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盤點除了檢視過去、許下新希望之外,為了更好的生活也會趁此時檢視收支,進行財務管理。
過年期間閱讀完【商業思維百科-月薪不到 5 萬不要儲蓄,從企業自由現金流運用來探討背後思路】後,便迫不及待地實作在自己與先生的財務管理上。
除了讓之前有些凌亂的財務結構變得更一目了然外,也得到了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由衷地推薦想在財務管理上更有方向的朋友都可以來試試:
收支紀錄跟財務管理就像資料與數據
先談談,為什麼要這樣做財務管理?
原因就像是「資料與數據」的關係,今天若只是單純建立每月工作表然後將「每筆支出項目都紀錄起來」,
一年下來你可能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覺得:「恩…某幾個月支出大、支出小,有幾個月支出快與薪水持平了,之後要更注意點。」
然後呢?就沒有了。
看到了很多數字,卻不知道這些數字要跟你說什麼。
是什麼花太多?是在說吃的、用的,還是娛樂,或是保單支出?去上了一堂有效但要價不斐的課程?還是只是因為遇上了特殊狀況ex. 生病、坐月子或家人借錢?
若沒有進一步將它們整理、分析,那他就只會停留在「OOO的2022年度支出」的資料。
你必須要讓這些數字化成可以給予你「行動指引」的數據。
「數據」會告訴你財務管理的方向,讓週而復始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我們以為,「每天、每筆支出項目都紀錄起來」就是做到財務管理了,但其實不盡然。
因為記帳的內容多是離散的,每個月密密麻麻的項目與金額並無法告訴我們現在明確的狀態、該調整的方向,
甚至,還有的時候是我們根本無法堅持每日每筆紀錄的行為,而導致實際支出的數字被低估。
「單純記帳」跟「財務管理」不該畫上等號。但怎樣的財務管理才能讓我們有感?
文中提到的這三項,提供了我在財務管理上明確的行動指引:
- 釐清可支配所得、常態性支出、可支配所得率
- 思考「可支配所得」如何應用?
- 3項配置,啟動人生成長飛輪
打造自己的人生成長飛輪-3項配置的實作過程
因應夫妻共同持家的考慮,我將原先在文中提到的「可支配所得」3項配置(儲蓄、金融投資、個人成長)直接劃入常態性支出中預先扣除,
之後每年只需檢視「可支配所得」中非常態性支出的比例是超支、平衡還是有餘,讓自己每年在揮霍時心裡有個底,並適時地根據有餘額的部分調整配置比例。
舉例來說,過去我跟我先生每次在檢視月支出時總是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找:
錢都花在哪?花的是娛樂?飲食?還是特殊事件?是你造成的還是我造成的?
往往弄到最後都在爭執誰付的比較多,不愉快。
後來,透過這個方式,在確定有存到足夠的保命金後,我們將共同會支出的配置比例先固定下來,另外根據各自的需求配置第3個項目設定好上限,如:
- 共同支出的配置:像存房/孩子教育的儲蓄、金融投資
- 因應各自需求的配置:像我的是設立個人成長,他是設立興趣娛樂
協助我們達到:
- 幾乎對等的比較標準
- 有方向性的財務共識
- 保留彼此的自由,在額度內隨意應用 彼此不干涉
剩下的可支配所得就是做每年浮動支出的追蹤之用。
(如圖:放我跟先生的常態性支出圖)
其中在金融投資的部分:
因應GIPI老師在文中提到「長期而言,企業或個人本身是無法光仰賴外部資金挹注的,最終還是要能自己創造穩定的自由現金流」的觀念。
我個人除了持續將每年收入分配到存房/小孩的儲蓄外,還加大投資金融商品的比例,用股利增加現金流。
而先生則是保留大筆的可支配所得,來應付即將到來的新生兒支出,跟預防急需用錢的特殊狀況,秉持分散風險的精神,所以我們討論過後,他在金融投資上的比例就抓得很低,與我呈現反差。
財務管理,還必須追蹤可支配所得的超支現象。
最後我想分享,雖然在一開始提到「記帳的缺點」,容易因惰性或沒時間,很難堅持每日每筆紀錄的行為(像我就是屬於這種人)而導致支出的數字被低估。
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有存在的意義,尤其是在確認可支配所得的實際花費是否有超支時,它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不可能精準的將所有花費都先規劃到配置中,生活中總會有臨時的、特殊的需要花錢的時刻。
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下,我跟先生主要採用信用卡或linepay的方式,透過每月帳單明細來幫我們整理實際支出,
至於其它無法使用信用卡或linepay的花費則是除非超過百元才會特別紀錄,
因為百元以下的支出,通常不會嚴重造成可支配所得透支,不如把時間省下來拿去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總結:
先配置出常態性花費的項目,再透過工具追蹤浮動的實際支出
這樣不僅能更有利調整財務方向,也能讓自己每年在揮霍時心裡有個底,爲週而復始的工作添加動力。
因為人是視覺動物,當每個月看一列列的數字可能不足以提高警戒的心,
但實際看見數值在圖表的變化(持續上升或下降,或超過上限值的紅線)時,心情會有所不同。
尤其是經過這篇的實作後,更加深了我這樣的認知。
更有動力去克制不必要的花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常態性收入。
也希望這次分享的財務管理,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