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許鞍華導演拍張愛玲的作品被嫌,《第一爐香》不是第一次,在電影《第一爐香》的專訪裡,她笑笑的說,她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張愛玲,即使張愛玲出現在她面前,她也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她,她對張愛玲,傾慕的成分愈來愈少,反而感覺跟張愛玲,有老姊妹的感覺。
關於許鞍華所執導的《第一爐香》,我作為一個對張愛玲很不熟的觀眾,有一些與張迷們不同的看法。
這幾年,我在開始固定的發表電影戲劇心得之後,對於有興趣的作品,我就開始不大會在寫文章之前,去看相關的影評或劇評,這是為了讓自己在書寫的時候,內容能夠很純粹,避免無意間受到其他作者的影響。
可是在著手寫這篇文章之前,為了能更瞭解文本的內容,我上網查了不少資料,認真聽了一些很懂張愛玲的學者專家的節目,比方說,楊照先生的
〈孤絕的華麗—張愛玲(1):奇女子的文壇路〉、東吳大學鐘正道老師的pocast
《今天遇道愛玲姐》,《今天遇道愛玲姐》光是《第一爐香》就前前後後做了六集的節目,其中包括對這部電影的評論,節目裡,鐘老師與來賓們,對這部電影貶多於褒,後續在網路上讀到的很多相關評論,也多是一片罵聲。
其中批評最多的是,這部電影沒有拍出原著裡的神髓,比方說,女主角葛薇龍一出場,他要去找姑媽幫忙時穿的衣服,被批評與原作寫的差異太大;演喬琪喬的彭于晏,身材太壯太健康,不符合原著中蒼白瘦弱的形象;張鈞甯演的睨兒太善良,完全不是書中寫的心機女;我還讀到一篇文章,作者認為,許鞍華導演沒有把小說裡,透過色彩展現的魔幻氛圍拍出來.......
文學改編的戲劇作品,讓文本本身更容易親近
看到這些評論之後,對於張迷們,我很真心的佩服,佩服他們可以鉅細靡遺的指出這麼多細節,但我認為,電影是單獨的創作,不需要忠於原著,其實,不只是電影,即使只是單純的身為讀者,在閱讀之後,我們也會有各自對文本的解讀,這份解讀很可能就不是作者的本意,更何況,電影是一整個團隊針對文本的再創作;無論電影或戲劇,是否忠於文本,我都覺得,對於文本本身是件好事,透過影像這個比較容易入口的媒介,有機會激發像我這樣的閱聽眾,去對文本做更多的認識。
而即使張迷們對這部電影一片罵聲,還是有人很喜歡的,我以為自己不懂張愛玲,本來沒有打算要看這部作品,但朋友說,他同學在群組裡大力推薦,認為這部電影「看一部抵百部」,我不認識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喜歡這部電影,但看過網路不少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後,我幾乎可以確定,這位朋友,一定不是張迷。
面對各種毀譽,是創作者需要承擔的代價
其實許鞍華拍張愛玲的作品被嫌,也不是第一次,在
電影《第一爐香》的專訪裡,她笑笑的說,她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張愛玲,即使張愛玲出現在她面前,她也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她,她對張愛玲,傾慕的成分愈來愈少,反而感覺跟張愛玲,有老姊妹的感覺。
我覺得這段專訪裡的許鞍華好可愛啊,其實創作這樣工作就是這樣,能夠有機會讓愈來愈多的人認識作品,固然是件好事,但隨之而來的,也會是更多的毀譽,這也就是創作這份工作,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除非你不打算讓作品面世。
而創作者怎麼面對這些毀譽呢?我想就是誠意吧,誠心誠意的創作,就如同許鞍華導演在這個專訪裡提到的,無愧於心,對得起觀眾,我們能做的,能給予受眾、報答受眾的,似乎也就只有如此了。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