本市值加權的005
Thumbnail
投資股票成為公司的股東, 擁有公司股權的一小部分, 本質上是為了與企業主共享經營事業的盈餘. 以下我使用 2891 中信金的投資案例來說明 (約15年前的2007年六月, 用 NT$100 萬元買進 39,386 股的中信金股票)......
Thumbnail
投資股票成為公司的股東, 擁有公司股權的一小部分, 本質上是為了與企業主共享經營事業的盈餘. 以下我使用 2891 中信金的投資案例來說明 (約15年前的2007年六月, 用 NT$100 萬元買進 39,386 股的中信金股票)......
Thumbnail
在【給媽媽的投資五步驟】與【我真沒騙你!】兩篇文章中大叔都只強調買入並持有,股息再投入的重要性,並且說到每年的1月初、4月初、7月初、10月初(每一季的第一個月)不看股價直接買。 我想很多人看到不看股價直接買這一個步驟時,心裡一定會出現一個OS: 『他在唬爛嗎?』,是的,買股票怎麼能不注意股價呢?虧
Thumbnail
在【給媽媽的投資五步驟】與【我真沒騙你!】兩篇文章中大叔都只強調買入並持有,股息再投入的重要性,並且說到每年的1月初、4月初、7月初、10月初(每一季的第一個月)不看股價直接買。 我想很多人看到不看股價直接買這一個步驟時,心裡一定會出現一個OS: 『他在唬爛嗎?』,是的,買股票怎麼能不注意股價呢?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