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世界上最爛的人》:出生在最好的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後悔的是沒能讓你知道你是一個多麼好的人。」

大學生茱莉在就讀醫學系幾年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不是人類的肉體而是心靈,她於是轉到心理系,卻又在不久後決定攝影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年輕的茱莉輾轉於幾段無果的短戀,直到遇見艾克索,才似乎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靈魂伴侶身上感受到確實的幸福。然而比她年長一輪的艾克索把結婚生子視為近期的人生計畫,茱莉卻還猶豫不決;就在此時,她遇見了艾文,一個與她彼此具有高度吸引力的陌生人⋯⋯

如果你曾覺得只有自己的時間停滯不前,被允許親手書寫命運以至於無法將失敗歸咎於任何人,你可能會以為《世界上最爛的人》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電影。從《愛重奏》探討才華與夢想的拉鋸開始,接著《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聚焦難以融入社會的邊緣群體,丹麥導演尤沃金.提爾的《奧斯陸三部曲》最終篇用更加溫暖寬容的口吻重述了前兩部的殘酷議題,精準剖開當代青年難言於口的焦慮與迷惘。如果說茱莉寫下的《#MeToo時代的口交》概括了她自身的矛盾,提爾這部電影就是茱莉所代表的進步國家青年世代的「煩惱」縮影──即使在其他族群眼中,他們是那種「不夠資格訴苦」的人,明明能夠自由選擇任何道路,卻無法做出真正滿意的選擇,永遠都渴望更多。

raw-image

茱莉更換伴侶和專業一樣,都是從行駛在穩定、成功路線的列車跳下,乘上向未知冒險的越野車。這對茱莉而言究竟是自我認知的更新,抑或是單純的喜新厭舊?若要細究茱莉行為背後的驅動力,提爾的確安排了線索讓觀眾有跡可循。在一次短暫的會晤中,疏遠的父親似乎不知道怎麼和長大成人的女兒相處,渴望認同的茱莉只能得到一次又一次彆腳的拒絕。茱莉在聚會上服用迷幻蘑菇後,幻想著從體內抽出染血的棉條甩在父親臉上,又出現乳房下垂、皮膚鬆弛的幻覺。她要父親直視女兒性成熟的證據,似乎是想證明自己已具備孕育下一代、組建美滿家庭的能力;但她同時恐懼自己性吸引力不再,因為是性吸引力讓她保有「跳車」的可能性,將她從面對事業有成的年長男友時的自卑感拯救出來。

電影中大量使用了拍攝角色背影的鏡頭,讓我想起《一一》裡面那句「因為你自己看不到,我拍給你看啊。」茱莉也許沒有自覺,她所擁有的豐富選擇近乎奢侈,但這真的是一個放大檢視「肚臍眼」的故事嗎?世界上最爛的人,是因為他們已經出生在最好的時代,卻仍然牢騷不休嗎?

raw-image

或許就像榮格的精神分析所指出的「情結」問題,茱莉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帶有讓人費解的自毀傾向,其實是為了避開心靈的陳年傷疤不得不採取的迂迴手段。而茱莉的情結由來不一定完全歸因於父愛在成長過程的缺席,還可能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她避開的不僅是個人歷史的創傷,而是被整個社會進程淘汰的價值觀。傳統的體面職業、安定的人生規劃和伴侶的肯定支持,都無法說服她自身擁有、並且善用了個體的獨特價值,所以她會在艾克索的新書發表會提前離席,混入無人認識她的派對和受她吸引的陌生男子玩一場偷情遊戲;所以艾文對她的創作一句隨口稱讚也會引爆她的不安全感,甚至攻擊對方的職業成就(「到五十歲還在幫人煮咖啡」),即使艾文完全沒有居高臨下的意味。

成績優異於是選擇醫學系,感情穩定接著就該生兒育女,茱莉拒絕了這一切然後呢?如果她一手打造的人生版本看似根本不值得爭取,她的掙扎也會被連帶否定嗎?觀眾若討論這部電影究竟是女性主義(即使定調為女性主義,顯然也只能代表某一階段對抗的議題)還是反女性主義,答案可能只是過程論或結果論的差異。何況電影雖然對男性的心魔著墨不多,但同樣展示了複雜的多面性。好比艾克索回憶自己成長的時代沒有網路,必須用雙手親自發掘、感知周邊的事物,他可以一方面悼念他所認識的美好世界,一方面又激烈陳詞、捍衛自己作品裡的厭女傾向;他前一句支持茱莉做任何想做的事,後一句又試圖用「大家都在想清楚之前就生孩子了」說服她和自己一起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懷念舊時代的部分原因是當時既得利益者尚未被迫讓渡利益。

raw-image

形成情結非在一朝一夕,消解心魔自然也非一蹴可幾,幸好茱莉的十二章故事擁有足夠豐富的細節,容許各種解讀方式,也給予觀眾撥雲見日的希望。當茱莉決意拋下穩定交往的艾克索,一路奔向艾文時,她臉上的笑容是如此滿足,彷彿找到了人生如意的解方。世上的一切都暫停了,通往艾文的路是寬敞明亮的,只有戀人眼中的愛意流轉。這一幕被描寫得如此美好,在知曉兩人的結局後也不覺諷刺,而是讓人想起那些賴在床上無所事事的早晨、狹小客廳的隨意漫舞、或是所有並肩望著同一方向的微不足道的時刻。知道自己曾貢獻對方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情感關係,這種篤定的快樂會帶來自信,讓擁有它們的人能夠一再跌倒、一再站起來,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正如法蘭西斯柯波拉在最近的《GQ》專訪所言,「讓你的電影變得私人化。永遠把它拍得越私人越好,因為你光是活在世上就是一種奇蹟。如此一來你的作品也會成為一種奇蹟,因為它反映出一位獨一無二的個體。」我想這用來註解《世界上最爛的人》再適合不過──講述你的故事,不要屈服於分類或標籤,無論你是世界上最爛的人、最好的人還是最普通的人。

全文劇照提供:好威映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給她時間,而非時代。」(張亦絢《永別書》)
Thumbnail
「給她時間,而非時代。」(張亦絢《永別書》)
Thumbnail
故事至此,觀影的人或許回想起了自己曾經荒唐的青春年少,明白了原來,那些故事的開頭跟結尾,都只是一個決定與另一個決定碰撞的機率總和,沒有分辨對與錯的必要。
Thumbnail
故事至此,觀影的人或許回想起了自己曾經荒唐的青春年少,明白了原來,那些故事的開頭跟結尾,都只是一個決定與另一個決定碰撞的機率總和,沒有分辨對與錯的必要。
Thumbnail
《世界上最爛的人》整體氛圍不至於抑鬱,倒是忠實闡述了新生代的迷惘。在電影中,自由並不璀璨,反而碎裂又毫無方向。甚至到了最後一幕,獨自一人回到公寓的茱莉都可能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
Thumbnail
《世界上最爛的人》整體氛圍不至於抑鬱,倒是忠實闡述了新生代的迷惘。在電影中,自由並不璀璨,反而碎裂又毫無方向。甚至到了最後一幕,獨自一人回到公寓的茱莉都可能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路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是一條不對的路。然後站在路口,躊躇著是要回頭,換條路重新來過,還是勉強往前,憑著感覺找到熟悉的出口。你是否曾投入一件喜歡的事中,可能是一份工作,一段感情。本來滿心期待,甚至篤定,卻在許多日子過去之後,愈來愈迷惘,疑惑,覺得自己終究不適合這裡。然後發現,讓一切感受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路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是一條不對的路。然後站在路口,躊躇著是要回頭,換條路重新來過,還是勉強往前,憑著感覺找到熟悉的出口。你是否曾投入一件喜歡的事中,可能是一份工作,一段感情。本來滿心期待,甚至篤定,卻在許多日子過去之後,愈來愈迷惘,疑惑,覺得自己終究不適合這裡。然後發現,讓一切感受
Thumbnail
看完後被整部電影的「誠實」驚豔,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消化掉這股情緒。《世界上最爛的人》對即將邁向三十歲的自己提供另外一種價值觀。人生一直在流動,我可能會花費一輩子進行探索,但也無妨,因為人生沒有非黑即白的最好與最糟。
Thumbnail
看完後被整部電影的「誠實」驚豔,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消化掉這股情緒。《世界上最爛的人》對即將邁向三十歲的自己提供另外一種價值觀。人生一直在流動,我可能會花費一輩子進行探索,但也無妨,因為人生沒有非黑即白的最好與最糟。
Thumbnail
結論是唉我很喜歡,但我也覺得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切割成14段,扣掉序和跋總共有十二章,電影敘述也像是書一樣有很大量的旁白,稍微的有點太多了,但我個人是還能接受。 短短的幾分鐘就奠基了她對於自己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並且她足夠聰明也足夠漂亮,想要的幾乎都能得到,但她不快樂。
Thumbnail
結論是唉我很喜歡,但我也覺得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切割成14段,扣掉序和跋總共有十二章,電影敘述也像是書一樣有很大量的旁白,稍微的有點太多了,但我個人是還能接受。 短短的幾分鐘就奠基了她對於自己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並且她足夠聰明也足夠漂亮,想要的幾乎都能得到,但她不快樂。
Thumbnail
20歲,是即將搭上人生重要列車的年紀,過去能讓父母、成績為自己安排,可一旦踏入社會,就不斷地要自己「做選擇」。
Thumbnail
20歲,是即將搭上人生重要列車的年紀,過去能讓父母、成績為自己安排,可一旦踏入社會,就不斷地要自己「做選擇」。
Thumbnail
或許就像榮格的精神分析所指出的「情結」問題,茱莉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帶有讓人費解的自毀傾向,其實是為了避開心靈的陳年傷疤不得不採取的迂迴手段。而茱莉的情結由來不一定完全歸因於父愛在成長過程的缺席,還可能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她避開的不僅是個人歷史的創傷,而是被整個社會進程淘汰的價值觀。
Thumbnail
或許就像榮格的精神分析所指出的「情結」問題,茱莉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帶有讓人費解的自毀傾向,其實是為了避開心靈的陳年傷疤不得不採取的迂迴手段。而茱莉的情結由來不一定完全歸因於父愛在成長過程的缺席,還可能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她避開的不僅是個人歷史的創傷,而是被整個社會進程淘汰的價值觀。
Thumbnail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的覺醒,我們將懂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實現。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懵懂代表,那些反覆無常的內心 我覺得我像是我自己生活的旁觀者,像是我人生中的配角。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兩個男人
Thumbnail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的覺醒,我們將懂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實現。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懵懂代表,那些反覆無常的內心 我覺得我像是我自己生活的旁觀者,像是我人生中的配角。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兩個男人
Thumbnail
茱莉的愛雖然真摯,卻未必就如社會期待的純粹,與其說癡迷於某個人,不如說陶醉於安全的臂彎中。所謂愛情、親密,之於茱莉,同時是抹除不安的路徑:無人陪伴的孤寂、喪失自我的疏離,甚至是被父親拋棄導致的自我否定。相似榮格強調的,進入一段關係,讓人彌補內在的創傷與空洞。
Thumbnail
茱莉的愛雖然真摯,卻未必就如社會期待的純粹,與其說癡迷於某個人,不如說陶醉於安全的臂彎中。所謂愛情、親密,之於茱莉,同時是抹除不安的路徑:無人陪伴的孤寂、喪失自我的疏離,甚至是被父親拋棄導致的自我否定。相似榮格強調的,進入一段關係,讓人彌補內在的創傷與空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