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慢行博物島】能文允武,跨越三個時代的阿罩霧家族:霧峰林家古蹟建築群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景薰樓一進、二進大廳。
頂厝下厝,一武一文,在近兩百年的臺灣近代史中影響甚深。
來到台中霧峰,當地必訪的景點之一,我想就是全台灣唯一一座清代一品官宅、擁有唯一一座福州式戲台的霧峰林家花園了吧!
記得我第一次踏進宮保第,跟隨著導覽員的腳步從掛著宮保第匾額、繪著門神的正門一進一進往裡面走,一磚一瓦、每一個裝飾,乃至一草一木,至多兩層的建築可以通過院落間的戶外空間看見天空,周圍也沒有什麼高樓大廈硬梆梆的阻斷視野,那份沉靜與開拓一直在我心頭縈繞不散,久久不能忘懷。
這一次再訪霧峰林家,我打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除了值得再訪的宮保第以外,也將周邊相關的古蹟建築一網打盡。林獻堂博物館、萊園、景薰樓、蓉鏡齋、頤圃,它們不只保留了過往林家人生活其中的樣貌,也是今與昔交流的百年縮影。
文人墨寶,飛觴醉月 處處是人文勝景
首站來到的是位於明台高中校園內的林獻堂博物館與萊園。明台高中的前身是由林獻堂開辦的一新義塾漢語講習所,而博物館就位於學校離校門口最近的大樓二樓,其他樓層是教學場所,館內展出許多與林獻堂相關的文物,以及部分頂厝的生活器物,包含桌椅、碗盤、花瓶、林獻堂的手稿、櫟社的文稿與老照片等,將林獻堂當年為彰顯在地文化而致力辦學的初衷,一脈相承至今。
博物館的空間並不大,文物排列整齊,但不免給人一些擁擠的感覺,然而卻也有截然不同的體驗。安靜的展示空間裡,每一個角落都是生活的日常用度,雖然因為時移境遷,僅能透過想像描繪這些桌椅擺放在傳統三合院中的模樣,從家具的用料雕飾,器皿的花紋材質,也能窺見這一大家族的生活縮影。可惜的是館內不得拍照,只能將這些展示文物的印象留於腦海當中了。
走出博物館時,剛好敲響了下課的鐘聲,原本安靜的校園開始響起學生們的笑鬧聲,在前往萊園的短短路程,也有幾次與學生們擦肩而過,青春活潑的氣息難免讓我想起了還是學生時候的自己也是這樣無憂無慮。
萊園依山傍水,花草樹木綴於園中,五桂樓、飛觴醉月亭、小習池與木棉橋,小巧的林園景致將自然山水與文人風雅結合的美麗風光,身處其中也因眼前湖水山色的碧光粼粼而身心舒暢。去年正好是櫟社成立一百二十週年,亭子裡也掛著紀念音樂會的紅布條,雖然我未能參與盛會,亭子裡也空無一物,但看著眼前景色,不難想像若是當年一群文人雅士在這裡互相唱和,應當也是知己相逢的幸事吧!
在園中駐足拍照,我有時會看見明台高中的學生從這裡穿行而過,或許是因為趕著上下一堂課,或者想與同學盡快會合,他們總來去匆匆,沒有停下腳步看看這樣的風光。但也許只是他們日日得見,所以習以為常了呢?
萊園,飛觴醉月亭。
萊園,五桂樓。
欲挽狂瀾誰是任 正須吾輩作長城─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故居
參觀完萊園,我在約定的時間回到博物館大樓門口,與另外一位同樣預約參觀的旅人一起跟隨校工的腳步走出校園,前往距離學校不遠的景薰樓與蓉鏡齋。兩個院落相通,我們從蓉鏡齋這一側進出,再由景薰樓離開。
蓉鏡齋的院落不大,雖然不知道它做為起居住所時有幾人住在這裡,但若是一家子住個五六人,空間也算足夠,但現在看到的蓉鏡齋已不是最初的模樣,而是1887年改建成書齋的格局。院中前庭有一半池,婆娑樹蔭或是花影半覆其上,想像著清代時林家的孩子們在這裡洗硯滌筆,也頗有雅趣。正廳是講堂,堂前有一個涼亭,現在裡面擺滿了各種盆栽,頂上與四邊的柱子也爬了些綠藤,現在的蓉鏡齋雖然已聽不見朗朗讀書聲,倒也平添歲月悠然之感。
越過一扇小門,便進入景薰樓的範圍。景薰樓是林家頂厝系的主要宅邸,也是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的故居,主建築是傳統合院的三進九開間,在1883年完工,而正廳前的葡萄架則是林獻堂重新整修時所增建,現在看到的景薰樓門樓亦是他整修時重建的規模。
走入三進建築,還未真正踏入房內參觀,我就已經感覺到它與宮保第的截然不同,這樣的殊異不只在院落規模,更在整體的氛圍上尤為明顯。等走進各個房間參觀,在家具擺設上也更顯出頂厝與下厝的差別。以建築裝飾來說,四喜雕飾、 象徵魚躍龍門的造型拱斗、主廳兩側的大型花瓶門,每一處細節都顯現出文人的典雅風流。以屋內家具來說,除傳統的桌椅眠床、水墨掛畫,也有西式的高腳桌椅與各式各樣的時鐘,可見在日治時代傳統與洋派的相容。以氛圍來說,它沒有宮保第的威武氣息,卻多了分溫柔韻致,同樣靜謐,但更顯沉穩,更能平靜人心。
它靜靜佇立在這裡,雖然不主動會客,但也不會拒絕事先遞上拜帖的客人,不卑不亢,自在優雅,正是文人墨客的風骨。
景薰樓門樓。
林家古蹟建築群的最後一片拼圖 和洋共構的風雅之地
若說景薰樓屋內的高腳桌椅與時鐘,是西方思想初步進入古典傳統家族的痕跡,那麼在1914年完工的頤圃花園便是先進思想與傳統相合的融合建築。
頤圃建築同樣有左右護龍,正中為正廳,但房舍以磚瓦建成,門窗亦是現在常見的西方樣式,歌德窗、巴洛克窗、三段窗都是來到頤圃必看的重點之一。房間的佈置也多以我們所熟悉的西洋風格為主,另有一間墊高鋪設榻榻米的和室房間,供來自日本的女主人使用。
而頤圃的最大看點,也是它與兩側的景薰樓、宮保第的最大不同就是在左側護龍後方還有一間避難用的鏡室,鏡室中四周牆壁與天頂都貼滿了四方形的鏡子,在燈光照耀下,剛走進去也不免被裡面的透亮晃了眼,一瞬間分辨不出自己身在何處。等習慣了光線,就能看見藏在地板角落的密道入口,不過因為室內的入口比較不安全,所以館方以紅龍圍起,不讓遊客從這一側進入,但如果你願意多走幾步路到外面的防空洞,就可以進入密道,體驗一下從密道口探頭看著滿室鏡光流轉的景象。
頤圃。
避難鏡室,可看到供躲藏與逃難的密道入口。
霧峰林氏家族的起家厝與清代太子少保官宅
午後,我在稍減熱度的陽光照耀下,再次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的草厝前集合,跟著導覽人員的腳步深入了解這全台唯一的清代太子少保官宅。
草厝是霧峰林家的起家厝,是一棟以正身和護龍組成的三合院草屋,有穀倉也有門樓,外面則有大片庭園,約在1837年興建,是霧峰林家早期的重要活動空間。現在所見到的草厝是以1930年的照片為修復基準,用原工法、材料進行復原,並在原本作為公媽廳使用的正身屋頂鋪上茅草,是目前很少見的古蹟修復方式。
離開林家起家厝,我們在宮保第的大門前停下,聽著導覽人員將宮保第得以興築的緣由娓娓道來,又挑選了幾處窗櫺門角的裝飾解說,帶領我們欣賞傳統建築的裝飾之美。
宮保第首先建築的是林文察於1858年完工的第三進和左右內外護龍,也是這位先祖在前往漳州攻打太平天國,於萬松關戰死,被追封太子少保,才有了如今我們所見的「宮保第」。第一、二進門廳是林朝棟在1870年到1883年間增建而成,第四、五進也在台灣割日前完工。整體建築空間左右對稱,五進十一開間的格局,比之頂厝的景薰樓,更顯空間開闊。
一路穿過第二進、第三進,最後抵達第五進前的大片庭院,欣賞著沿途的雕梁畫棟,聆聽著導覽員分享的點滴故事,感受著一磚一瓦、一房一廳的古老宏偉,一如頂厝武將起家,就連屋舍都浸染了武將的不怒自威、氣勢宏大。
宮保第大門的門神與匾額。
宮保第園區第五進,第四進倒塌後並未重建,只留有地基,因此並無第四進的建築空間。
在小賣部喝完館方贈與的冰涼紅茶,我們通過箭道,直接抵達大花廳的第二進外走廊。大花廳於1890年起建,1894年竣工,是林朝棟擔任撫墾局局長時,為了軍事會議與公共宴席使用的需求而興建,也是林家宴客與看戲的空間,其中的福州式戲台與特色捲棚作法更是全台唯一,整個大花廳三進五開間的格局建築,都是霧峰林家鼎盛時期的象徵。
戲台同樣裝飾華麗,戲台吞腳的桃花獅有一雙桃狀眼,一副蓮葉舌,寓意好人緣和善言辭,額前有牡丹葉,下巴有如意紋,象徵富貴如意,是霧峰林家獨創的吞腳祥獸,也與大花廳興建的目的相合。而整棟房子全為木造建築,木頭最怕火燒,在戲台屋簷也裝飾了喜歡吞火與好風雨的鰲魚,有祈雨防火的寓意,保祐屋舍能夠不遭火劫。
宮保第園區大花廳第二進的福州式戲台。
與戲台相對望的正廳,廳外寬廣的走廊也設置了許多長板凳,我坐在最前排的板凳上,看著戲台沐浴在陽光中的模樣,不免想像起當年坐在這裡聽戲的人們的神情和感受,應該都是歡欣的吧!
板凳之後,與走廊一門相隔的正廳廳堂,我們只能站在門外往裡望,排列整齊的木桌椅,正對門戶、懸掛在主位兩側,彰顯清代帝王恩惠的木刻對聯,氣派而莊重,確實不負當時林家身為如日中天的地方望族的派頭與地位。
宮保第園區大花廳第三進正廳。
現在尚有林家人居於其中的宮保第,除卻建築的富麗堂皇帶來的氣勢外,也因人來人往,多了數分人間的煙火氣息,但也未減些許百年古蹟的寧靜悠遠。霧峰林家身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在台灣近兩百年的歷史當中均能見林家中人的身影,對於當地的文攻武略也具有十分的影響力。
在古舊的院落中踩著夕陽緩慢走出園區,細細咀嚼著今天走過的這些與林家息息相關的建築居所的所知所感,即便這次拜訪將它們一網打盡,仍舊意猶未盡。
上次來是在早上,這次來則在下午,那麼下一次,就挑個晚上的時間,來大花廳聽一場戲,品一品在這裡聽戲的滋味吧!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按個愛心、追蹤、分享,或是小額贊助支持,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