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防部準備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加上教育部也要求學校對十六歲以上學生進行「動員造冊」,因而引發「十六歲娃娃兵」、「納管媒體及箝制言論自由」等疑慮,並造成社會各界的質疑與不安。
行政院長陳建仁2023年3月3日赴立法院備詢時公開表示,此《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修法,已造成誤解,需要國防部進一步與相關部會及社會溝通,該預告修法將在公告14天後下架,至於未來是否要修法?陳建仁說,蒐集各界意見及整合後,再看是否要重新提出。
上述《全動法》情事,其實也間接說明了,當前兩岸軍事情勢的緊張已達十分險峻的地步。
另外,「募兵制」雖是世界民主先進國家的趨勢。但自從我國實施募兵政策後,長期招募人數不足,未來是否要繼續推動募兵制或恢復徵兵制,社會各界常有不同意見及聲音。去年底,蔡英文總統終於下定決心,宣布兵役改革政策,包括義務役從現行的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預計2024年元旦生效,並適用於2005年(民國94年)起出生之役男。
國防部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目前國軍編制是21萬5000人,但就軍事實際需求而言,編制人數是18萬8000人;現階段我國軍官、士官、士兵比例大約為1比2比1,士官至少需要7萬人,需求量最大。
台灣的軍隊總人數究竟要多少才是適當?隨著時空與環境的不同,歷任的國防部長都有不同觀點與看法。
國軍人數究竟多少才是適當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國家整體軍事戰略,台灣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當前台海兩岸關係互動等角度綜合考量,不能只是從「兵力數量」的眼光來評估或考量。
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除了俄烏戰爭外,未來國家之間會發生傳統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其實不大。因此以軍隊人數多寡,來衡量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弱並不合時宜。目前全球各國軍事發展趨勢,大多係藉由軍隊「質」的提升重於「量」的維持。例如目前歐洲實施募兵制的一些大國,例如英國、法國與德國的兵力總員額,皆未超過18萬人,甚至澳洲軍隊人數還不到6萬名。
依據最新資料,台灣總人口數為2358多萬人,日本為1億2600萬人。台灣總人口只占日本的19%不到,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卻維持與日本兵力相近的20多萬軍隊人數,造成國家財政的極大負擔;甚至台灣目前的上將軍官人數8名,還是日本上將人數4名的兩倍,以上都是未來可再檢討與精進地方。
有關我國國軍員額的適量問題,前國防部長嚴德發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曾公開表示並強調,面對未來環境變化,國軍兵力將作滾動式調整,並尋求質、量平衡;另也會將武器裝備改良、火力是否取代兵力等因素納入考量,不會一味追求數字。
自從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我國的軍事戰略構想,已由「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目標,也從以往的「全面戰勝敵人」調整為「阻敵登島進犯」。換言之,未來我國建軍思維必須配合適當的兵力結構規劃畫,並持續籌獲高科技戰略武器,以及跟上國際軍事潮流發展,才能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
對於我國國軍人數的規模大小,到底要定位在21萬5千人目標;或是再往下修正至18萬至16萬人之間的其中一個區塊,有待朝野政黨與國防部的共同智慧決定。然而,除了軍隊人數之外,未來國軍人才「素質」的維持,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此將決定未來高科技戰爭的成敗,尤其國軍的尉級排長與士官班長的素質良窳,非常重要,直接牽涉到基層部隊戰力養成的強弱,不可不慎。
未來國家兵力結構及軍隊人數如何適當規劃,並確保國軍是一支全民可信賴的高素質勁旅,此皆屬於國家層級的戰略問題,絕不是國防部單一部會即能解決的事。未來除了需要跨部會共同思考、合作之外,更要能得到朝野政黨的一致共識與國會全力支持,如此台灣的國家安全才能真正受到保障!