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物談】高橋幸宏(上)|追訪傳奇的軌跡——溫柔與尖銳並存的樂壇時尚教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文/楊學長

前言

一個月前,曾任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樂團鼓手兼主唱的日本樂壇傳奇高橋幸宏因病離開了我們(1月11日),享壽70歲。在人們印象中他總是位打扮得體面時髦的紳士,終生擴展自身的創作邊界從未停歇,這樣一位擁有不老靈魂的人物,辭世也就格外令人難以置信。

身為貫穿日本流行音樂史、職涯五十餘載的創作者,中文圈關於高橋幸宏的討論卻往往只集中在5年的YMO事業(儘管之後又有多次重組),或是僅提及歌手身份而忽略了他令人印象深刻的爵士鼓演奏,實在可惜。

身為一名樂迷與習鼓之人,我希望能填補這些少被談及的部分,因此本專題會聚焦在高橋幸宏個人,嘗試從音樂的角度切入,以作品導聆的方式提供脈絡,使各位更好理解其魅力所在。本文仍會介紹他的生平,但關於人格特質我認為龍貓大王通信撰寫的〈身為主唱,卻立志一生做配角:YMO最柔軟的C位——高橋幸宏〉已經描述得相當充分且親切易讀,若有興趣不妨也可以讀讀看。

由於高橋幸宏是個大題目,故我會拆成上下兩篇完成,上篇先介紹其生平與音樂特色;下篇則會根據不同時期的風格,以專輯為單位挑選幾張作品推薦並解說,試著從音樂這個側面帶領各位認識高橋幸宏,敬請期待。

最後,為了讓說明更完整,文中將提到諸多人名和樂風名詞,即使你是初次接觸也不必害怕,我會盡量用淺顯、著重在特徵描寫的方式解說作品。

人物亮點:
🌟文化早熟的樂壇時尚教主
🌟終生挑戰變化的熱情和玩心
🌟以新浪潮風格取得獨特地位
🌟溫柔與刺激的二面聲音個性


生平介紹

成長環境

高橋幸宏1952年生於東京一個富裕的家庭,有熱愛音樂的哥哥高橋信之,還有鍾情於時尚服飾的姐姐伊藤美惠,兩者後來皆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受到家人影響,小幸宏自幼就產生對音樂和時尚的興趣,寬敞的住家也提供了合適的練鼓環境,他在11歲的聖誕節收到一套鼓組當作禮物,成為日後音樂生涯的起點。

巨星將臨的黎明

文化早熟的高橋幸宏高中便已開始作為錄音室樂手活動,1972年時參加了讓他作為鼓手成名的樂團サディスティック・ミカ・バンド(Sadistic Mika Band),該樂團首先在英國取得了成功,然後以逆輸入的形式在日本獲得評價,此時開始有更多人知道高橋幸宏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高橋的演奏在英國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YMO到英國演出時還有人認為是「那個高橋幸宏的樂團」。

(來聽聽高橋幸宏是如何擄獲英國人心的吧!)

才能開花

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是高橋幸宏大放異彩的時代,這十多年間的活動使他成為談論日本流行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於1978年發表首張個人專輯《サラヴァ!》(Saravah!,願你幸福!),同年加入了YMO,和細野晴臣坂本龍一等人一同開啟東洋音樂的合成器風潮,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聲音,也活用自己服裝設計的才能設計樂團形象,由本人擔任設計師的原創服飾品牌Bricks亦是在這個時期成立。

raw-image

即使在1983年YMO「散開」後,高橋幸宏的音樂活動依然蓬勃發展,甚至能說此時才正式展開。他以幾乎一年一張的頻率發表個人專輯,獨特的風格確立了其作為歌手的地位,此外也持續以樂手身份參加諸多音樂人的錄音、製作和演出,在80年代的流行音樂場景取得一席之地。

永不止步的更新

進入2000年後,雖然他不再像過去20年那麼頻繁地以個人名義發表作品,卻參與了許多有趣的音樂組合,包括以不同名義「再生」的YMO、和細野晴臣共組的SKETCH SHOW,以及集結各路菁英的METAFIVE等,並且在每個團體都會進行新的嘗試。隨著時代變化不斷更新自己音樂性的高橋幸宏,是聽眾和創作者心目中永遠的偶像。


談人物

介紹完生平,終於要來談高橋幸宏的音樂性,分別討論作為歌手和鼓手的特色。

獨行於新浪潮,城市流行中的異色存在

「城市流行」(city pop)一詞泛指日本80年代流行音樂中,特別受西洋音樂影響且具有「都會、時髦」印象的作品,其所指的對象是氛圍而非特定曲風。過去幾年由西方開始的「城市流行復興」使當時的音樂再度流入人們耳中,而高橋幸宏也作為其中一員獲得關注。

關於這件事其實連高橋本人都十分意外,因為他的作品和城市流行的印象實在差太多了!儘管當時有許多曲風被囊括在這個大型名詞內,但大多數歌曲仍以pop rock、R&B、funk或fusion為主,唯獨他是以「新浪潮」(new wave)為主要風格,這個名詞所指範圍也很廣,但大致可以歸納出使用電子樂器、開朗、怪誕、神經質等特徵。

吸取了YMO活動的經驗,高橋幸宏大量使用合成器追求他熱愛的新浪潮音樂,變化多端的電子聲響是他作品的常客,搭配慵懶溫柔的唱腔以及歌詞中內斂男性的形象,描繪出兼有開朗和寂寞,時而展露空虛和神經質的獨特都會景色

(新浪潮風格最強的時期,建議到Youtube觀看,說明欄有時間軸可挑選曲目)

柔情之聲與緊實的鼓點,高橋聲響的二面性

前面說了這麼多,所以高橋幸宏是位「好」歌手嗎?若你已看過上面的影片,便知道恐怕很難這麼說。

並非想澆各位冷水,然而相比其他都市流行的男歌星,他既沒有山下達郎的激情,也沒有大瀧詠一的浪漫,只有「潮」這一點能和角松敏生較量。總而言之,他那輕柔中帶點顫抖的歌聲確實有特別的迷幻魅力,也和新浪潮的怪誕風格搭調,但大概和一般人想像的「美聲」仍有一段距離,我因此認為高橋幸宏在80年代的作品,對不習慣這類音樂的聽眾而言可能比較有門檻,然而也唯有這樣的歌聲能表現前述高橋幸宏獨有的風景。我想「好聽」和「魅力」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當然這也見仁見智。

(我會在下一篇的導聆中協助各位面對這個門檻,若你有心先聽聽看,卻又習慣不了該時期的作品,我建議可以先聽第一張專輯《願你幸福!》或挑選2000年後的作品。)

與歌聲對照,高橋幸宏的鼓技之高絕對是無庸置疑,既精準又有攻擊性。YMO初期為了追求「沒有律動的音樂」,使他成為第一批在演奏時聽「節拍器」的樂手,全員配戴耳機聽節拍器給定的速度,雖然在今天非常普遍,但當時的樂手都對此很不習慣。可以說那正確無比的演奏,便是來自高橋幸宏和節拍器的相性,以及那高自我要求所磨練出的技術。

更重要的是,雖然都說高橋幸宏的演奏很「準」,但事實上他都會打得稍「前」一點(若一位樂手的演奏讓人感到「很有律動」,往往來自這種對拍點位置的細微控制),加上小鼓緊實的音色控制,兩者作用便形成既刺激又有攻擊性的鼓點,是高橋幸宏作為鼓手的重要標誌

(高橋幸宏作曲的〈RYDEEN〉和〈TECHNOPOLIS〉並列YMO兩大經典曲目,精確而刺激的鼓點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的是80年代的演出影片已被下架)

(下篇待續)


後記

寫完生平介紹字數已經突破兩千,那一刻我便明白想把七十年傳奇人生濃縮在一篇內的想法,是多麽天真和不敬(又對讀者多不友善),因此雖是【人物談】系列的第一篇,仍決定拆成上下篇介紹,較能確保完整的閱讀體驗。

如前言所提,中文網路談論YMO的人不少,但關於高橋幸宏的資料都比較片面或難以查詢(去世報導佔據搜尋結果後更是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對生平記載雖詳細,但也以事件陳列為主。我認為上述原因導致即使透過YMO接觸到這號人物,也很難再有進一步的認識,在音樂性方面尤其如此。

不求提出獨到見解,惟希望善用自己的日文技能,起碼做個資料搬運工,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高橋幸宏的方方面面,進而和他的創作產生交流。

抱歉話說多了,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區or社群平台留下你的看法,喜歡的話麻煩幫我們分享,聽眾前輩們若發現錯誤也請大方指正,若能引起關於高橋的討論那是再好不過,那麼我們在下一篇見。


長文看累了嗎?追蹤FBInstagram看我的日常碎嘴,即時取得文章發布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長音樂黑白講
24會員
29內容數
宅男鼓手的樂評&次文化雜談|分類找文|同好交流|尋覓知音請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橫山幸雄在疫情後再度來台,他表示,疫情三年間大家都待在家裡,形成一種慣性,工作完會直接回家,但人是慣性的動物,他相信人們回到音樂廳的習慣,有天也能回來。作為音樂家,他認為彈琴應當要自然且快樂地展現自己,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喝水一樣自在。 橫山幸雄出生於1971年,畢業於
Thumbnail
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橫山幸雄在疫情後再度來台,他表示,疫情三年間大家都待在家裡,形成一種慣性,工作完會直接回家,但人是慣性的動物,他相信人們回到音樂廳的習慣,有天也能回來。作為音樂家,他認為彈琴應當要自然且快樂地展現自己,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喝水一樣自在。 橫山幸雄出生於1971年,畢業於
Thumbnail
中譯自傳,是在台北書店「打書釘」時覺很有趣買回家的,透過坂本龍一歷時26個月的長篇專訪,不但對他的音樂有更深認識,同時可涉獵他經歷的時代特色,包括日本的「迷失時代」亦呈現在自傳裡。
Thumbnail
中譯自傳,是在台北書店「打書釘」時覺很有趣買回家的,透過坂本龍一歷時26個月的長篇專訪,不但對他的音樂有更深認識,同時可涉獵他經歷的時代特色,包括日本的「迷失時代」亦呈現在自傳裡。
Thumbnail
一個月前,曾任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樂團鼓手兼主唱的日本樂壇傳奇高橋幸宏因病離開了我們(1月11日),享壽70歲。在人們印象中他總是位打扮得體面時髦的紳士,終生擴展自身的創作邊界從未停歇,這樣一位擁有不老靈魂的人物,辭世也就格外令人難以置信。
Thumbnail
一個月前,曾任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樂團鼓手兼主唱的日本樂壇傳奇高橋幸宏因病離開了我們(1月11日),享壽70歲。在人們印象中他總是位打扮得體面時髦的紳士,終生擴展自身的創作邊界從未停歇,這樣一位擁有不老靈魂的人物,辭世也就格外令人難以置信。
Thumbnail
——那天以後,偶爾,會不經心地碰觸合成器和鋼琴的鍵盤, 像寫日記一般錄下草圖(sketch)。 從其中選了12首中意的草圖作成專輯。 不多加施予,敢於素然呈現。 今後直到精疲力盡為止,都會這樣持續記錄「日記」吧。 坂本龍一 (譯自 Ryuichi Sakamoto 12 官方網站)
Thumbnail
——那天以後,偶爾,會不經心地碰觸合成器和鋼琴的鍵盤, 像寫日記一般錄下草圖(sketch)。 從其中選了12首中意的草圖作成專輯。 不多加施予,敢於素然呈現。 今後直到精疲力盡為止,都會這樣持續記錄「日記」吧。 坂本龍一 (譯自 Ryuichi Sakamoto 12 官方網站)
Thumbnail
躍上沐耳時光機,我們一起回到 1999年,C市的男子高中,那間位在游池畔,大樹旁的老舊音樂教室! 多虧了大樹的遮蔽,所有關於音樂課的記憶,都是清爽且涼快的。泳池裡的大量含氯消毒水,想必也是助益無窮! 回憶那當下的快樂,是此刻已經無法複製的。但轉化為時空之旅的必要催化劑與燃料! #沐耳音響
Thumbnail
躍上沐耳時光機,我們一起回到 1999年,C市的男子高中,那間位在游池畔,大樹旁的老舊音樂教室! 多虧了大樹的遮蔽,所有關於音樂課的記憶,都是清爽且涼快的。泳池裡的大量含氯消毒水,想必也是助益無窮! 回憶那當下的快樂,是此刻已經無法複製的。但轉化為時空之旅的必要催化劑與燃料! #沐耳音響
Thumbnail
這張錄音立基於純音樂的演出基本上,但卻接收了麥克的音樂線條與記憶,不僅涵蓋了麥可生涯經典,甚至非常成功的被改編成管樂團的純演奏錄音!
Thumbnail
這張錄音立基於純音樂的演出基本上,但卻接收了麥克的音樂線條與記憶,不僅涵蓋了麥可生涯經典,甚至非常成功的被改編成管樂團的純演奏錄音!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知道,大提琴家馬友友具有特殊的魅力,總是能吸引眾人的目光;然而,對於絲路之旅這麼一個龐大的計劃,在充滿未知的未來路途上,馬友友仍然孤身一人先上路,拋磚引玉。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知道,大提琴家馬友友具有特殊的魅力,總是能吸引眾人的目光;然而,對於絲路之旅這麼一個龐大的計劃,在充滿未知的未來路途上,馬友友仍然孤身一人先上路,拋磚引玉。
Thumbnail
町田老師很厲害的是歌曲的核心意義雖然是故事篇章的整個要素,但並不會強迫人非要去聽這首歌才能懂劇中人物的情感,你可以單就論故事來論故事,不去聽那些搖滾樂也不會妨礙你閱讀的樂趣,但如果搭配上歌曲和情境來聽來看,兩相搭起來,效果拔群,會更加體會到老師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的美妙之處。
Thumbnail
町田老師很厲害的是歌曲的核心意義雖然是故事篇章的整個要素,但並不會強迫人非要去聽這首歌才能懂劇中人物的情感,你可以單就論故事來論故事,不去聽那些搖滾樂也不會妨礙你閱讀的樂趣,但如果搭配上歌曲和情境來聽來看,兩相搭起來,效果拔群,會更加體會到老師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的美妙之處。
Thumbnail
堅持一件事情,就像是枯樹枝上殘留的葉子。凋零的人多,最後強韌留下來的更顯得可貴。身為一位老師,最感到惋惜的就是學生無法跨越眼前的那一道牆,最後選擇退縮;然而,以「適者生存」的生物法則來看,能夠不斷跨過高牆的人,才有資格取得話語權,最終功成名就,進而真正改變世界。
Thumbnail
堅持一件事情,就像是枯樹枝上殘留的葉子。凋零的人多,最後強韌留下來的更顯得可貴。身為一位老師,最感到惋惜的就是學生無法跨越眼前的那一道牆,最後選擇退縮;然而,以「適者生存」的生物法則來看,能夠不斷跨過高牆的人,才有資格取得話語權,最終功成名就,進而真正改變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