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妳的超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應徵新人時,能幹的討厭鬼和討人喜歡的傻子,老闆通常會選誰?」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

✏️拉斯-約翰.艾格

-「好感度從何而來?」
-「一個人之所以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好感,主要的因素是能夠活在當下,並具有自我覺察的能力」

渴望受人歡迎是正常的,不過作者特別針對「人氣」、「好感度」做出區別。「人氣」在追求的是「外在激勵因子」,當你以這些外在事物(如:權力、金錢、美貌等等)為追求目標時,形同是放棄了自我決定權與自我掌控感,也就是你可能會有一種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換言之,追求人氣這件是具有很高的不確定。

然而不可否認,身處群體生活無可避免會與旁人進行比較,尤其是比較各種能用數字所衡量的指標(如:成績、薪資收入等等),那如何在進行比較時不迷失自我呢?最重要的就是「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在比較時要考量兩者之間先天的差距與比較時所展現的行為目的,而非是一視同仁,盲目地較勁。

有意識的社會比較才是有意義的,才能彰顯出其真正的目的──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並促進我們的成長與發展。

-「建立好感度的要素有哪些?」
-「真實性、正向感、關聯」

真實性並非只是說出真話,不說謊話;如果我們無法覺察並權衡當下的情境,做出調整,那就不叫「真實」。當你採取中庸之道,同時顧及他人和自己的觀點與需求,既體貼別人又不迷失致自我,這樣的做法有助於激發創意並維繫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而這十分考驗你的覺察力,因為你要做到真實,就必須有能力了解自己以及你所處的環境。

正向情緒包含:喜悅、感激、平靜、希望、產生興趣、自豪、覺得有趣、受到激勵、仰慕、愛。這些情緒和那些被我們視為不那麼正向的情緒會互相影響,因此不需要刻意迴避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情緒;唯有在情況下自然產生的正向感受才是對人有益的。

追求人氣和好感度,其實就是在追求人我之間的連結。追求人氣時,連結是建立在「自我」之上;追求好感時,連結是建立在我們的人格特質之上。如果我們能為遇見的人創造價值,除了能夠增強和他們的連結之外,也能滿足我們的「自我」想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的需求。

抵制追求外在人氣絕非作者的用意,只是我們都該小心些,不該在追求人氣時犧牲對自己真正的事。當我們的真實、正向以及與他人的連結使他人自然而然對我們產生好感,這樣的好感度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關,而是建立在高度的自我覺察之上,是誰都拿不走的。

當你的心是豐盛的、富有的,你還有何懼呢?

🌟#風味評分比 :30%酸、50%甜、10%苦、10%辣、0%鹹
-書中穿插介紹很多有趣的心理小實驗,令人會心一笑
-自我覺察不是一蹴可幾的功課,不過它值得你努力一次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 @reader.triple 發現更多值得翻閱的好書

#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拉斯約翰艾格#遠流出版 #心理勵志

#仨仁#無菜單書店 #林編 #好書推薦 #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 #書評

#酸 #甜 #苦 #辣 #鹹 #好感度 #自我覺察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雙週更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你為自己安排一趟旅程了嗎?你喜歡什麼樣的旅行?旅行對你來說的意義又是如何? 📖《好日好旅行》 ✏️作者:葉怡蘭 這本書主要描述作者自身對「旅行」的看法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旅行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作者對旅行所下的註解:「旅行,不只是為了出發,更是,為了回家」,旅行是
吃飽了嗎?你今天的晚餐吃什麼呢?飲食這件事在我們生活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你有思考過,吃什麼、如何吃、為何吃,這些問題嗎? 今天分享《食托邦》一書,提醒我們飲食之前,有意識的去選擇我們的吃食。近年飲食上風行有機、養生、天然等字眼,但關於吃,這本書帶給我們更全面的啟發,從哲學、政治、經濟的各種角度,提
你知道當你開始註冊臉書的步驟,你像是被普查一般,容許自己被點算並建檔嗎? 📖《清點每一個人:分類.標籤.認同,人口普查如何定義國家與你我身分》 ✏️安德魯•惠畢特 - 「除了賦稅與徵兵之外,人口普查也可以滿足執政者的行政需求,更是民主國家重要的支柱。」 你可能會納悶,有這麼誇張嗎?所有你可以在
你曾經和家人們談論過死亡的這個話題嗎?你知道你的父母想要什麼樣的善終嗎?
外公的過世,開啟臺裔混血兒的一趟尋根之旅。遠從加拿大訪台,踏上長輩口中的家鄉,自己極為陌生的地方。是不是更認識這個所在,就能更貼近逝去的外公外婆呢?或是用新的認識,覆蓋舊的遺憾,創造自己對這個地方的連結? 📖《山與林的深處》 ✏️作者:黃潔珂 ✏️譯者:郭庭瑄 📍逆轉鄉愁 在加拿大成長的
「全台灣有六成國土是森林,換算下來,每個森林護管員要負責的區域有一千四百多公頃,相當於五十幾座大安森林公園。」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你為自己安排一趟旅程了嗎?你喜歡什麼樣的旅行?旅行對你來說的意義又是如何? 📖《好日好旅行》 ✏️作者:葉怡蘭 這本書主要描述作者自身對「旅行」的看法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旅行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作者對旅行所下的註解:「旅行,不只是為了出發,更是,為了回家」,旅行是
吃飽了嗎?你今天的晚餐吃什麼呢?飲食這件事在我們生活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你有思考過,吃什麼、如何吃、為何吃,這些問題嗎? 今天分享《食托邦》一書,提醒我們飲食之前,有意識的去選擇我們的吃食。近年飲食上風行有機、養生、天然等字眼,但關於吃,這本書帶給我們更全面的啟發,從哲學、政治、經濟的各種角度,提
你知道當你開始註冊臉書的步驟,你像是被普查一般,容許自己被點算並建檔嗎? 📖《清點每一個人:分類.標籤.認同,人口普查如何定義國家與你我身分》 ✏️安德魯•惠畢特 - 「除了賦稅與徵兵之外,人口普查也可以滿足執政者的行政需求,更是民主國家重要的支柱。」 你可能會納悶,有這麼誇張嗎?所有你可以在
你曾經和家人們談論過死亡的這個話題嗎?你知道你的父母想要什麼樣的善終嗎?
外公的過世,開啟臺裔混血兒的一趟尋根之旅。遠從加拿大訪台,踏上長輩口中的家鄉,自己極為陌生的地方。是不是更認識這個所在,就能更貼近逝去的外公外婆呢?或是用新的認識,覆蓋舊的遺憾,創造自己對這個地方的連結? 📖《山與林的深處》 ✏️作者:黃潔珂 ✏️譯者:郭庭瑄 📍逆轉鄉愁 在加拿大成長的
「全台灣有六成國土是森林,換算下來,每個森林護管員要負責的區域有一千四百多公頃,相當於五十幾座大安森林公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本書深入探討本能寺之變,挑戰傳統史觀,以豐富史料佐證,重新解讀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多種陰謀論的合理性。作者以偵探小說般的筆觸,引領讀者抽絲剝繭,探尋歷史真相。
Thumbnail
《嗑藥》是英國作家馬文•柏吉斯撰寫的小說,曾經榮獲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這是一本探討青少年濫用毒品的著作,作者使用流暢且不帶批判的文筆,自然而然帶出讀者對毒品的省思與警覺。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三本實用書籍:《停損的勝算》探討「放棄」的最佳時機,強調透過標準與心理模型,提升決策勝算,適用於投資與日常選擇;《高敏感是種天賦》指出高敏感若妥善運用,能成為感知世界的天賦;《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以精煉視角剖析哲學核心思想,兼顧正反觀點,讓讀者輕鬆理解尼采、沙特、馬克斯與羅爾斯等思想家。
Thumbnail
本文推薦書籍《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以我的經驗分享預設模式如何令我受挫,並總結和介紹書中 Rewire 四步驟。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更相信自己,勇於改變,創造更好的未來。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許多人渴望在職場中被重視和提拔,但往往忽視了社交細節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商務場閤中,如何正確理解對方的評價,尤其是當對方使用「可愛」一詞時常代表著負面的含義。透過換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視角,能夠改善自己在職場中的形象與人際關係,避免因為疏忽而影響升遷機會。
Thumbnail
人永遠不會因爲優秀而被愛。真正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彼此的脆弱和缺失之上,而非所謂的“優秀”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本書深入探討本能寺之變,挑戰傳統史觀,以豐富史料佐證,重新解讀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多種陰謀論的合理性。作者以偵探小說般的筆觸,引領讀者抽絲剝繭,探尋歷史真相。
Thumbnail
《嗑藥》是英國作家馬文•柏吉斯撰寫的小說,曾經榮獲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這是一本探討青少年濫用毒品的著作,作者使用流暢且不帶批判的文筆,自然而然帶出讀者對毒品的省思與警覺。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三本實用書籍:《停損的勝算》探討「放棄」的最佳時機,強調透過標準與心理模型,提升決策勝算,適用於投資與日常選擇;《高敏感是種天賦》指出高敏感若妥善運用,能成為感知世界的天賦;《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以精煉視角剖析哲學核心思想,兼顧正反觀點,讓讀者輕鬆理解尼采、沙特、馬克斯與羅爾斯等思想家。
Thumbnail
本文推薦書籍《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以我的經驗分享預設模式如何令我受挫,並總結和介紹書中 Rewire 四步驟。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更相信自己,勇於改變,創造更好的未來。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許多人渴望在職場中被重視和提拔,但往往忽視了社交細節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商務場閤中,如何正確理解對方的評價,尤其是當對方使用「可愛」一詞時常代表著負面的含義。透過換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視角,能夠改善自己在職場中的形象與人際關係,避免因為疏忽而影響升遷機會。
Thumbnail
人永遠不會因爲優秀而被愛。真正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彼此的脆弱和缺失之上,而非所謂的“優秀”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