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報道,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打小人」(廣東話讀「打小忍」)是香港一個特別的「民間宗教」活動,今時今日業務主要集中於港島區銅鑼灣的鵝頸橋。如果要追溯典故,向AI找到這些資料︰
「打小人」是一種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和秦漢時期。這種活動通常在農曆的某些特定日子舉行,例如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三等。在這些日子裡,人們會用紅紙或布製作一個小人,然後在小人身上寫下自己想要對某個人或事物做出的報復或祈求。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相信「打小人」可以達到除災、驅邪、保平安的目的。在這種信仰的支持下,這種活動逐漸流行起來,並成為一種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不僅在中國大陸,也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流傳。(Sage [email protected])
今次的文章主要是想分享一下香港人對「打小人」的柑想。
「打小人」可信嗎?
華人社會有許多民間傳統和神話故事,只要有華人的地方,總會有這些民間宗教的活動在進行。其實也不知道這些活動應該歸類為道教還是佛教,總之它們都有自己的典故,以及人們仍然堅持進行的原因。香港人對於「打小人」也有一種特別的文化感情。
小時候,父母說在驚蟄前後,人們都會「打小人」。本公子從來沒有參與過這種活動,但是在街上或者電視節目中也看過別人「打小人」。近年這活動好像低調起來,年輕一輩也許已經沒有聽過了,然而有些較「老牌」的電視台仍會做一些有關的訪問。
當然,「民間宗教」這一回事,民間有紜「信則有,不信則無」,亦紜「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根本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對本公子而言,我覺得「打小人」活動較接近一種心靈釋放,效果在「打人者」上較明顯,暫時亦無科學的證明「被打者」會受到有效的「攻擊」。當然我們都不能排除有些「施法者」可以做到「替身攻擊」😅。畢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靈界活動也不能忽略。
「打小人」的心態
本公子反而較有興趣探討「打人者」背後的心態,為何要用這種方法去「攻擊」對方呢?在分析之前,首先我們要清晰一點,「打小人」這種活動是在暗中進行,這不是指「打人者」蒙面喬裝,而是他們都在「被打者」不知情的時候,在背後「攻擊」。這裡有兩點推測,第一點,「打人者」不希望被別人,至少是「被打者」知道「攻擊者」是自己;隨之而來的是第二點,「打人者」不希望被報復,所以需要隱藏自己的身份。如果以一個誇張的角度來看,「打小人」也自算是一種「暗殺」行為,至少在精神層面是乎合的。
那麼,這種「暗殺」行動背後有存在著甚麼心態,我們不妨一起思考一下。
復仇心態
人們有一句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果甲要向乙進行「買兇殺人」,可想而知,乙對甲而言是一個仇人。究竟有多少的恨要去到「殺人」?其實這也是因人而異。有些人心胸廣闊,容易原諒別人對自己不好,或者同理心強,許多被得罪的事情都能夠以體諒去包容了。反之,有些人心胸狹隘,就算別人看他們的眼神不夠好,在心裡也想「殺人滅門」。
無論如何,「打人者」大多對「被打者」抱有一種恨,希望藉著這種「咒詛」形式去回應心裡這份恨意。然而這些「打人者」選擇用「打小人」的方式去進行報復,說實在的,他們不明白這種方式未必有實效嗎?本公子認為他們都了解這種報復方式,就像罵人一樣,罵者深明咒罵的說話,根本上不能實際傷害對方,極其量令人非常生氣。另一方面,大家想深一層,其實「打小人」比直接開罵更加間接,因為罵人是看著對方破口大罵,這是實時的「攻擊」,對方會即時接收得到,然而「打小人」未必能夠即時生效。這豈不表示「打小人」比罵人更加無效?對的,但是「打小人」不會被知道嘛,也不會被報復,這正是「打人者」的心態。
因此,這裡的「報復心態」,應該更正為「防止被報復的報復心態」,也許有人會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就似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法」吧!這種我打了你,但你又不能報仇,這無疑是一種快感。
發洩心態
剛才提到罵人比「打小人」更有效,除了不想被報復而施以「暗殺」外,究竟還有甚麼理由要使用這種無效的報復方式?一般來說,如前段所說「咒罵」,除非對方的聲量大到可以傷害對方的耳膜,否則根本沒有實際物理攻擊力,只能在精神層面上做到心理傷害。如若對方功力深厚,可以做到心如止水的話,就會無功而回。(柑按:寫這段時想起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幕他在妓院學習「咒罵之術」,能夠做到「死都拗返生」的功效!)
那麼為何仍要「咒罵」別人呢?本公子認為「咒罵」最大得益者或者是咒罵者本身。也許「莫生氣」是最重要,但是發洩心中的怨氣也是很重要。罵出來,就是一種宣洩,直接讓咒罵者把心中的不滿用強烈的方法表達出來。這一點其實有心理學研究支持,不過我不想把這種輕鬆文章學術化,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既然咒罵可以發洩,為何自己不罵?這跟出外吃飯一樣道理,自己也能煮,為何要去外面吃?因為人家的廚藝比我高嘛!一樣的材料,人家煮得比我好吃,而且也不用飯後洗碗。
「打小人」就是這種心態,自己罵得不夠痛快,就好應該找一個「專家」來罵。人家罵得全面一點,甚至有人會相信人家有靈力,罵的東西也許會成真吧!這種發洩比自己做出來更加有「質感」。
「先下手為強」心態
第三種心態,就是一種「先下手為強」的想法,正所謂「防範於未然」。今天我可以找「專家」咒罵「小人」,反之「小人」也許都會找這些服務提供者來咒罵我,這樣倒不如我先下手去攻擊吧!
而且,在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攻擊」過我的情況底下,一般人都會保險一點,就假設對方已經做了這事,所以我更應該去展開「攻擊」,甚至是用最高級數的攻擊對方,保證自己仍然是立於有利的位置。
「先下手為強」加上了「有殺錯,冇放過」的心態,更加促進了「打人者」更積極去找專家去「打小人」,反正只是算購買一種服務而矣。
誰可以「打小人」?
「打小人」專家,其實大都是一些婦女,她們會用一些類似「咏唱」的方式去把一些帶有咒詛的說話頌唱出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一種既新鮮,又充滿娛樂性的活動。
其中有兩點值得思考,第一,「咏唱」是否有系統?第二,婦女是否「巫女」?
先說一下「咏唱」,基本上詩歌的內容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節奏。傳統上,會以「打你個小人頭,等你有氣冇得抖」(柑按:要用廣東話才能說出精絮。)這種”Rhythm”去唱出來。之後一段改變前句的位置,導致後句的結果亦隨之改變,一般前句指的是身體的位置,如「眼、耳、口、鼻、手、腳」等。而後句會有相應的咒詛,例如打「眼」會導致「有金都睇唔到」。
如果詩歌是有系統的,就代表任何人都有機會可以學習得到。然而是否一定能夠做到「專業」呢?相信大家都明白,懂得煮食不代表可以當一個專業的廚師嘛。
第二點,「打小人」是否一定要「女巫」?其實本公子也不清楚,因為那些婦女有沒有宗教背景,甚至「靈力」,其實沒有一個評估的方法,你只能選擇信與不信。或者信口碑,有人說那位「打小人者」好準、「有料到」,你也只能選擇信與不信。
基於這一點,本公子就不能判斷是否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打小人」?或者換一個角度說,任何人都可以模倣「打小人」活動,但是究竟有沒有效用?這就「信則有,不信則無」了!
柑想
本公子覺得「打小人」這回事,如果當作是一種「咒詛」來看,不是一種好的事情。因為天道循環,若然「咒詛」有效,難道折損會少了你嗎?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種「發洩」,我會反問一句,難道沒有一種更正面的方法去宣洩嗎?
也許,當人面對一些不滿或不公平的事情,心裡都會覺得難受,這也是人之常情。以怨報怨,是一般人的做法。但是如果能夠以德報怨,相信對於我們來說,或者比起被怨念纏擾,甚至患上情緒病或精神病,放下比執著更好。
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打小人」在科學上沒有實效的根據,亦沒有法例上的規範,如果以輕鬆的態度去進行這種活動,或者可以看成一種另類的娛樂。
延伸閱讀︰
最近要回到學校讀書,所以可以寫文的時間減少了許多,只能夠在乘車時候用手機寫一下。這篇我斷斷續續寫了兩天才完成,但寫文時間太長,文章質素就會不穩定,希望可以有一個時間可以坐下一氣吐成。我期望三月能夠寫得更多好文章跟大家分享。下一篇正在寫有關脫下口罩後的柑想,期待盡快出爐跟大家見面!請繼續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