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班授課」是種服務業。
教室內的學員是公司的既有客戶,是我們該服務的對象,而外頭想進修、對知識若渴的人則是潛在客戶。如何讓潛在客戶對課程也產生興趣,進到教室裡,成為一份子?
將課程曝光,就是我的工作。
就像開家要價千萬的高檔日式餐廳,發出的宣傳,會希望交到愛吃生魚片又能夠承擔高價位的人手上,讓他們產生想進來光顧;而不是發到不愛,或不能吃生食的人手上。
一堂在教授法律實用的課程,當然就希望吸引到「想要/有需要應用法律」的人。
該宣傳什麼內容?
既然是課程招生,讓觀眾知道「課程裡頭有什麼」似乎是最直覺且直接的方式。
除了分享課程互動的片段影片、上課學員的回饋等輕鬆話題,將課程裡頭的主題萃取出來做成一部份的行銷素材,是我在撰寫乾貨型行銷內容時最常用的方式。
因為,只要有跟課,就能獲取源源不絕的行銷素材。
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四處蒐集案例, 只需從課堂學員的反應就能讀懂訊息—「這個素材,目標客群會喜歡!」
比起自己花時間從頭開始找尋素材,不僅省時,產出也快很多。(尤其我們課程是跟教授法律有關,一切講求真實性,因此諾要找司法案例再構想,往往相當耗時)
然而在看似順利的過程中,總是需要在某個時間點,有人來給我一記狼牙棒,去看看在講求方便快速之下,被我所忽視的地方。
某次我在撰寫音頻腳本時,老師就點明了這個問題:近期的腳本,似乎沒辦法在「提供有料的行銷內容與保護上課學員權益」之間拿捏平衡。
拿課堂上受學員熱烈迴響的內容作成行銷素材,可以全部用嗎?
當一堂3小時的課程精華,隔幾週後就能讀到文章,那我何必花幾萬元去上課呢?
在跟課中觀察到的故事案例,既具備時事熱度且又在課堂上受學員反應熱絡,只要將這些知識萃取出來,就能很好發揮成目標客群喜愛的行銷題材。
但過度的依賴這種方便,對既有客戶的上課權益就失衡了。
舉例來說,某次撰寫音頻腳本時,該集的內容是在闡述:身為企業領導人又為人父親者,因為雙重身分的壓力,在接班人上遲遲無法做決定,這樣夾雜親情壓力下所做出的傳承規劃,導致企業的接班、個人資產的傳承,在他死後都沒有如願。
但我把更深入要探討的「原因導火線」(上課才會提到的稅務關鍵)也拿出來講了...
在製作行銷素材時,重點應該是,取可以表達出「在這一段音頻中,想讓聽眾理解的危機點」,而不是要把整件在課堂上才能學習到的關鍵,都說得清清楚楚。
例如:音頻腳本中我可以針對「因為做了什麼,導致了什麼結果」多加描述,但保留拆解原因導火線及解決辦法的關鍵。
只給目標客群留下思考題、留下印象就好。
怎樣的內容可以公開?
哪一塊部分必須顧及上課學員的權益,有所保留?
在「曝光與保留」之間取得平衡。
讓推廣課程時的行銷素材不僅有料又能吸引目標客群的目光,同時又能保護課程精華,不會因為分享得太多而忽略學員「付費上課」的權益。
是每一次在撰寫行銷素材時,都必須銘記在心的準則。
也是我工作上持續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