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常見的七個錯誤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腦中風的病友非常多,生病之後需要進行相當長的恢復之路,常言:久病成良醫,然而經歷漫長的復健療程後,分享給新病友的資訊真的正確嗎?實際上,身為個案、家屬、親友,又或是一般的旁觀者,對於醫療我們時常一知半解,以下會列出較常聽到的七個錯誤迷思:

1. 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60-79歲是國人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但是,近幾年中風的年齡層有逐漸下探的趨勢,實際在醫院執業的經驗中,碰過最年輕的患者為20歲,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

2. 中風只會發生一次。

腦中風並不是細菌或是病毒性的疾病,更不可能發生一次後就終生免疫。在一些臨床統計上,有腦中風病史的個案,再發生的機率比一般人高10倍。反而有過腦中風的患者,更需謹慎注意身體狀況,定期追蹤健康報告。

3. 中風後超過黃金期,就不會再進步。

如同所有的腦部損傷,在腦損傷的初期,越早進行治療介入,能夠恢復的程度越大,預後越好;一般我們稱中風後的三至六個月內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期,但並非超過六個月後,所有的功能都定型,無法再進步。
所謂的黃金期,只代表在那段時間內,普遍來說恢復的速度較快,而不是只有那段時間會進步。就像學習曲線,前期可以快速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接著會碰上瓶頸期,甚至學習的平原期;但只要專注在目標上,正確的一步一腳印持續努力,仍然能夠持續再進步,臨床上,也有病患1~2年後才成功站起來,超過3年後成功行走的案例。

4. 只有高血壓患者須注意腦中風發生。

在腦中風的流行病學中,高血壓確實是主要危險因素中的第一名,不過不單只有高血壓的的個案需要注意。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喝酒、家族遺傳等,簡單來說,身體素質相對不健康的人都有較高的風險發生,而就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也不代表機率就是0。
不必過度恐慌或是害怕,保持適度運動、正常飲食,甚至情緒穩定,都能夠大幅降低發生率。

5. 多站、多走就可以好的比較快。

相當多的病友前輩會給新的病友如上建議,也會分享自己的復健老師是如何指導自己的。互相交流絕對是好事,學習的路上要有伴,可以增加彼此的動力。
我們需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腦中風的發生原因:是因為某一腦區的血管發生問題,導致該區的腦細胞損傷死亡。同為腦中風,但每個人受損的腦區不同、受損的面積不同、受損的時間不同、受損後的恢復速度不同,因此在復健訓練上,就算大同小異,也有一些關鍵點可能不同,盲目的跟著他人訓練,有可能造成反效果,積極訓練固然重要,但仍建議請教專業,理解自己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問題,然後對症下藥。關於站、走等相關訓練,未來也會慢慢補上。

6. 中風後能走就不錯了,不可能回去工作。

病後的復健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健保的體制下,僅能在醫院密集訓練三個月,又或者在醫院間輾轉,就算是一個很認真的醫院,很多時候只能把個案的目標設定在回到日常生活、獨立行走,這對於許多的病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目標。
在更之後呢?能走但是否走的夠好?你有想過中風後其實你還有機會跑步,還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或許一些技術性較高的運動或是工作,對於病友來說真的就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就像前面提及,學習到後面速度會慢,但只要努力仍然可以持續進步。臨床上,就遇過一位病友,開心的跟我分享他成功投三分球、跑步、打羽球、玩PS4,並持續做房仲的工作;而我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不抓扶手還站不起來,如今超過一年半,他仍然朝著更高的目標持續努力。
動機、目標、心態,決定你的人生可以走多遠,日子確實很辛苦,但放棄作夢、放棄努力,你所能到達的遠方就會被自己局限。

7. 一定要做TMS、高壓氧、靜脈雷射

以上三者皆為輔助治療,現在市面上的輔助治療遠遠不止這三種,未來的方案只會越來越多,坊間宣稱有療效的方式也相當多樣化。但謹記在心,這些皆為輔助治療
以西醫的角度,目前實際有效且需持續進行的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針灸部分較偏向中醫範疇,需向中醫師請教。
至於輔助治療的部分,一定要去理解治療的原理、治療的成效,並在主治醫師的建議下進行合適的治療方式。
以TMS為例,TMS原名為經顱神經磁刺激,原理即是透過強磁場去刺激大腦區域,以調節腦區的神經活動。目前部分研究推斷,TMS可以促進腦損傷區域的重塑及功能恢復,且可改善相關運動、語言及認知等問題;但實際成效如何?推斷不等於絕對有效,治療的次數、時間、不同的損傷程度,同樣都會影響治療後的成效,且實際治療效果仍需大量研究佐證。
輔助治療可以作為治療上的嘗試,做得好是有機會可以促進功能恢復,但無法取代原本主要的治療模式;而施作後也要持續觀察個案有沒有進展或任何變化,再做審慎考慮。
根據衛福部104年的資料統計,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因此在這邊也附上快速辨識腦中風初期症狀的方式。在各醫院的衛教單張或衛福部大多也都有提供:口訣 FAST  (資料參考:衛福部健保署)
F:FACE。請個案微笑,觀察左右兩側的嘴角、眼角、面部表情是否對稱。
A:ARM。請個案雙臂同時舉高,觀察是否有一手無力抬起或不等高。
S:SPEECH。請個案說一句話,觀察語意是否正確、發音清晰、句子完整。
T:TIME。記下最初發生時間,並儘速送醫。
其他症狀:突然嚴重頭痛、身體半側無力、視力模糊、說不出話、單側無法握拳等。如果懷疑自己或他人疑似腦中風,應盡快前往醫院或撥打急救電話,越早介入治療,功能的恢復及預後才會越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9內容數
「神經可塑性」,說明人類的腦具有生長、重組、產生新連結而改變結構及功能的能力,且只要還活著,皆有機會持續發生改變。對於受損後的腦,持續改變、持續變好,是非常重要且充滿希望的事情。文章主要希望提供給中風個案或家屬,用盡可能淺顯易懂的方式,建立正確的觀念、吸收相關的知識,及釐清繁雜的資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腦中風是一種突發性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甚至致命。預防腦中風至關重要。瞭解腦中風的五大警訊症狀及如何預防腦中風的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控制危險因素。
耳中風是什麼? 耳中風(或稱:突發性耳聾)指的是突然發生明顯聽力喪失問題,且多為單側耳朵中風,只有少數患者為雙側耳聾。 耳中風好發於30~50歲的中壯年族群,此症是一種嚴重的急症,治療的黃金期是發作的「3~7天」內開始治療,愈早治療效果也愈好,若延誤治療病人會有耳聾的風險。 有些耳中風會在休息
在行走一段距離後,突然感到疼痛或無力,有可能是「間歇性跛行」。全身的動脈都有可能發生血管硬化或阻塞的事件,發生在腦血管稱為「中風」,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是周邊動脈疾病或稱「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間歇性跛行」是雙腳之「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因動脈血管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硬化狹窄」。間
Thumbnail
我的小弟中風一年外,是出血型中風,傷著的是倒爿 pîng的頭腦,邏輯、語言等等,逐禮拜去病院做復健幾若擺,我一禮拜去恁兜一擺,佮伊同齊做一寡仔認知、講話、唸字、寫字的練習。   我想著的代誌攏共試看覓,譬喻講:自1唸到100、奇數、雙數,數字會曉加做伙無?會曉算豆仔無?三角形、圓形……會曉認無?
Thumbnail
本文是我回顧中風生病狀態的一種發現,希望藉由描述重病時的意識狀態品質,來讓大家理解,人在面臨重病時一種可能的意識狀態,並因此衍生合適的對待方式。
Thumbnail
分為兩種型態: 1.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缺血。 2.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
中風的發生多數屬於突發性,這與個人血管狀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血管逐漸老化並失去彈性,尤其是患有三高、吸菸、缺乏運動、有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的人,更是腦中風高危險群體,中風機率比一般人要高出許多,應更加小心,積極預防。想知道中風前兆如何判斷?出現哪些症狀要儘快就醫?萬芳醫院神經科謝瑞瑜醫師特別與您
Thumbnail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我們的大腦、脊椎,經歷過受傷,這些構造在受傷後沒有再生能力 那中風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復健呢? 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可塑造性,當你接近耳朵的大腦受傷時,透過訓練或是肢體的刻意使用,沒有受傷的大腦區域會協助支配已經受傷的大腦區域之功能。我們一般復健在用的
Thumbnail
2021年5月,倒下⋯,本文講述身為醫事人員的作者突然間發生中風,剖析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其所經歷過的身體感受,值得一讀。
Thumbnail
【腦中風自我穴位按摩】中醫針灸按摩、食補防中風復發的秘訣 腦中風是一種常見而嚴重的疾病,對身體和生活品質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中風的復發機率高,估計5年內累積復發率為35%,10年內累積復發率為51%。如果是二次中風,病人的後遺症和致殘程度通常會比第一次嚴重,甚至可能死亡..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腦中風是一種突發性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甚至致命。預防腦中風至關重要。瞭解腦中風的五大警訊症狀及如何預防腦中風的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控制危險因素。
耳中風是什麼? 耳中風(或稱:突發性耳聾)指的是突然發生明顯聽力喪失問題,且多為單側耳朵中風,只有少數患者為雙側耳聾。 耳中風好發於30~50歲的中壯年族群,此症是一種嚴重的急症,治療的黃金期是發作的「3~7天」內開始治療,愈早治療效果也愈好,若延誤治療病人會有耳聾的風險。 有些耳中風會在休息
在行走一段距離後,突然感到疼痛或無力,有可能是「間歇性跛行」。全身的動脈都有可能發生血管硬化或阻塞的事件,發生在腦血管稱為「中風」,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是周邊動脈疾病或稱「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間歇性跛行」是雙腳之「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因動脈血管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硬化狹窄」。間
Thumbnail
我的小弟中風一年外,是出血型中風,傷著的是倒爿 pîng的頭腦,邏輯、語言等等,逐禮拜去病院做復健幾若擺,我一禮拜去恁兜一擺,佮伊同齊做一寡仔認知、講話、唸字、寫字的練習。   我想著的代誌攏共試看覓,譬喻講:自1唸到100、奇數、雙數,數字會曉加做伙無?會曉算豆仔無?三角形、圓形……會曉認無?
Thumbnail
本文是我回顧中風生病狀態的一種發現,希望藉由描述重病時的意識狀態品質,來讓大家理解,人在面臨重病時一種可能的意識狀態,並因此衍生合適的對待方式。
Thumbnail
分為兩種型態: 1.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缺血。 2.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
中風的發生多數屬於突發性,這與個人血管狀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血管逐漸老化並失去彈性,尤其是患有三高、吸菸、缺乏運動、有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的人,更是腦中風高危險群體,中風機率比一般人要高出許多,應更加小心,積極預防。想知道中風前兆如何判斷?出現哪些症狀要儘快就醫?萬芳醫院神經科謝瑞瑜醫師特別與您
Thumbnail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我們的大腦、脊椎,經歷過受傷,這些構造在受傷後沒有再生能力 那中風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復健呢? 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可塑造性,當你接近耳朵的大腦受傷時,透過訓練或是肢體的刻意使用,沒有受傷的大腦區域會協助支配已經受傷的大腦區域之功能。我們一般復健在用的
Thumbnail
2021年5月,倒下⋯,本文講述身為醫事人員的作者突然間發生中風,剖析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其所經歷過的身體感受,值得一讀。
Thumbnail
【腦中風自我穴位按摩】中醫針灸按摩、食補防中風復發的秘訣 腦中風是一種常見而嚴重的疾病,對身體和生活品質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中風的復發機率高,估計5年內累積復發率為35%,10年內累積復發率為51%。如果是二次中風,病人的後遺症和致殘程度通常會比第一次嚴重,甚至可能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