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好天氣時,坐在住處家裡吹風曬太陽都像是渡假,可惜還得放下渡假的假象,動身前往國圖找資料。不料館內平常日像假日一般人多,四處觀望著找個空位,許多桌子上層層疊疊的論文集,或是鋪散一堆的筆記紙;有不少人帶筆電直接摘要書籍的數位資料(先前帶筆電敲字磚,沒鍵盤靜音墊,容易吵到人);也有一些人的桌前沒筆電沒文具,逕自悠閒翻閱著書,與一旁爬研究或睡或悶頭書寫姿態形成強列對比。
步行上二樓看見影印室裡,每個人像工業生產線制式化的機器人,比印表機還熟練的動作,快速翻書冊備份。這樣的肢體語言也可以看成一種舞蹈,身體軀幹維持穩固不需位移,由每個人不同的上臂彎曲弧度,配合機器印製的速度節奏,上滑、下落、左挪、右揮,也是一幅協調的畫面。
關於我想找的論文題目只找到一些應用文章,還沒看到整合性的深入探討。在不同系統平台資源中試了許多關鍵字,資料繁雜,資訊有限,從下午忙找到晚上7點,終於放棄掙扎,由衷升起一股莫名承諾,「既然沒人整理,就不依賴別人,重新開始說完整」。我回校找出「原典」(拜讀理論源頭是美學老師的提醒),雖是知名大作,但書況好新,校內館藏保存良好。
導論階段的句子並不太難理解,但我發現,光是一個句子概念,大師舉證了至少六位其他學者觀點,這比起先前老師要我們舉證兩到三位多出一倍。老師曾評過現下研究生的困境,說多數論文成了剪貼簿,撿人家先前功夫湊成自己的;轉而再三叮嚀囑咐我們,做一個研究生真正該做的事-「研究!」。
前天翻讀完另一本有關大腦科學書籍後,隨書中描述,練習無拘束地直覺發想;然後又讀到哪一段可能用得上的句子,重寫後存下來,這樣每日累積,可以供給日後需要時,快速重組成一篇短篇報告,拼貼相似概述成一份論文的某一段落觀點。如這樣的想法與點子,在潛意識裡的直觀作用,不久前發生過一回。
醒在凌晨五點,兩小時內寫完2,000字文章評析,趕在學期最後一堂課前交作業。並非故意等最後一堂課前靠直覺來寫,只是累積了一整個學期讀邏輯與美學書籍,再把課堂筆記翻遍詳細整理,下筆前猶豫再三,才在最終一刻,橫向搜尋讀過的資料,完成一篇剛好過關的學期末報告。
真要讀這麼多書才能證得一句話,那一萬多字的論文對我而言怎麼生得出來?我想得借重直觀的右腦高速處理器才辦得到吧…。想歸想,回原典上專注,繼續將視線往後面的段落移動。得趕在午夜前回床上充電,從一個踏實的夢裡醒來,明早會見到積極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